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生产概况继1970年我国蚕茧产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1位以后,1980年我国桑蚕茧总产量达到24.99万吨(499.7万担)。超过了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22.05万吨(441万担),改变了多年来丝绸工业原料不足的被动局面。“六·五”期间,桑蚕茧收购总量达135.1万吨(2702万担),比“五·五”期间的94.45万吨(1889万担)增长43.00%。以1986年为例,全国700余万亩桑园共生产桑蚕茧32.15万吨(643万担)、蚕茧收购为30.75万吨(615万担),1985年产丝4.18万吨,丝绸工业总产值82亿元。  相似文献   

2.
蚕桑丝绸历来是我市工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市现有投产桑7亿株,年养蚕100万张,产茧2万吨(40万担).缫丝能力达到17万绪,年产生丝3300吨,丝织品4000万米,年工业总产值10亿元,税利8000万元左右,最高年创汇5000多万美元.近年来,丝绸市场行情欠佳,丝绸工业企业产值、产量、效益大幅度下降,蚕茧价格降低.同时,蚕用物资价格上涨,养蚕成本增加,单张产值下降,粮食、棉花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比较而言养蚕效益下降,  相似文献   

3.
《江苏蚕业》2015,(1):36
<正>一、蚕茧生产据对全省近30家县(市)蚕茧收购单位的数据统计,桑园面积85万亩,同比下降4.5%;全省2014年发种量915 709张,同比下降11.95%;蚕茧生产量38 442吨,同比下降15.05%;蚕茧收购量22 545吨,同比下降24.81%;平均收购价格1659.88元/50公斤(担),同比下降17.79%。二、工业生产省丝绸协会统计的87家丝绸企业,2014年完成白厂丝产量3 350.61吨,捻线丝产量1 524.23吨,绢丝产量3 310.27吨,紬丝916吨;真丝绸产量1 238.95万米;印染绸产量30 111.62万米;服装制品15 508.42万件,其中:丝绸梭织服装7 502.56  相似文献   

4.
1 我市茧丝绸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茧丝绸生产大滑坡,蚕茧质量一再下滑,以致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茧丝价格下跌,丝绸产品滞销,生产下降,出口萎缩,亏损严重,发展无力,使我市丝绸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按我市现有缫丝能力,年需干正茧1.5~1.8万吨,而蚕茧产量仅0.7万吨,缺口很大.同时  相似文献   

5.
蚕茧是制丝工业的原料,只有优质蚕茧才能缫制高品位生丝,我国现有缫丝能力也达260万绪(四川67.6万绪),需要原料茧65万吨(1300万担),1992年全国仅收购桑蚕茧52.3万吨(1040.60万担),1992年四川收购桑蚕茧17.20万吨(344万担)。目前蚕茧数量尚不能满足制丝工业的需要,强购蚕茧时有发生,蚕茧品质更是严重的问题,上茧率低、茧丝长  相似文献   

6.
<正> 丝绸是我国大宗传统出口的拳头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现在世界上年产茧量约800万担(我国为420万担),生丝产量约49000多吨(我国2万多吨),生丝出口约1万多吨。我国厂丝出口,77年为5000吨,78年为87000多吨,79年为8500吨(历史上出口最高水平是9500吨)。79年我国丝绸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41%,厂丝占87%,是左右世界市场的。现在世界上蚕桑生产除我国逐年上升外,其它国家基本上是下降趋  相似文献   

7.
我市蚕桑生产经历了建国以后的风风雨雨,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市蚕桑生产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一度跃居四川省第三位.1995年,全市产茧11500吨(23万担),系统内收茧10500吨(21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达1.3亿元,仅蚕茧环节提供增殖税、农特税1500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丝绸工业体系,每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每年创税利达6000万元以上,解决了3万余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万县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  相似文献   

8.
蚕业生产和蚕茧、丝绸加工业是重庆市农村和城镇传统的支柱产业,茧丝绸及丝绸成品出口又是我市出口的拳头商品.全市约有151万户农民栽桑养蚕,1994年茧款收入达到3.1亿元以上,在副业中仅次于生猪占第2位;蚕茧丝绸等出口创汇1.3亿美元,在单项出口商品中名列榜首,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l/6.我市蚕业与蚕丝业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1949年产茧仅1.45万担,到1989年增长到50.8万担,增长35倍多.最高年产茧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蚕业在振兴临海经济,农民奔小康,出口创汇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本市建立巩固的蚕桑生产基地,使我市蚕茧产量上万担.市林特局蚕桑站,从1991年开始实施万担茧工程建设,计划1993年使全市蚕茧产量上万担,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规划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提前一年1992年已实现了全市蚕茧上万担,现将我市万担茧(500吨茧)工程建设工作实施情况介绍如下:一、认真总结本市蚕桑生产历史经验,制订规划,明确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我省蚕茧受各种因素影响连续下降,一九八七年收购蚕茧24.63万担,比一九八六年减产37.42%。蚕茧产量已经下降到六十年代后期的水平,这与我省缫丝工业和不断发展的外贸出口需要是不适应的。我省现有17家缫丝厂,需要原料茧60万担;从出口和织绸用丝来看,也需要原料茧60万担,而目前茧蚕缺口较大。近几年,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11.
南朝鲜是远东蚕桑丝绸生产国之一,其蚕种和丝绸制品大部份是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国际蚕桑界和丝绸市场上很活跃。南朝鲜的养蚕业从1960年的第一次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开始以来,每年连续增产,1976年的蚕茧生产量达到4.2万吨,以后随着世界丝绸市场的不景气,生丝出口量减少冲击了蚕桑生产,从1977年开始减产,蚕桑生产每况愈下,到1985年只生产蚕茧1万吨,使蚕桑生产面临崩溃,蚕丝界对此呼声很高。南朝鲜当局在各界舆论压力下,不得不  相似文献   

12.
对宁南县蚕业发展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四川蚕业》2009,37(1):44-45
2008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作为传统出口产业的丝绸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国蚕茧产量下降,有近万家丝绸企业停产,丝绸产业步入了寒冬。而地处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畔的山区小县宁南县,抗御住了冰雪灾害的影响,经受住了市场变化的严峻考验,以自己的扎实工作、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赢得了发展。2008年宁南蚕业再创佳绩,蚕茧产量达到15.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2994万元,蚕茧总产、蚕茧单产、蚕茧质量、蚕业综合效益继续稳居全省第一。被国内蚕业专家誉为“宁南模式”的发展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冉平 《四川蚕业》2003,31(3):33-34
今年行业继续疲软 ,行情持续下降 ,丝绸出口数量继续下降 ,出口价格处于历史新低。丝绸行业极为困难 ,最根本原因是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全国桑园发展特别快 ,蚕茧生丝产量居高不下 ,据国家经贸委资料 ,2 0 0 2年全国产茧量 51 65万吨 ,生丝产量 6 0 3万吨 ,按现在出口和内销需求量专家估计蚕茧在 41~ 42万吨 ,生丝在 5万吨左右 ,剩余量高出 1 0万吨蚕茧和 1万吨生丝。面对行业困难 ,四川省 2 0 0 2年蚕桑生产总结大会提出“好茧再多也是少 ,孬茧再少也是多”的观点 ,启迪我们只有提高蚕茧质量才能战胜困难 ,渡过行业难关。我县针…  相似文献   

14.
朱雪明 《蚕桑通报》1993,24(2):38-39
我市是蚕茧的重点产区,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茧、丝、绸行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农工商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蚕茧生产持续发展,预计1992年我市鲜茧的收购量可达5.25万吨,比拆地建市后的1984年增长95.5%.丝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原料生产国。目前有20多个省市的农民种桑养蚕,茧丝产量占世界茧丝总量的60%。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市场的90以上。顶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仍将保持丝绸原料生产的绝对优势。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丝绸工业和蚕茧生产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丝绸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速度为12%,仅1987年全国丝绸工业总产值92亿元;生产丝类4.95万吨;生产丝织品15.2亿米;实现税利12.175亿元;丝绸出口创汇13.4亿美元。全国桑蚕茧产量1978年为173300吨,1985年为335765吨,1986年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中国茧丝绸市场蚕茧和生丝远期合约价格在一年内上涨了5万元/吨,生丝价格上涨了10万元/吨,丝绸行业成了真正的高风险、高利润行业。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痛苦后,丝绸人脸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省的栽桑养蚕和丝绸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据《中国统计提要廿四专辑》记载,1918年陕西产蚕茧28万担(1.4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1.49%,仅次于浙江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以后由于历史上天灾人祸种种摧残,到解放前夕陕西的茧、丝、绸业已奄奄一息,濒临绝境。1949年全省仅产茧0.65万担(325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解放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农业多种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1992年我省产茧量达1.3万吨,占全国产茧量的1.99%,为解放后最高产量。全国1992年产茧67.8  相似文献   

18.
<正> 四川是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古老蚕区。发展蚕桑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桑、蚕、种又是发展丝绸工业的三大支柱,支柱稳则丝绸兴。解放后蚕茧由几万担增长到几十万担,1980年激增到180多万担,居全国首位。近五、六年有升有降,在两百万担上下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我省丝绸行业在省委、省政府、中国丝绸公司、农牧渔业部和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84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蚕桑生产发展快,丝绸工业增长幅度大,内外销市场活跃,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农、工、商、贸合一的省丝绸总公司正式成立,是我省丝绸行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更加有利于我们按照贸、工、农的轨道发展和振兴丝绸事业。 1.蚕桑生产发展很快。 84年全省发种240.5万张,总产蚕茧129.9万担,提前一年实现并超过了“六五”规划。在蚕茧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各市、县重视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茧质,春蚕全部良种化,秋养春种扩大到36万张,比上年增长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市发展“三高”蚕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我市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蚕桑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蚕茧产量由1981年28万担发展到40万担。蚕桑生产已成为继粮食、生猪之后居第三位的支柱产业,丝绸工业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产业。但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蚕茧质量、单产却一滑再滑。 “六五”期间,全市平均单产为26.2公斤,茧丝长为969.2米,解舒率为60.7%;“七五”期间全市平均单产为23.7公斤,茧丝长950.7米,解舒率55.6%;“八五”期间全市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