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丰A”杂种F_1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44个连丰A测交后代的株高、丛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丛有效穗、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对其产量影响较大,最优回归方程:Y=-75.6127+3.2312X2+0.3060X3+1.4347X6,其决定系数为R2=0.9789。因此,恢复系的选择应侧重高丛有效穗组合的选择,以搭建最佳的产量构成因子,充分利用其杂种优势,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O.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稳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总=-0.996,r实=-0.997,r穗=-0.991,r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9);产量构成各因素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实=0.997,r穗=0.998);为夺得水稻黄华占高产水平,其适宜栽培密度处在Ⅲ-Ⅳ之间。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可能途径,对水稻产量与其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穗粒数、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36、0.40;株高是构成生物产量的基础,该试验中株高与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生物产量与产量呈正相关,说明生物产量的积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生物产量>结实率>株高>收获指数,认为:在通常保证一定有效穗、提高穗实粒数和穗总粒数、主攻大穗并适当兼顾粒重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植株高度以增加生物产量,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泸香615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相关性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式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建立了泸香615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提出了泸香615高产、稳产的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杂种一代主要性状的整齐度与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5个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均不显著,但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接近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发现:株高、穗长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株高整齐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2016年度江苏省淮北地区品种展示的2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数与籽粒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r=0.672 9**)、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成不显著正相关(r=0.267 8、r=0.177 1)。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14 946.71+13.45X1+250.32X2+155.60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71 8),其次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Py=0.829 9),千粒重的作用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246 6)。据此分析结果并结合本地区生态特点,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途径是主攻穗数、提高穗粒数,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教、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熟晚粳秀水110的丰产稳产性及穗粒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数理分析表明,中熟晚粳品种秀水110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其穗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实粒数显著多于对照;穗数与穗总粒、实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总粒与穗实粒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作用效应:穗总粒>穗实粒>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总粒和结实率对产量产生正效应,并提出了“稳定穗数、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其高产栽培决策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探究杂交水稻新品种六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区域试验结果,对其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六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穗实粒数,r=0.598 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建立了与产量显著相关的3个性状的回归方程:Y=-204.868 4+4.114X1-1.142X5+2.707 6X6。通径分析表明: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生育期株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杂交稻Ⅰ特优3381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通径、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Ⅰ特优3381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等3个因素与产量关系密切;产量构成4个因素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呈负相关,但不显著;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实粒数(P5=0.8097)>有效穗(P3 =0.643 1)>千粒重(P7=0.581 3)>总粒数(P4 =0.118 5).[结论]在Ⅰ特优3381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协调好穗粒关系,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杂交稻长龄秧迟栽合理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对24个杂交稻品种长龄秧迟栽条件下的产量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通径分析探明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有效穗数与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他性状对产量贡献不明显;可通过改善管理措施和栽培技术提高长龄秧迟栽杂交稻的穗实粒数,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3.
荣丰A所配系列早杂组合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2010年参加江西省区试的12个荣丰A所配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表型值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结实率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小;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简单正相关,其余6个性状与产量呈简单正相关;有效穗、株高和穗实粒数等性状对产量形成起正向直接作用,穗长、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对产量起负向直接作用。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有效穗>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3—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宁麦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26’平均穗数476. 6万/hm~2,穗粒数36. 7粒,千粒重41. 9 g,产量6 636. 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928**、0. 3296**和0. 2497*。产量(Y)与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7 583. 99+11. 76X1+116. 44X2+103. 94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 6426),其次是穗粒数(Py=0. 4309),千粒重的作用相对较小(Py=0. 3572)。‘宁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为杂交稻长龄秧迟栽合理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对24个杂交稻品种长龄秧迟栽条件下的产量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通径分析探明各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长龄秧迟栽杂交稻有效穗数与穗总粒数和稳实粒数、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与千粒重等性状间呈显著负相关;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他性状对产量贡献不明显;可通过改善管理措施和栽培技术提高长龄秧迟栽杂交稻的穗实粒数,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II优718品种两年国家区试资料,分析了6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与通径关系,建立了回归方程:Y=-7.6423 0.0181X1 0.0085X2 0.0144X3-0.0375X4 0.0713X5 0.1954X6;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每穗实粒数>每亩有效穗数>千粒重>生育期>株高>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7.
贵丰优785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杂交水稻新品种贵丰优785的高产潜力,利用两年区域试验资料,对8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与产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r=0.4845,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穗实粒数(X6)穗总粒数(X5)结实率(X7)株高(X2)穗长(X4)有效穗(X3)千粒重(X8)全生育期(X1)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中优281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群体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穴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及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产量性状间,穴有效穗与群体有效穗呈显著性负相关,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长则呈显著正相关;其最适栽培密度是20.0 cm × 23.3 cm.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晚稻整齐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1个两系法杂交晚稻组合杂种一代株高和穗长的整齐度与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整齐度与穗长整齐度均对单株产量有显著正效应,以株高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是: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整齐度、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穗长、穗长整齐度和株高。株高整齐度与其他产量因素的相关不显著,穗长整齐度与每穗总颖花数和结实率负相关分别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杂交晚稻主要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F1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影响杂交晚稻产量最重要的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和株高整齐度;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