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赤红壤、赤红壤+泥炭土(1∶1,V/V)、泥炭土3种基质及50%、75%、100%田间持水量3种含水量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质种类和含水量处理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赤红壤中,随含水量升高辣木种子发芽率增加,但幼苗在实验期内全部死亡;在赤红壤+泥炭土基质和纯泥炭土中,随含水量升高辣木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且100%田间持水量严重抑制泥炭土中辣木幼苗生长;赤红壤+泥炭土在50%田间持水量时辣木种子发芽率最高、达65%,幼苗株高达33 cm,辣木幼苗小叶片数量达30片。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基质种类、基质含水量、基质种类-含水量交互作用均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小叶数有显著影响。赤红壤+泥炭土在50%田间持水量时有利于辣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适合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辣木种子育苗方法。[方法]比较不同杀虫药剂、种子浸泡温度和基质对辣木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100 mg/L高锰酸钾、1%多菌灵和1%托布津能提高辣木出苗率,对幼苗生长无影响;高温浸泡种子会降低种子出苗率;腐殖土能显著提高提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状况。[结论]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田间育苗时,通过种子消毒、常温(20~40℃)浸泡种子和田间施肥都能提高辣木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软荚红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软荚红豆种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浸种方式、消毒方式、种子破皮后处理方式及育苗基质对软荚红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75℃热水浸种及破种皮后砂藏处理能极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高锰酸钾消毒及火烧土∶黄心土=1∶2的培养基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结论]该研究为软荚红豆种子播种繁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生石花种子萌及幼苗生长的条件,以提高其种子萌发率。[方法]采用MS、1/2MS、3/4MS等培养基为生石花生长基质,比较不同培养基中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光照时间、激素配比和浸泡时间的筛选。[结果]1/2MS培养基最适合生石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16 h为最优光照时间;不同因素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浸泡时间、GA浓度、IAA浓度、NAA浓度及6-BA浓度。其中,GA浓度与浸泡时间对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且0.1 mg/m L的GA浓度以及4 h的浸泡时间为最优组合。[结论]该研究为生石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及基质对辣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口地区在生产上辣木育苗过程中出苗率过低的问题,采取不同种子处理措施及基质处理方法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0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和1%多菌灵溶液的出苗率低于直接用冷水浸泡种子,不同药剂对幼苗的生长状况影响差异不显著;纯河沙处理的出苗率最高,幼苗在沙床上的长势最好,株高与茎围均优于其它基质。研究结果对辣木的播种育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条件对辣木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提高种子的萌发率。[方法]以从尼日利亚采收的传统印度辣木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浸种温度和时间、培养温度、光照、种子脱壳、多菌灵处理等对辣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污染率的影响,探讨辣木种子最佳萌发条件。[结果]20℃和40℃条件下浸种,种子萌发效果最好,从第2天开始萌发,到第7天结束萌发,萌发率最高;在试验范围内浸种时间对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32℃条件下培养,种子萌发效果最好,种子在第2天开始萌发,萌发率最高;多菌灵能够抑制种子的污染,但是不同浓度处理之间的种子萌发率和污染率没有显著影响;全天光照和全天黑暗对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种子剥壳后培养萌发早,出苗整齐,到第4天萌发率达到最大值。[结论]辣木种子最佳萌发的培养温度为32℃左右;选用1 000倍的多菌灵浸泡种子即可达到杀菌的目的;光照和有无种壳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氮素及其不同形态配比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合理调控和施肥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落叶松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常规种子质量检验规程和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硝态氮及铵态氮不同配比对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的的影响;并且用沙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在最有利于华北落叶松种子萌发供氮量20mmol·L-1时,不同氮素形态对华北落叶松种子的萌发有不同影响,在硝态氮∶铵态氮为3∶1时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最高;此供氮水平上幼苗株高、基茎生长量也达最大;单株总生物量在NO-3-N∶NH+4-N为1∶1处理时达到最高。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生物量分配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随着生长季推移,根中生物量累积明显增加,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生物量分配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总供氮量为20mmol·L-1、硝铵比为3∶1时落叶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8.
筇竹种子萌发及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筇竹种子为试验材料,设定了16 ~30℃共8个梯度恒温温度处理,对筇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20℃温度下发芽率最高(79.44%),20~24℃下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是筇竹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幼苗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快后减慢,24℃温度下生长最快,24 和26℃下幼苗的生长高度以及胚根生长长度差异不显著,是筇竹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决辣木种子繁育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方法]比较不同育苗方式、不同育苗基质、不同叶面肥使用对辣木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育苗方式中效果最理想的是育苗袋点播,植株保存率、株高、冠幅都明显高于其他2个试验组; 5种育苗基质中对辣木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蔬菜育苗基质,出芽率、保存率、株高、冠幅、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4种叶面肥对辣木生长促进作用最理想的是生物叶面肥200倍液,在株高、冠幅、复叶数量、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育苗袋点播方式、选用蔬菜育苗基质、使用生物叶面肥均能促进辣木幼苗的生长,提高出圃率。  相似文献   

10.
福建山樱花种子发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浸种方式、不同基质、不同贮藏方式处理对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率及发芽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在超低温贮藏后,采用1 000mg/kg GA3在20~30℃的恒温水浴中浸泡24h,置于河沙∶椰糠(1∶1)基质中培养,种子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沙埋和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对沙蒿的种子萌发率、休眠率、幼苗出土率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没有沙土覆盖时沙蒿种子即可萌发;0.5~5 cm的浅层沙埋下,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最高,休眠率最低;沙埋深度>5 cm 时,沙蒿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休眠率却显著升高;沙埋深度为12 cm时,种子不出苗,幼苗也不能存活。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休眠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幼苗生物量大小具有显著影响,在0~12 cm的沙埋深度中,除5 cm和7 cm深度下中粒种子和小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深度处理时,大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同一沙埋深度下中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生物量,后者又显著高于小粒种子萌发幼苗的生物量,因此研究认为,沙蒿种子最适宜沙埋深度为 1~ 3 cm的浅层沙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对毛粉808番茄种子不同水温浸种、不同基质配比基质对幼苗的生长情况做了简单的研究,找出了适合毛粉808种子催芽的最适宜温度、最适合毛粉808番茄最佳生长基质配比,即A4处理和B3处理,即浸烫水温55℃浸泡15min;基质配比为草炭∶珍珠岩∶废菇料,2∶1∶2。  相似文献   

13.
不同因素对辣木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辣木扦插的影响,以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探索不同扦插基质、不同生根剂及其浓度与浸泡时间、不同扦插时间4种因子对辣木半木质化枝条扦插生根效果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4种因子对辣木扦插生根率、根数及根长均有显著影响。选用半木质化的辣木枝条,体积比河沙∶腐质土∶刨木花为1∶2∶1的扦插复合基质,生根剂ABT2浓度200 mg/L,浸泡时间10 min,扦插90 d后平均生根率、生根数量、生根长度分别为89.77%、12.7条和10.83 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LED补光对辣木幼苗生长及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印度改良辣木(Moringa oleifera PKM-1)为试验材料,在相同外界环境下采用不同光谱条件的LEDs(Light Emitting Diodes)光源对辣木垂直补光,每组辣木补光12 h/d(8∶00—20∶00),测定不同补光处理下辣木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经红蓝4∶1(4R1B)LEDs处理的辣木种子发芽率高于对照,经过LEDs补光的3组辣木幼苗存活率均高于对照。LEDs补光处理的辣木幼苗株高、茎粗、全株干重、茎叶干重、总叶绿素含量均优于对照。其中光谱条件为全红的LEDs对辣木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株高增加了120.66%,茎粗增加了52.11%,全株干重增加了52.35%,茎叶干重增加了33.57%,叶绿素总含量增加了19.28%。[结论]LED灯补光处理能显著促进辣木幼苗的生长及其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细叶水团花Adina rubella的繁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温度、赤霉素(GA3)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种子萌发的效果,以及扦插基质、ABT生根粉质量浓度及其处理时间对扦插枝条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GA3质量浓度对细叶水团花种子萌发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处理时间影响最小;最佳处理组合为,15~20℃下,在300 mg·L-1GA3溶液中浸泡60 min,萌发率达75.6%。2基质对细叶水团花枝条扦插成活率影响最大,其次为枝条浸泡时间和ABT质量浓度;最佳处理组合为扦插基质为泥炭∶泥沙(体积比)=1∶1,ABT质量浓度为50 mg·L-1,浸泡时间为60 min,成活率达(91.0±0.7)%。  相似文献   

16.
以花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常温和50℃2种种子处理方式和森林腐质土(1#)、黄土(2#)、黄土∶沙土=1∶1 (V∶V)(3#)、黄土∶沙土=2∶1 (4#)、黄土∶椰槺=1∶1 (5#)及黄土∶椰槺∶沙土=1∶1∶1(6#) 6种不同配比基质进行育苗试验,探究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和基质配比对花旗木种子萌发以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 50℃种子处理较常温更有利于花旗木种子的萌发;而在相同种子处理下,6#基质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组;(2) 1#和6#基质的花旗木苗高、地径和高径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常温浸种6#基质和50℃浸种1#基质的是较优组合;(3) 1#基质处理组花旗木的主根长、苗高和地径显著较高,分别为31.383、36.150 cm和4.063 mm,3#基质处理组花旗木的根幅显著较高,为191.165 mm,4#基质处理组花旗木的一级侧根数和根冠比显著较高,分别为59.670根、1.625;(4)综合评价前三排序为6#基质1#基质3#基质,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680,0.664和0.594,最低的为4#基质,综合评价值为0.537。结果表明∶6#(黄土∶椰槺∶沙土=1∶1∶1)基质能有效提高花旗木的发芽率和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7.
污水灌溉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沙颍河污水,以清污比1∶1、2∶1、3∶1分别处理玉米种子和灌溉盆栽玉米,研究污水灌溉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沙颍河污水灌溉盆栽玉米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影响明显。污水浓度高时,会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和玉米的生长,随污水浓度的不断降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当污水浓度适当时,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有刺激作用,其中多项指标以1~2∶1浓度的污水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科特迪瓦非洲楝(Khaya ivorensis A. Chev.)又名非洲桃花心木,为楝科(Meliaceae)非洲楝属(Khaya)植物。因木材的优良性状及对登革热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市场前景广阔。本试验以采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种植的科特迪瓦非洲楝种子为试验材料,在恒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的萌发实验,以草炭+蛭石+珍珠岩+粗砂(3∶4∶2∶1)、园土、草炭+珍珠岩+粗砂+园土(5∶2∶1∶2)、椰糠+蛭石+珍珠岩(3∶3∶4)四种不同基质进行栽培育苗试验。以期为科特迪瓦非洲楝在开发利用及生产栽培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在适宜条件下生长环境温度较高有利幼苗萌发,且在暗条件下,种子的萌发速度比在光条件下快,在35℃的暗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高达73.33%。科特迪瓦非洲楝幼苗在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状况会更好,且通气与持水孔隙的大小孔隙比较小的情况利于幼苗生长。草炭+珍珠岩+粗砂+园土(5∶2∶1∶2)的基质所栽培的植株虽然植株生物量上与园土为基质栽种的植株相比较小,但株高和茎粗及叶面积指数都与园土相近,且根系侧根和须根都较发达,为四组基质配方中栽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外源植物生长素对久置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以常温放置3年和5年的青稞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1~10.0 mg/L)的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置3年后青稞种子萌发率和生根率为65%~70%,放置5年后仅为50%~60%;适宜浓度的2,4-D处理对久置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功能的改善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0.5 mg/L的2,4-D对促进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提高的效果最好,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可见,适当浓度的2,4-D处理不仅能显著促进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而且能改善幼苗的生理功能,增强其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小檗属的引种栽培,以喀什小檗、红果小檗和小檗3种小檗属植物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前处理对3种小檗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研磨和浓硫酸处理均使3种小檗种子的萌发启动时间提前,并显著缩短了萌发持续时间,日均增长生物量也有所提高,种子体现出了集中萌发的特点,萌发和生长速度较快,是3种小檗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方式;200mg·L~(-1)赤霉素浸种处理使红果小檗种子的萌发率显著下降,但对萌发启动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影响不大;清水浸泡24h处理显著降低了喀什小檗种子的萌发率,并延迟了萌发启动时间,延长了萌发持续时间,大大降低了日均增长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