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苔藓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苔藓植物分布及环境适应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 600~4 400 m区域,每上升100 m设置10 m×10 m的样地1个,每个样地内每隔2 m再设置1个50 cm×50 cm的小样方,每个样地内共设25个小样方,采集每个小样方中的苔藓植物样本并带回实验室鉴定到种,同时调查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和生长基质,分析苔藓植物科属种、生活型和生态群落类型随海拔升高的分布情况。【结果】共采集到2 390份苔藓标本,鉴定表明,藏东南色季拉山共有苔藓植物29科78属151种,其中苔类5科5属6种,藓类24科73属145种,科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优势科为曲尾藓科(Dicranaceae)、真藓科(Bryaceae)、丛藓科(Pott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优势属分别是丝瓜藓属(Pohlia)、小金发藓属(Pogonatum)和棉藓属(Plagiothecium)。曲尾藓科和灰藓科在每个海拔均有分布,丛藓科、丝瓜藓属在4 400 m区域分布广泛,金发藓科、真藓科、提灯藓科及丝瓜藓属、小金发藓属、棉藓属在海拔3 700~4 300 m区域均有广泛分布。在3 600 m区域,藓类植物大多以土生和石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交织型和丛集型为主;在3 700~4 300 m区域,藓类植物以土生群落、岩面薄土生群落和树附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丛集型、交织型和平铺型为主;在4 400 m区域,藓类植物以石生群落和岩面薄土生群落为主,生活类型以丛集型为主;整个研究区苔藓植物以土生群落最多,湿生群落分布范围最窄、数量最少。【结论】随海拔升高,色季拉山苔藓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晰道路建设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公园红桦坪到下板寺之间道路两侧的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在道路的边缘设置干扰样地3块,分别在3块干扰样地同侧水平距离50 m或近无人干扰处设置对照样地3块,样地面积为20 m×20 m,在每块样地中又各设5个5 m×5 m的灌木样方和5个1 m×1 m的草本样方,对干扰样地和对照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对比调查,从物种组成、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4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干扰样地中总体物种数量仅少1种,为57种;乔木、灌木、草本中各物种的组成差异较大,有些物种在干扰样地中消失,但又有新的物种侵入;各物种的重要值变化无明显规律;物种多样性指数稍降低,其中乔木物种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但不显著(P<0.05),灌木物种的Brillouin指数(H)显著降低,草本物种的ShannonWiener指数(H′)、Brillouin指数(H)、Simpson指数(D)显著升高;物种相似性总体表现为干扰样地之间相似,对照样地之间相似。【结论】道路建设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造成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陇川片区苔藓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陇川片区苔藓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68号,鉴定113号共27科、59属、101种,包括苔类植物8科、10属、21种,藓类植物19科、49属、80种.其中云南新分布记录1科、12属、22种.调查结果表明:该区苔藓植物种类丰富,着生基质、生活型和群落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体现出不同的地带性特点.海拔1 800 m以上区域没有呈现出山地苔藓林景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土壤动物群落结构随海拔的变化及其多样性指数的表现。【方法】于2021年6-9月,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对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4 500,4 600,4 700,4 800,4 900,5 000,5 100,5 200 m区域的草地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及相似性指数Srensen和Cody。【结果】从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动物2 061只,隶属5纲20目97科(群)。同一海拔区域在科级水平未出现优势类群,说明在科级水平上各海拔区域土壤动物的分布较为均匀;从目级水平看,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弹尾目、双翅目、前气门亚目、中气门亚目,分别占总数的11.80%,24.07%,11.70%,19.55%和14.70%;常见类群为鳞翅目、蜘蛛目、甲螨亚目和石蜈蚣目,分别占总数的1.60%,1.75%,8.83%和1.75%,其余目均为稀有类群。土壤动物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海拔4 700,5 000和5 200 m区域较高,海拔4 500 m区域较低;Shannon wiener指数以海拔5 0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和5 200 m区域;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000和5 200 m区域;群落丰富度指数以海拔4 500 m区域最高,其次为海拔5 100 m区域;相似性指数Srensen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总体较低,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较高;Cody指数以海拔4 700 m以下区域相对较高,海拔4 700 m以上区域逐渐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与其个体数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在藏北高寒草地,海拔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有影响,放牧强度及不同季节的降水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沿海拔梯度3 600~4 300 m设置8个样地,对西藏色季拉山西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Jaccard指数(Cj)、Cody指数(βc)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8个急尖长苞冷杉林样地内共有植物58种,分属于36科53属,其中植物较多的科有蔷薇科8种、百合科5种、杜鹃花科5种、毛茛科3种、菊科3种、柏科2种、忍冬科2种、伞形科2种,其余的28科各只有1个种;(2)物种科、属、种数、Margalef指数(DM)与海拔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在分布急尖长苞冷杉最低海拔3 600 m处出现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3)多样性指数(H')与海拔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并且在3 700~4 100 m之间多样性指数(H')保持稳定;均匀度指数(E)与海拔梯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但不显著;(4)Jaccard指数(Cj)在海拔3 600~4 100 m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生境过渡带的4 100~4 200 m之间Jaccard指数(Cj)较低;Cody指数(βc)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但在4 000~4 100 m和4 200~4 300 m海拔区间出现2个低谷;(5)最大树高(Hmax)和最大胸径(DBHmax)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胸高断面积之和(BA)和立木密度(N)与海拔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太白山不同海拔太白红杉年轮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太白红杉年轮宽度序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太白红杉为研究对象,在太白山同一坡向、不同海拔(3100,3200,3300和3400m)分别设立样地,用生长锥法在树高1.3m处钻取木芯,经晾干、打磨后,使用WinDENDROTM年轮分析系统进行轮宽测量和交叉定年,并分别建立各海拔年表;利用相关分析及响应分析统计方法,对年轮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响应函数解释量进行研究。【结果】最高海拔4号样地与其他样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当年生长季(3,4,6,7月)温度与1,2,3号样地太白红杉年轮指数序列均呈正相关,而与4号样地呈负相关;当年生长季(3,4,7月)降水量与1,2,3号样地年轮指数序列均呈负相关(4月份3号样地除外),而与4号样地呈正相关。由响应函数分析可知,低海拔采样点1号样地,气象要素(温度和降水量)在响应函数解释量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但与降水量相比,高海拔林线采样点4号样地温度的解释量明显较大。【结论】太白红杉林最高海拔样地年轮指数序列变化与其他样地有明显差异;在响应函数分析中,气候要素对最低海拔样地年表贡献率最大,但最高海拔太白红杉生长对温度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周至老县城境内杨家沟典型森林群落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编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森林群落进行分类,以物种丰富度S、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指标,对群落多样性及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的28个样地可分为9个群落类型;群落多样性顺序为:华山松林>白桦+太白杨林>兴山榆林>短柄枹栎林>锐齿槲栎林>山杨+糙皮桦林>油松林>红桦林>刺叶高山栎林;该区域的9种森林群落共容纳植物243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2科4属5种,被子植物58科151属234种;物种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呈规律性变化,即在海拔1 525~1 920 m呈上升趋势,在1 920~2 340 m呈下降趋势。【结论】研究区群落受人畜干扰强烈,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过程的干扰与破坏;对现有的中、幼龄林应加强抚育管理,促进其恢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向北京市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实地样地调查结果,分析了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各海拔段内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大部分样地内物种数在35种左右,乔木样地内物种数大部分在35~40种之间,灌丛样地内平均物种数一般低于35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的划分为3段,在海拔800m以下小于2.3,海拔800~1700m之间大于2.3,海拔1700m以上又小于2.3。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相同。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在海拔梯度上存在一个抛物线状的分布规律。Wilson指数和群落结构变异指数(CSV)在海拔700~900m和1300~1500m的范围呈现出2个高峰,说明两个海拔范围内物种交替速度快,物种间的差异性大。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除了受海拔梯度影响以外,还受到人为干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时,应剔除非研究因素带来的影响。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分析同一现象时,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它们对物种多样性的指示应从指数的计算方法上解释。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苔藓植物及其生活型进行初步调查,为后期慈巴沟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7月,从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口开始至核心区,每隔2km设置1个10m×10m的样地进行调查,共20个样地,每个样地又设置16个小样方,合计320个小样方,调查样方中所有苔藓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生长基质,并采集样地内所有苔藓植物带回实验室鉴定到种。【结果】在研究区共采集984份标本,经鉴定该区有苔藓植物29科85属166种。优势科以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和丛藓科(Pottiaceae)种类最为丰富,分别占慈巴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5.06%,9.03%和8.43%。优势属分别是青藓属(Brachythecium)、匐灯藓属(Plagiomnium)和棉藓属(Plagiothecium),这3个优势属合计包括26个种,占慈巴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5.66%。保护区内苔藓植物的生活型以丛集型和平铺型为主,生长基质以土生和土石混生居多。【结论】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苔藓植物种类丰富,这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福建武夷山黄岗山东南坡海拔1000m,以200m为一间隔设样,至山顶2140m外,共设置7个样地,调查样地面积28800m~2,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β多样性测度方法对其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夷山黄岗山东南坡1000m至山顶2140m的海拔梯度上,乔木和灌木β多样性指数趋势逐渐降低,而草本β多样性指数则是呈U型趋势变化。二元属性测度方法能较好地揭示武夷山黄岗山β多样性指数变化,数量数据测度方法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白龙江干旱河谷区域不同坡向草本群落沿着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利用样方法对该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草本植物共21科37属42种,其中菊科植物10种,占所有草本植物种数的23.81%,禾本科植物9种,占所有草本植物种数的21.42%;不同坡向草本群落α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阳坡草本群落在海拔1 250 m时,α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值,阴坡植物在海拔1 450 m出现最大值,半阴半阳坡草本群落在海拔1 450 m出现最大值;不同坡向均匀度指数(R)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变化较小;β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较大,阳坡植物的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051~1 250 m时达到最大,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在海拔1 251~1 450 m时达到最大,半阴半阳坡的β多样性指数均大于阳坡。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海拔梯度对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该保护区海拔1 000~1 700 m山地的木本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每隔100 m设置3个样方(20 m×20 m),8个海拔高度共设置24个样方,调查样方内所有木本植物的物种名称、胸径(DBH≥1 cm)、树高、坐标等,并对每个样地的土壤进行采样。计算不同样地木本植物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以及各样地之间的Cody指数,测定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质量分数等土壤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以及冗余分析(RDA)法分析pH、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和海拔等因素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下降趋势,且均在海拔1 300~1 400 m范围内出现波动,Cody指数在1 400 m海拔和1 000 m处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秦岭中段锐齿槲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因子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分布区域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周至及太白山2个研究区依据不同海拔、坡向等设置20个20m×30m的样地,调查锐齿槲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分析其重要值、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树种共有33种,其中锐齿槲栎优势显著,重要值为42.10%,为该群落的建群种;其次是鹅耳枥,其重要值为10.20%,为该群落的优势种。该群落灌木层共有物种89种,其中乔木29种,占总物种的32.58%;灌木60种,占总物种的67.42%,灌木层中物种繁多,但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草本层有物种71种,呈随机分布,均具有荫生性特点。该群落不同林层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当海拔从1 083m上升到1 547m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升高,在海拔为1 547m时达到最大值;当海拔由1 547m上升到1 882m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又逐渐降低。林地光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林下层物种的更新发育,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总体在阳坡相对较高。【结论】海拔、坡向对锐齿槲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作用明显,海拔1 083~1 547m的阳坡是锐齿槲栎次生林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长白山北坡野生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连续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格局法,从低海拔600 m到高海拔1 800 m的区域内海拔每升高200 m设置样地,调查样地内植被的种类、个体数量、高度、盖度等因子,计算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蓝靛果忍冬灌丛群落共有植物201种,其中:乔木42种、灌木39种、草本120种,蓝靛果忍冬是灌木层的优势种群;群落各项α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有显著差异,3项β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指数(H)沿海拔梯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Ea)呈上升趋势,乔、灌、草3个层面间Whittaker指数(βw)差异不显著,灌木层的平均值最高;Routledge指数(βr)和cody指数(βc)在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面间均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掌握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区域药用植物资源种群空间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样方调查,并利用种群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低海拔A1的药用植物种群资源是趋近随机分布的均匀分布。随着海拔升高,A2、A3以及A4 3个样地药用植物种群资源具有典型的集群分布特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番阳片区共有药用植物29科38属46种,分别占总植物科数的61.7%、属的46.9%和种41.4%。低海拔地区药用植物种数比例占植物总数57.4%,科数占植物总科数66.7%,均比高海拔地区药用植物所占比高。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的变化呈现下降-升高-下降的规律。多样性则反之,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则表现为升高-下降-升高的规律。海拔较高的A4样地物种丰富度较低,但是多样性较高。【结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番阳片区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低海拔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拥有更加多样的药用植物,但低海拔热带林更容易受干扰和破坏,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晰滑雪场建设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为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公园滑雪场及两侧山坡的植被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地法,以滑雪场中心向两侧山坡延伸设置样地,共设7块样地(中心样地1块,边缘样地、过渡样地和对照样地各2块),样地面积为20m×20m,对各样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中心样地和边缘样地的总体物种数量较低,过渡样地较高;各干扰样地(包括中心样地和边缘样地)的乔木、灌木、草本中各物种的组成差异较大,有些物种在干扰样地或过渡样地中消失,但又有新的物种侵入,抗性强的物种的优势度随干扰程度降低有下降的趋势;干扰样地和过渡样地的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下降,其中丰富度指数(R)差异显著(P<0.05),而多样性指数(D、H′、H、Dmc)和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05);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不明显,而灌木和乔木的变化明显。【结论】滑雪场建设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坡向、不同海拔梯度的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差异,为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昭苏县和乌孙山北麓的察布查尔县天然草地为对象,采用典型的样方调查法,分析不同坡向(南坡、北坡)和海拔梯度(1 600~3 000 m)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同一海拔梯度上,南坡植物物种数多于北坡;在不同坡向上,基本上南坡各海拔草地植物群落高度大于北坡,而密度和盖度小于北坡。南坡各多样性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呈现出双峰格局;北坡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沿着海拔高度变化均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Patrick指数则呈现出双峰格局。【结论】乌孙山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由海拔和坡向为主的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新疆博格达山岩面生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在研究区内的不同垂直带随机设立样方采集地衣标本,使用形态解剖观察和化学检测法鉴定地衣种类;以地衣的盖度为指标计算多样性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地区共有岩面生地衣37种,隶属于11科21属,其中壳状地衣种类占优势,充分体现了岩面生地衣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通过相似性指数的分析得知,山地荒漠带和高山垫状植物带的岩面生地衣相似性最高,为0.682和0.517。山地针叶林带和高山垫状植被带岩面生地衣相似性最低,分别为0.250和0.127。多样性指数显示岩面生地衣的多样性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带较低,而中海拔带较高的特征。研究表明,博格达山独特而复杂的环境为地衣提供多种栖息地,从而丰富了地衣多样性。其中山地森林带微环境多样,岩面生地衣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是岩面生地衣的核心分布区。山地荒漠和草原带人为干扰较多,导致地衣种类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秦岭酉水河天然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群落样地的物种重要值矩阵信息,运用双向聚类法对秦岭酉水河流域的主要天然针叶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采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等指数,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天然针叶林植物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酉水河流域14个天然针叶林样地被划分为6个群系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格局;6种天然针叶林群系类型的丰富度指数和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铁杉林>华山松林>油松林>太白红杉林>巴山冷杉林>巴山冷杉+红桦林;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秦岭中段锐齿槲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生态因子影响特征进行分析,为类似分布区域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的保护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周至及太白山2个研究区依据不同海拔、坡向等设置20个20 m×30 m的样地,调查锐齿槲栎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分析其重要值、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锐齿槲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树种共有33种,其中锐齿槲栎优势显著,重要值为42.10%,为该群落的建群种;其次是鹅耳枥,其重要值为10.20%,为该群落的优势种。该群落灌木层共有物种89种,其中乔木29种,占总物种的32.58%;灌木60种,占总物种的67.42%,灌木层中物种繁多,但单个物种的优势度不高。草本层有物种71种,呈随机分布,均具有荫生性特点。该群落不同林层的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当海拔从1 083 m上升到1 547 m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升高,在海拔为1 547 m时达到最大值;当海拔由1 547 m上升到1 882 m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又逐渐降低。林地光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林下层物种的更新发育,其物种多样性各指数总体在阳坡相对较高。【结论】海拔、坡向对锐齿槲栎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作用明显,海拔1 083~1 547 m的阳坡是锐齿槲栎次生林较为适宜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