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鹦鹉喙部损伤是鹦鹉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常见于因饲养密度、发情期争斗以及笼舍栖架摆放等造成鸟喙骨折。论文通过一例米切氏凤头鹦鹉喙部损伤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经临床检查,实验室各项检查后个体化分析,进行喙部修复。经光固化树脂对喙部损伤进行修补,使喙部避免感染风险。修复2月后喙部损伤痊愈,树脂全部自然脱落。  相似文献   

2.
肉鸽的雌雄可根据下述各点来鉴别: 1.雄鸽喙短、体躯粗大、颈短粗、鼻瘤大而阔、耻骨间距窄;雌鸽喙长、体躯较小、颈细长、鼻瘤小而窄、耻骨间距较宽。 2.3周龄乳鸽,鼻瘤中央有白线的多为雌鸽,同巢两鸽相比两眼相距较近的为雌鸽,较远的多为雄鸽。 3.雄鸽喜欢啄斗,鸣声长而强;  相似文献   

3.
肉鸽雌雄鉴别难度较大,辽宁省普兰店市国营农场职工田秀媛在多年养肉鸽实践中,掌握了雌雄鉴别良法。现介绍如下,供养鸽户参考。 一、乳鸽的雌雄鉴别 1.外貌鉴别。在同窝乳鸽中雄鸽生长快,体型较大;雌鸽生长稍慢,体型较小。雄鸽颈短而粗,鼻瘤大而扁平,喙长而宽,雌鸽则相反。2.行为鉴别。把手伸向乳鸽头部时,反应敏感,羽毛竖起,姿态较壮观,且用嘴啄手或用翅膀拍打者为雄鸽;反之为雌鸽。3.哺喂鉴别。在同窝乳鸽中,常常争先受亲鸽哺喂的为雄鸽;反之为雌鸽。4.肛门鉴别。生后4~5日龄,肛门口下缘较短而向下,上缘稍突…  相似文献   

4.
初生雏鹅雌雄鉴别的方法是一看、二听、三抓、四摸。一看。雄雏鹅体型较大,头粗大面顶部开阔,颈长,喙长而宽,趾骨大而粗,翼角光滑无毛,鼻高耸开张,呈三角形,两眼也呈三角形,反应敏捷,站立时直立;雌雏鹅体形结构较紧凑,头部圆小,颈细而短,喙短而窄,鼻孔小,呈椭圆形,眼呈圆形,趾骨短而细,向前倾站立。二听。雄雏鹅叫声宏亮,声尖而清晰;雌雏鹅叫声低短,清脆而浑浊。三抓。用手捉雏鹅时,感触到雄雏鹅腹部柔软有弹性,挣扎有力;雌雏鹅温驯,腹部充实,挣扎力差;抓住雏鹅颈部对准光线,雄雏双目凝视,凶悍有神,瞬膜闪动…  相似文献   

5.
对3例上喙不同程度缺损导致采食困难的鹦鹉进行治疗,通过整体方案的制定,采用对标本3D扫描、实际断端测量和软陶翻模的方法采集数据,再经Geomagic Design X修整和编辑后,获得鹦鹉上喙建模数据,进行3D打印光敏树脂假喙。3例病例均采用对接法拼接进行手术安装,术后1周内均恢复采食饮水行为,无副作用,假喙牢固。对接法安装的3D打印的鹦鹉假喙,为鹦鹉断喙病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鹦鹉喙羽症(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PBFD)是由鹦鹉喙羽症病毒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分布的高度传染性鸟类疫病,严重威胁着野生和宠物鹦鹉,尤其是濒危种属鹦鹉的生存与健康。该病以羽毛对称性脱落和萎缩、喙及爪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雏鸟和青年鸟,成年鸟感染多呈隐性经过,是重要的潜在感染源。PBFDV感染能够导致动物体严重的免疫抑制,发病鹦鹉最终死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末,我国青岛即墨地区患病的虎皮鹦鹉幼雏出现体重下降、脱羽和羽毛变形萎缩、鸟喙变形及胸腺结构变异等症状,怀疑为鹦鹉喙羽病(PBFD)。利用PCR对濒死鹦鹉进行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检测,并对扩增的C1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有两只检测为PBFDV阳性,B last分析发现,QD-CN08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BFDV分离株C1基因同源性为82%~93%,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日本的毒株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鹦鹉喙羽病,此病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人们把鸳鸯、天鹅看作爱情的化身;把丹顶鹤、鸳鸯比作长寿的象征:把孔雀、喜鹊视为吉祥的征兆;把黄燕、杜鹃比作物候的标志;把家燕山作恰守信义的挚友;把候鸟迁飞比作离别的情思;把鸽子比作和平的象征……在我国和西欧等国发现的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中,就有大量鸟类形象的壁画。各个历史时期,以鸟类为题材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品浩如烟海。我国古今绘画多把丹顶鹤与不老松画在一起,题为“松鹤延年”祝福健康长寿。1949年,毕加索把题名《鸽子》的画献给巴黎世界和平大会,确定鸽子为和平的象征。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鸟类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2017—2018年鹦鹉喙羽病在福建省某些地区鹦鹉中的流行情况,收集了福建省部分地区298份鹦鹉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进行粪便样品检测,对其中鹦鹉喙羽病病毒检测呈阳性的5个地区的样品进行衣壳蛋白(Cap)基因测序后比较其同源性,绘制系统进化树,分析氨基酸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分析软件预测Cap蛋白二级结构及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显示:鹦鹉喙羽病病毒的平均阳性率为41.28%,福州市某动物救助站和福州动物园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5.17%和64.29%,其次为三明动物园、福州市花鸟市场和福州市某鹦鹉繁殖基地,南平动物园的阳性率最低;所测5个毒株Cap基因与GenBank中新西兰株(AY518913)亲缘关系较近;Cap蛋白有丰富的二级结构和多处抗原指数较高的区域,具有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位于5~27、110~127和141~153位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研究结果对防控鹦鹉喙羽病,保障鹦鹉健康养殖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性别的家蚕进行饲养,其结果调查如下:食下量雌蚕较雄蚕多,消化率雌蚕较雄蚕低,熟蚕丝腺量 雌较雄的重,而遗腹丝雌较雄的轻,全茧量雌的较雄的重,茧量雌雄无差异,茧丝量雌较雄的轻,茧丝长雌较雄的短,这说明饲养雄蚕的经济效益比雌蚕高。  相似文献   

11.
1.选种:幼狐长到11月龄时即达性成熟。种狐的年龄不宜超过6岁,过大繁殖力下降。种狐应健康、无伤残、无恶癖。留种雄狐标准:体重6公斤上下,体长65厘米左右,交配能力强,所配雌狐怀孕产仔率高;留种雌狐标准:体重5公斤上下,体长60厘米左右,胎产仔数在4只以上,母性好,泌乳量大,产仔成活多。 2.发情:每年1~4月是狐的发情配种季节,在这个季节里,雄狐总是处于发情状态,并在整个繁殖期具有配种能力。发情的雄狐阴囊明显下垂,兴奋,活动量增加,追逐雌狐,发出咕咕叫声。雌狐发情时,精神不安,食欲减退,排尿变频,经常  相似文献   

12.
鹦鹉常见的DNA病毒性疾病有鹦鹉喙羽病、禽多瘤病毒感染、鹦鹉疱疹病毒感染、鹦鹉腺病毒感染、痘病毒感染、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本文对这些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鹦鹉喙羽病是由暂划入圆环病毒科的大小为14~17nm、呈二十面体对称的、核酸大小为1.7~2.0kb的单链DNA无囊膜病毒引起的1种疾病,许多品种的鹦鹉均可感染该病,其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羽毛对称性萎缩、脱落及某些风头鹦鹉喙变形。1995年Ritchine等报道该病的临床表现型有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Latimer等(1992)报道感染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鹦鹉由于其法氏囊和胸腺常出现病变,可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从而易继发感染细菌、衣原体、病毒、真菌和原虫等病原体。PBFDV可引起鹦鹉羽…  相似文献   

14.
具有近20年养龟历史的浙江海宁市袁花镇科协养龟场在实践中发现,雌龟性成熟早,雄龟性成熟晚,这就影响先期性成熟雌龟没有性成熟雄龟给予有效交配,致使所产龟卵未受精或受精率偏低。在生产中进行调整雌雄龟性别比、雌雄龟错位养,增加雄龟营养添加剂等有效措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使原来初产孵受精率由2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效益大大提高。具体做法是:1提高雌雄龟性别比从常规养龟的雌雄龟比例的2~3∶1,调整为2∶1~2。使每只雌龟有雄龟及时交配,因为有基本相等的两性比例,可以提供更多的交配机会,从而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大绯胸鹦鹉砂巢繁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王威 《野生动物》1991,(4):23-23
大绯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在动物园中俗称“四川鹦鹉”,野生时通常在树洞里筑巢、产卵和孵化。动物园饲养时一般设置树洞、木箱、缸管等作为繁殖巢,而我园饲养的大绯胸鹦鹉则以隐蔽处的砂堆为巢产卵及孵化,其中1989年有一对大绯胸鹦鹉繁殖两只幼鸟全部成活。现将繁殖情况总结如下: 一、生活环境自1988年以来,我园饲养的8只大绯胸鹦鹉(7雌1雄)与1只挂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7只亚利山大鹦鹉生活在同一笼舍中,笼舍的地面面积为13.05平方米,舍高2.4米。 1989年4月在笼舍西北墙角设置粗树干两根,上面有若干个洞,墙角处地面有一堆细砂面积约0.25平方米,厚度4—5厘米。此处干燥,通风良好,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16.
利用sch基因具有胚胎期高温致死的特性,将伴性赤蚁(sch)导入实用品种中可实现专养雄蚕。通过常规和高温干燥催青处理sch雄蚕品种,找出降低雌蚕比率的有效途径,并对其孵化率进行t检验。得出结论:sch雄蚕品种在33℃、RH60%下雄蚕孵化率达到91.12%,雌蚕比率基本得到控制,雄蚕孵化率与常规催青技术处理sch雄蚕品种的雌雄实用孵化有一定的差异,经t检验中系差异显著,日系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根据两日的雌蚕比率不同,提出采用一日收蚁法技术提高sch雄蚕品种的雄蚕率。  相似文献   

17.
鹦鹉喙羽病(PBFD)是鹦鹉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对鹦鹉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鹦鹉喙羽病毒(PBFDV)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CP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830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DNA,制备用于检测PBFD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PBFD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PBFD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PBFDV,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具有可重复性。鉴定为阳性的2株PBFDV全基因组序列之间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1.5%~98.9%。本研究为我国开展PBF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生物学特性 鸽必须雌雄成对,才能交配繁殖后代。6个月龄左右的鸽子处在发情时期,这时应选择1雌1雄安置于笼内,一旦配对后,2~3天就会融洽相处,且“爱情”专一。只有一方飞失或死亡,或人为拆散重新配对时,另一方才另找配偶。在鸽选定巢区后,雌鸽便留在巢内,雄鸽在雌鸽产蛋的前几天,就到处寻找草茎、细树枝和脱落的羽毛等筑巢所需的材料,供雌鸽编织巢窝。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 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相似文献   

20.
肉鸽与鸡等家禽不同,一是在雏鸽到成年鸽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雌雄鸽的外观几乎完全相同。二是鸽子必须配对才能产蛋繁殖,雄多雌少则不仅鸽舍得不到安宁,而且产蛋率低,或产无精蛋。如果是小群放养,配不成对的鸽就会飞到其它鸽群找配偶而不回巢,造成损失。因此,必须掌握好雌雄鸽的鉴别,常用的鉴别方法有七种:一是根据产蛋先后及医形的鉴别法:肉鸽产蛋一般只产两只,且多数雌雄各一,通常第一个生出的蛋是雄的,后生的蛋是雌的,蛋形较大的是雄的,较短而圆的是雌的,体积较大是雄的,体积较小的是雌的。二是根据雏鸽生长发育的鉴别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