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会仁 《中国蜂业》2001,52(4):32-32
我养了一百多群蜂 ,这几年确实挣了钱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已尝遍 ,4 0岁头发就全白。村里一些人看见养蜂能挣钱 ,便盲目仿效也养起来 ,结果蜂场垮掉 ,经济损失惨重。我想谈一谈自己看法 ,希望对这些蜂友有所帮助和启迪。一、外行养蜂不知深浅某蜂友在购买蜂群时 ,不向内行请教 ,不知怎样识别蜂群是否健康和无螨 ,在春秋季节群势的差别与大小 ,只要有蜂有王 ,价格便宜就行 ,连最起码的养蜂知识都不懂 ,其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养蜂起步是关键 ,当年养当年有收益 ,家里人高兴 ,便会支持你 ,否则便会反对、拖后腿。因为养蜂不同于其它养殖业 ,…  相似文献   

2.
许香庭 《蜜蜂杂志》2006,26(10):43-43
1993年,我在一所中心小学任教,同事阳老师养了几箱中蜂,教学之余,他偶尔给我讲起养蜂的趣事,我听了之后兴致很高,便提出向他买一箱蜂试养。阳老师见我养蜂心切,送了我3脾中蜂。从那以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养好蜜蜂,1994年我订阅了《蜜蜂杂志》。一晃13年过去了,为什么我对《蜜蜂杂志》如此钟爱呢?我有3个理由。一是《蜜蜂杂志》一直能按时发行,每月在12日前就能收到,对于养蜂人来说,一年春夏秋冬各个时令要做的事能得到及时指导。二是《蜜蜂杂志》既是一位启蒙老师,又是一位指导你成功的导师,它对养蜂新手还是养蜂能手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龚老师:您好! 今天下午接到您的电话.心中很是激动.你那么忙还自费到各地去传播养蜂技术,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仅这一点就令人难忘. 凤凰这个地方活框养蜂的人很少,多数还是土法饲养;我不是专业养蜂,而是业余养几群中蜂.小时候家里穷,兄妹7个,常常为上学的书费发愁,在暑假时就与小伙伴们挖药材卖,冬季就烧炭卖换取学费,有一次在崖边石缝中发现一群中蜂,当时雪还没化完,就有蜂出入,并带有花粉归巢.我与小伙伴们便用斧头砸开石头,取干草烧掉蜂取蜜.从此我就与中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江西一刘庄     
刘庄先生是江西九江人。金陵大学专修科毕业,在江西省农业院第四农村服务处工作。他是三湖地区很有名的养蜂专家,也是当地首先倡导养蜂的人士。在当地任农事指导员。1934年,刘先生为该省农业院畜牧组代管20群意蜂,放置在三湖饲养做试验,试验的成绩很优良。附近的农民看到后十分羡慕,便纷纷要求到蜂场学习养蜂技术。由于农民学习养蜂的热情很高,来学习的村民很多。刘先生一个人应付不过来,幸好得到畜牧兽医部主任黄异生先生的帮忙,黄先生每天亲临三湖讲课半天,后来凌鼐先生也到蜂场帮忙。  相似文献   

5.
<正>“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养蜂知识和技术并非生来就会,是人们通过在养蜂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理论和实践运用而总结出来的。笔者从事养蜂几十年,与我共事和交往的养蜂人有上百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但对我受益最大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范正友先生。事情要从1987年国庆前夕说起,我们几个农村人邀约去北京旅游,9月28日游览西山八大处,从卧佛寺出来,途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当时所大门半开着,门旁挂着显眼的牌子,我想,这个机会真难得,便独自一人急步进入大门内,  相似文献   

6.
杨德华 《蜜蜂杂志》2013,(12):I0003-I0003
因为笔者从小就喜欢蜜蜂,2006年秋,养蜂的亲戚在当地花期过后,就送了2群蜜蜂给我。为了帮助自己养蜂,便订了一份《蜜蜂杂志》,从中学习养蜂知识。  相似文献   

7.
陶冶情操,养蜂、工作两不误──我的养蜂道路我爱蜜蜂,是因为它勤劳、勇敢、无私、无畏。1970年我读初中时,收养了一群飞到我家树上的蜜蜂,从此便深深地迷上了它。不会养就仿效着一位养蜂的木工师傅做。蜂群居然发展到了5群而且42常旺盛。蜜装满后如何取蜜?割...  相似文献   

8.
我们做任何事情 ,在方法上总会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墨守陈规 ,沿着前人留下的老路走。养蜂行业就有养蜂技艺靠师传的说法。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 ,走创新的路。《数控养蜂法》的发明人杨多福先生就是一例。有些人选择的是前者 ,他们往往认为前者更稳妥些 ,因而 ,便不加思索地沿着前人留下的老路走了起来。殊不知 ,事物是发展的 ,社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养蜂业也不例外。如果在新的条件下还是墨守陈规 ,那就有可能在甜蜜事业中苦苦挣扎了 ,更谈不上超越前人 ,其结果必然是落后和停滞。事实上 ,有些人是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总结了前人成功的经…  相似文献   

9.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6,57(5):35-35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言记忆再好也有忘却或记错的时候,不如写在纸上有个参照。养蜂也是一样,应该有蜂场记录。笔者开始养蜂时总嫌麻烦,不愿做记录,单凭记忆好。后来随着蜂群数量增加,要做的事也多了,年纪叉大,记忆就不那么准确。比如,检查蜂群一次要看几群、十几群,哪群缺饲料,哪群该加脾了。刚查完又忘了,甚至出现失误,所以近些年来我专门设计了一个养蜂记录薄,从蜂群出窖春繁到人窖冬季检查都详细记录。有了记录,了解蜂群情况就方便多了。  相似文献   

10.
吃草     
《农村养殖技术》2010,(5):40-40
有位患者到医院求诊,医生问:“你哪里不舒适了?” 患者答:“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是头牛在吃草。” 医生便说:“你放心,.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可能会梦到,梦境和现实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养蜂成了一项投资小 ,见效快的致富好途径 ,养蜂的人逐渐多起来。我是1996年自费参加第二届《数控养蜂法》学习班的学员 ,在学习班里 ,我目睹了养蜂专家杨多福老师的风采。系统地学习了《数控养蜂法》。在家里又通读了《蜂群生物学》《蜂箱与蜜蜂》等养蜂书刊。做了大量的心得笔记 ,并能活学活用 ,因地制宜 ,取长补短 ,由30群蜂很快发展到100多群 ,年产值4万多元 ,养蜂走上了致富路。村里人看见养蜂能发财 ,便认为蜂好养 ,也纷纷养蜂 ,一度出现了“养蜂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养蜂热情很高信心很大 ,却不知蜂养好了是蜂养人 ,养…  相似文献   

12.
和初学养蜂的朋友说几句话养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事。蜂养好了,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让你全身心体会到甜蜜感,从此迷上小蜜蜂。正是如此,近几年,我国有条件的城镇和乡村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蜂者行列。这其中不乏成功者...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和食用蜂蜜产品的国家之一。姜岐,有文献记载的中华养蜂第一人。姜岐为甘肃天水上邽人。天水是中华养蜂起源地。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就诞生在天水,史有"羲皇故里""中华之源"之称。晋代皇甫谧所著《高士传》里介绍其称病不做官,不要功名利禄,母死后便把所有家产让于其兄,自己隐居山中,以养蜂养猪为业,广收学生。"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1,62(8)
我是一位业余养蜂者,从上初中开始学习养蜂。那时,我们村庄有200余户,近百家养蜂,到现在只有我一人还养有近40群,中间间断了14年,因参加工作太忙。20世纪90年代后,孩子们相继毕业,家里无经济底子,又想到了养蜂。给亲朋好友送点蜂蜜土特产是片心意,又得到了满意的回报。他们便成了我的好顾客,  相似文献   

15.
<正>养蜂在检查蜂群时常需要开箱,下雨或烈日当头时只好停下来,特别是蜜源稀少、盗蜂多时更不必说。我因此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养蜂工作棚,现介绍给同仁。用坚固、质轻、不易变形的杉木条为好,做成前高1.6 m,后高1.8 m,前后长1.2 m、宽1.1 m,如果是流动放蜂就做5个板块,便于拆卸拼凑;定地养蜂做成1个棚即可。上面顶用彩条布遮阳遮雨,周围4块用透气性较好的蛇皮袋钉严,在旁开1个能打开关闭的门便于人进出操作,前要留出巢  相似文献   

16.
养蜂生涯四个载潜心钻研获殊荣他,名叫廖大昆,今年67岁,湖北省枝城市水利局退休干部,中国养蜂学会会员,湖北省养蜂协会第三届理事会顾问。他从事养蜂技术研究四十余载,连创出色成绩。廖大昆从1%1年开始养蜂,从此便与养蜂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起在宜...  相似文献   

17.
“数控养蜂法”题选黑龙江省虎林县新政乡新林村(158415)杨多福养蜂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养蜂技术的人则很少,养蜂的收入全靠碰运气。很多蜂友虽然是个老养蜂者,养了几十年蜂,却未真正弄懂养蜂原理,还以为自己已经精通养蜂了。在欠收时,找不出失败的原因,而...  相似文献   

18.
少时读书,从课文上读过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对文中的养蜂场景及人物的描述印象尤深。特别记住了“养蜂大厦”的名称和领笔者参观的养蜂人———老梁(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我想,受到作家称赞的人,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谁曾想到,读过课文后15年,我竟入道养蜂。急急找出落尘的课本重读《荔枝蜜》,更想知道我的这位前辈“老梁”是谁,还在养蜂吗?翌年,中国养蜂学会在北京通县成立,时任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的朱荣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以行家口气谈到了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作用,进而建议为…  相似文献   

19.
<正>"志华,做巢蜜用的工具啥时间到?""哪个地方油菜多呢""你们在湖南咋样?""邢台市公园洋槐花开了"……。每天到了晚上,邢台县养蜂网群就热闹起来。邢台县是全国有名的养蜂重点县,现有养蜂户200多家,由于大部分养蜂户常年在外转地放蜂,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2016年,邢台县郁华园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牵头引进巢蜜生产技术,在21个蜂场做推广试验,当年就实现对外销售500 g规格的巢蜜1万盒余。为进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养蜂战线上的一个老兵,从事养蜂工作迄今已有50年。在这漫长的50年里,总结起来有3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自1974年开始在虎林县土产公司蜂场做了7年养蜂员;第二阶段是1980年被调到县农业科当了养蜂技术员。当我正在为发展全县养蜂生产出力的时候,我的蜂彩人生道路上又有了创建蜂业企业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