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测定了288头来自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群体的母猪杀婴行为表型,旨在定位出影响母猪杀婴行为的QTL。基于整个家系及已经扫描个体的60KSNP芯片信息推测出本试验288头个体60K的基因型。随后,我们利用R语言GenABEL软件包的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对母猪杀婴行为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影响母猪杀婴行为的显著关联SNP位点。结果,在SSC2和SSC8上共发现50个与母猪杀婴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其中有21个SNPs位于SSC8:35.05~47.54 Mb区域达到基因组显著水平,在SSC2上只有1个SNP位点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通过搜寻显著相关SNP所在区域内的注释基因,发现了12个可能影响母猪杀婴行为的重要位置候选基因。该研究为进一步鉴别影响母猪杀婴行为的主效基因和因果突变位点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母猪杀婴行为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本文对母猪杀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母猪杀婴行为数量性状位点(QTLs)和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2006年,对浙江临安麋鹿上山行为进行了观察与探讨.麋鹿上山时对不同的山体坡度采取不同的行走对策,表现在四肢及蹄的运用和行走路线的差异,具有一定季节规律.麋鹿属于大型泽兽,出现上山登高行为说明麋鹿具备一定攀高能力.发生麋鹿上山行为可能自古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气候变化,麋鹿在远距离迁徙过程中,需要翻山越岭;二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出现栖息地的异常选择,应对小环境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散养雄性麋鹿发情期、发情后期及休情期三个阶段的行为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雄性麋鹿三个阶段各行为频次有明显差异。发惰期休息行为频次明显多于其他两个生理阶段,而摄食行为频次明显少于其他两个生理阶段。发情后期与发情期相比,休息频次减半,性行为明显减少,而运动行为和摄食行为明显增加,特别是摄食行为较发情期有36倍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2006年,对浙江临安糜鹿上山行为进行了观察与探讨。麋鹿上山时对不同的山体坡度采取不同的行走对策,表现在四肢及蹄的运用和行走路线的差异,具有一定季节规律。麋鹿属于大型泽兽,出现上山登高行为说明麋鹿具备一定攀高能力。发生糜鹿上山行为可能自古有两种情况:一是随着气候变化,麋鹿在远距离迁徙过程中,需要翻山越岭;二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出现栖息地的异常选择,应对小环境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野生麋鹿发情交配、怀孕产仔、护仔哺乳等行为进行了跟踪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丰麋鹿放归大自然之后,能够适应野外生活环境,其发情交配行为主要是"占群式"和"自由偷情式"。发情期壮年公鹿间通过打斗产生"鹿王","鹿王"通过圈围"妻妾群"于发情区域内,并驱逐其他雄性麋鹿远离发情区,达到控制成年雌鹿并与发情雌鹿交配的目的。另外,母鹿怀孕、产仔、哺乳等行为也明显有别于半散放和完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麋鹿群。  相似文献   

7.
麋鹿同性爬跨是其发情季节的一种行为表现。麋鹿同性爬跨有一定的时间性,主要选择在发情季节的5:30—7:30和17:00—18:30,早晨同性爬跨的出现比异性爬跨交配提前1 h,傍晚同性爬跨与异性爬跨交配时段相同。麋鹿同性爬跨与其年龄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6—9岁雄鹿是同性爬跨的主体。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表现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麋鹿同性爬跨的行为中,同性爬跨的行为主要出现在视野较好的平坦开阔地和鹿群的外周边缘地。  相似文献   

8.
2011年12月~2012年3月,采用样线法对大丰麋鹿保护区幼龄麋鹿的集群组成、生境选择和警戒距离等进行调查,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处于乏食状态下幼龄麋鹿的行为活动规律。结果显示:幼龄麋鹿昼间77.45%的时间用于取食活动,它们通过延长取食时间以取得足够食物,维持生理需要。乏食压力下,幼龄麋鹿集群、生境选择及观望警戒距离月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活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乏食期结束,74.58%的幼龄麋鹿能够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得以生存,显示了其具有一定野外生存本能和较高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使原产于中国的特产动物-麋鹿,重新回到原生地繁殖壮大,一批麋鹿将从英国伦敦启运来中国江苏大丰麇鹿保护区“安家落户”。这是我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继保护、研究大熊猫长期合作项目之后,又一次卓有成效的合作。为迎接麋鹿繁殖群的到来,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实地考察。最后确定了比较理想的放养地是江苏省大丰林场。这里自然景观多样,既有森林,又有水湿、草地,地域广阔,有发展潜力。经过周密规划、设计和技  相似文献   

10.
麋鹿,人们又称它为“四不象”为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它随着故乡的多灾多难而飘泊流落到异国近百年。为了使麇鹿重返故土,建立野生种群,去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无偿提供的39头麋鹿,经我国技术人员的精心护养和科学管理,已在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安家,繁衍后代。这当中麇鹿渡过了五关。1、高温关,麋鹿是一种怕热耐寒,喜栖沼泽的动物。去年麋鹿远涉重洋,归回故乡,饱尝故乡  相似文献   

11.
桂慧樵 《野生动物》1997,18(3):38-38
麋鹿在天鹅洲保护区有喜有忧桂慧樵天鹅洲的幸运麋鹿(Elophurusdavidianus),哺乳纲,鹿科。角似鹿。头似马、蹄似牛、身似驴.亦名“四不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麋鹿野化的问题,担心这个珍贵物种最终毁于...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2月13日下午5时,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迎来了它的第三批“移民——30头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也称麋鹿苑)的麋鹿。继1993、1994年后,这是北京麋鹿苑在该保护区放归自然的第三批麋鹿。  相似文献   

13.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古人狩猎麇鹿曾经是一项广泛而又经常的活动,至明清只有少量残留种群外,几近绝迹。十九世纪末最后一批圈养的麋鹿也被迫离开中国,从而这个物种在原产地彻底绝迹。1986年8月,由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从英国重新引进39头麋鹿,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现已增至1007头,  相似文献   

14.
<正>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又名大尾鹿,俗称“四不象”,是我国特产、世界珍稀动物.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在江苏省大丰县建立了麋鹿保护区,并进行了世界首次麋鹿野生放养.可是,对放养的麋鹿施行采血、标志编号、体尺测量、运输及发病后的药物治疗乃是一大难关,为此我们对21头麋鹿选用了麻醉新药眠乃宁,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首次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药物及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 麋鹿繁殖生理特点 麋鹿(Mi-deer)属鹿科类,俗称“四不象”(角似鹿非鹿、颈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是我国一类珍稀保护动物。 麋鹿冬毛色泽灰棕,夏毛呈红棕色,有固定的发情繁殖季节。公鹿于每年3~4月份脱茸,在角枝清理完5~14d内首次吼叫,以后逐步进入发情交配期;母鹿在同一时期进入发情季节,有发情周期表现,发情周期约为17~31d。在发情期内如果没有受精,则会表现周期性的多次发情。交配行为多发生在7月前后,妊娠期280d左右,次年4~5月份产仔。2 妊娠麋鹿营养需要特点 母鹿受胎后,特别是在胚胎着床前的一…  相似文献   

16.
正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是动物园常见的兽类饲养动物之一。动物园圈养猫科、犬科、鹿科动物,由于受活动场所限制,长期缺乏运动,趾甲易生长过长,嵌入肉里,引起疼痛性跛行。我园饲养一只雌性麋鹿,2002年来自无锡动物园,现年约15岁。麋鹿自入园以来,生长状况良好,体型偏胖,无病史。麋鹿  相似文献   

17.
野生麋鹿发情后期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义军  丁玉华  解生彬  侯立冰  刘彬 《野生动物》2011,32(6):309-311,342
2009年8~9月,以大丰野生麋鹿群为研究对象,探讨野生麋鹿在发情后期的行为习性变化。结果显示:1)在发情后期,躺卧、站立、走动、采食4种行为,在群主与单身汉以及雌鹿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发情后期,群主采食时间增加,尽管时间发生频率上不及单身汉、雌鹿高,但是在时间-频率分布上显得高度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3)发情后期的单身汉和雌鹿的主要统计的各种行为频率总量及时间-频率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发情后期,大丰野生麋鹿行为表达正在向休情期渐渐过渡,能够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具有了在关键生理阶段的自我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丁玉华 《野生动物》2013,(6):320-322,326
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江苏大丰麋鹿野放区及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观察麋鹿行为时,发现有2头麋鹿头上分别长出3支角。通过对这一麋鹿发展史上罕见的案例剖析,认为它对今后开展麇鹿近亲繁殖、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种群的健康发展等相关研究可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大丰麋鹿种群及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立冰  丁晶晶  丁玉华  任义军  刘彬 《野生动物》2012,33(5):254-257,270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为研究对象,探讨麋鹿种群管理及保育对策.结果显示:1986 ~2011年,大丰麋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在7.7% ~27.1%之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6%(n=25).大丰麋鹿种群的管理有4种方式,即圈养、半散养、野生放养和异地寄养.圈养生境面积小,麋鹿采用全年人工补饲;半散养生境面积较大,以第一核心区麋鹿为例,其种群密度从1998年的0.825头/hm2增加到2011年的3.06头/hm2,平均增长1.9%(n=14).野生放养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基础和前提;异地寄养是保存麋鹿物种的关键.今后,大丰麋鹿保护区将走麋鹿种群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合理野生放养、异地选点寄养,并通过栖息地生境修复、麋鹿血统交换等方式,不断探索麋鹿保护发展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大丰重引入麋鹿历经完全人工饲养、半人工散养及放归自然的风土再驯化和行为再塑过程,已初步建立了野生种群.野外观察为建立麇鹿种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麋鹿重引入成功的基础性工作,而且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开展好麋鹿野外观察工作,必须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方法,熟悉观察内容,注意观察事项,这不仅能提升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做好科学研究、实施麋鹿种群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