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究花叶艳山姜叶片和花瓣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花叶艳山姜叶片不同季节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其花瓣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采集,分析叶片和花瓣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叶片在不同时期挥发性有机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季节的变化,花叶艳山姜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不同;6月份达到最多,为22种,3月份检测到的种类最少,仅为6月份的二分之一。在6月份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物种类在12:00达到高峰,其中以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花叶艳山姜花瓣所含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要明显多于叶片,且挥发物中大部分物质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叶片。花叶艳山姜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β-月桂烯、莰烯、右旋樟脑、桉树醇等,它们大部分具有保健和药用功效。因此,花叶艳山姜是营造生态型、保健型芳香植物景观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芸香Ruta graveolens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芸香叶片和花瓣中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成分进行采集,分析叶片和花瓣中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及叶片在不同时期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 a中不同季节芸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共鉴定出29种,其中酯类化合物11种,酮类化合物7种,为芸香挥发物的主要成分。1 a中,芸香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6月检测到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最多,为18种;9月最少,仅为10种。主要成分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酮类化合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6月的日变化检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依次为12:00 > 10:00 > 14:00 > 16:00,18:00 > 8:00 > 20:00,在12:00达到高峰,以酯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芸香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少于叶片,主要成分为酮类化合物,以2-十一(烷)酮为主。芸香叶片和花瓣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作用,因此,芸香是营造保健型植物景观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DHS-GS-MS)分析不同处理温度(140、160、180、200℃)、不同处理时间(2 h和3 h)条件下,香柏木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香柏木素材50种目标成分进行分析,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占57.03%;其他成分依次为芳香族类化合物31.67%,醇类化合物5.93%,醛类化合物1.08%,酯类化合物1.01%,酮类化合物0.91%。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芳香族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芳香族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4种处理下桉树释放的挥发物组成和相对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时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桉树植株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经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诱导后,桉树挥发物的种类与健康植株相比较有显著的增加,且相对含量有明显变化。虫害与机械损伤处理诱导释放出的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但与喷施茉莉酸甲酯处理的相比较,有10种挥发物是相同的,且相对含量基本相近。不同诱导处理后,大部分萜烯类化合物在诱导后1-3 d大量释放,5-7 d后释放量逐渐减少。由此可见,不同诱导方式对桉树释放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时序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盆栽弯蒴杜鹃(Rhododendron henryi Hance.)花朵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4个开花过程及花瓣和雌雄蕊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成分;萜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有26种;花蕾期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他3个过程和花瓣以酯类化合物为主,雌雄蕊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盛开期花朵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多,有33种;花蕾期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最少,只有9种。花蕾期芳樟醇相对质量分数最高,达55.47%;其他3个过程以苯甲酸甲酯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36.54%、38.23%、37.22%。花瓣和雌雄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分别有24种和32种,以苯甲酸甲酯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分别达43.16%和17.70%。弯蒴杜鹃4个开花过程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芳樟醇、苯甲酸甲酯和罗勒烯是弯蒴杜鹃特征香气成分,花瓣和雌雄蕊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弯蒴杜鹃花香给人舒适的感觉,适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5种黄檀属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5种黄檀属(Dalbergia Linn. f.)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组成,以期为研究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黄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降香黄檀(D.odorifera T. Chen)、交趾黄檀(D.cochinchinensis Pierre)、南岭黄檀(D.balansae Prain)、印度黄檀(D.sissoo DC.)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黑黄檀、降香黄檀、交趾黄檀、南岭黄檀、印度黄檀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有9类57种、8类60种、 8类61种、8类58种和8类55种;5种黄檀属植物均含有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等8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40%以上;5种树挥发性化合物中有蒎烯、罗勒烯、3-蒈烯等33种共有成分。结果表明,5种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释放规律的影响,采用称量控水法对迷迭香进行干旱胁迫试验,设置轻度、中度、重度干旱水平、复水和对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迷迭香VOCs释放总量减少,但种类增加;轻度、中度、重度处理VOCs总量分别是对照的99.6%,69.4%,43.2%。迷迭香VOCs主要是萜烯类化合物,占总量的46.0%以上;各干旱处理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对照比分别增加了14.4%,17.01%,23.7%,其中单萜类相对含量呈增加显著;干旱胁迫明显诱导C6绿叶性挥发物和醛类化合物的释放。复水处理萜烯类百分含量和单萜类百分含量比重度处理稍有下降,仍显著高于对照、轻度和中度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杨梅Myrica rubra果实在储藏过程中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变化,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TDS-GC-MS)测定了储藏过程中东魁杨梅Myrica rubra‘ Dongkui’果实释放VOCs的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杨梅果实释放的VOCs中共检测出62种化合物,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和其他烃等6类,其中,石竹烯是杨梅果实释放VOCs的主要成分,其相对含量占VOCs总量的47.06%;在储藏过程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较大,在储藏4d时达到最高(95.91%),石竹烯相对含量占萜烯类总量的62.74%;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采摘当天最高,其中糠醛和正己醛含量较高,是醛类的主要成分,随后不断下降;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储藏6d达到最高,为5.80%.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研究了火炬树(Rhus tyhpina)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季节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了火炬树挥发物对空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炬树枝叶在春、秋两季释放的挥发物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夏季,烷烃、烯烃类化合物所占比例稍高于萜烯类化合物,同时伴有少量酮类、醇类化合物的释放。夏季,火炬树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中的细菌,且植物在清晨具有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0.
5种园林树木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西安市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成分组成,为园林树种的科学配置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以及雪松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白皮松VOCs包括8类32种,油松释放的VOCs为8类38种,侧柏VOCs包括6类29种,云杉中检测到的VOCs为7类19种,雪松VOCs则包含8类36种;5种园林树木均含有萜烯类、醇类、酮类、醛类、烷烃类和芳烃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70%以上;5种树种VOCs中,包括α-蒎烯、三环萜、莰烯、1,3-二乙基苯等在内的8种共有成分分别占白皮松、油松、侧柏、云杉和雪松总VOCs的86.87%,59.89%,74.35%,64.12%和61.20%,其中以萜烯类共有成分占绝对优势。【结论】5种园林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象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黄兰(Michelia champak L.)叶片和花瓣的挥发性成分;并提取叶、花挥发物精油,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精油对大肠杆菌ATCC673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兰叶片与花瓣的挥发性成分中都含有香叶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物质,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都是萜烯类物质,而花瓣的挥发性有机成分中除了萜烯类物质外,还含有较多的芳樟醇等醇类物质和安息香酸甲酯等酯类物质;黄兰叶片与花瓣的精油对大肠杆菌没有抑制作用,但质量分数为2.5%的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2.5%的叶片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率达到68.20%。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象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黄兰(Michelia champakL.)叶片和花辨的挥发性成分;并提取叶、花挥发物精油,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精油对大肠杆菌ATCC673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兰叶片与花瓣的挥发性成分中都含有香叶烯、β-榄香烯、石竹烯等物质,叶片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都是萜烯类物质,而花瓣的挥发性有机成分中除了萜烯类物质外,还含有较多的芳樟醇等醇类物质和安息香酸甲酯等酯类物质;黄兰叶片与花瓣的精油对大肠杆菌没有抑制作用,但质量分数为2.5%的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2.5%的叶片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率达到68.20%.  相似文献   

13.
选取文冠果白花型无香(W-N-1)、白花型有香(W-Y-1,W-Y-2)、红花型无香(R-N-1)及红花型有香(R-Y-1)的花瓣为试材,以3-辛醇为内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上述材料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文冠果花中检测到7大类共4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萜烯类16种、醇类9种、酯类7种、醛类5种、烷烃类3种、酮类1种和含N类化合物1种。文冠果不同花期的挥发物成分及其释放量的差异较大,白花型的挥发物组成比红花型的丰富,有香型和无香型文冠果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芳樟醇,总体上醇类和萜烯类成分是文冠果花香释香的关键成分,主体成分是芳樟醇。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毛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 var.velutina(Wall)King]和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Desr.)A.Juss]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了这3种植物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3种楝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有萜烯类、芳香烃类、醇类、醛类、烷烃类、酮类、酯类、酸类和酚类,且均以萜烯类为主,以(1R)-(+)-α蒎烯为主要成分。红椿释放22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67.41%;毛麻楝释放19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55.96%;非洲桃花心木释放21种化合物,萜烯类含量占81.27%。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茉莉酸甲酯(MeJA)对百合花香释放的影响,使用50、200、600μmol/L的MeJA溶液喷施西伯利亚百合花瓣,通过顶空套袋法收集花朵挥发物,采用自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物成分及其释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200、600μmol/L的MeJA处理后,与对照相比西伯利亚百合挥发物总释放量显著升高,而50μmol/L的MeJA处理则引起了挥发物释放量明显下降。其花朵释放的挥发物主要包括八大类,萜烯类挥发物平均释放量最高,酯类挥发物种类数量最多。萜烯类、醇类、醛类、酮类等物质随着MeJA含量的增加,释放量呈上升趋势;酯类的释放量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烃类物质随MeJA溶液浓度升高,释放量先下降后升高;芳香类的释放量对MeJA溶液浓度的改变几乎无响应。月桂烯和罗勒烯是西伯利亚百合最主要的花香成分。月桂烯、萜品烯、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惕各酸乙酯等花香挥发物的释放量随着MeJA浓度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罗勒烯和波斯菊萜为代表的一系列花香挥发物的释放量随着MeJA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还存在一类化合物如萜品油烯等,对MeJA浓度变化无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16.
4种罗勒叶片挥发物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罗勒叶片自然释放出的挥发物成分及释放量,确定其主要成分。【方法】采用动态顶空法采集丁香罗勒(Ocimum gratissimum)、罗勒(O.basilicum)、紫罗勒(O.basilicum‘Purple Ruffles’)和绿罗勒(O.basilicum‘Green’)4种罗勒释放的挥发物,利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量色谱联用技术对挥发物成分和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4种罗勒共释放出49种成分,分别属于萜烯类、醇类、醛类、酮类、烷烃类、酯类、苯形烃及其衍生物,不同种罗勒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和释放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丁香罗勒、罗勒、紫罗勒和绿罗勒的叶片挥发物中分别检测出30、28、31和25种物质。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量在4种罗勒中均为最高,分别占总释放量的41.7%(丁香罗勒)、40.4%(罗勒)、46.6%(紫罗勒)和34.4%(绿罗勒)。【结论】桉叶油醇在4种罗勒中均表现出最高的释放量,可初步判断其是罗勒植物的主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7.
神农香菊花、茎和叶香气成分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神农香菊花、叶、茎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及比对分析,为研究和利用神农香菊独特的芳香性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静态顶空吸附结合直接热脱附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DTD-GC/MS)技术,对神农香菊花、叶、茎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用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及峰面积归一法对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及比对分析。【结果】神农香菊花朵中检测出的挥发物种类最多,共72种,其中同时存在于花、叶、茎香气中的挥发物有55种。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在花、茎、叶香气中均占到总挥发物成分的80%以上,其中侧柏酮含量最高(50%),其他含量大于1%的重要成分有樟脑、桉树脑、β-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等。神农香菊花朵释放的香气量最多,茎、叶次之。【结论】神农香菊香气主要由萜烯类化合物组成,其花、茎、叶香气组成相似,但各成分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茶梅品种冬星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变化特征,为茶梅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梅冬星花朵不同花期、不同花器官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苯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是冬星开花进程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其中苯乙酮相对含量随花朵开放逐渐升高,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花朵开放过程中,醛酮类、烯类和脂类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酚类、烷烃类和芳香烃类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醇类的相对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冬星花瓣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酚类,其次为醛酮类、烯类和烷烃类,主要成分为2,6-二(1,1-二甲基乙基)-4-(1-甲基丙基)苯酚;雄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和醛酮类,主要成分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6-乙烯基二氢-2,2,6-三甲基-2H-吡喃-3-(4H)酮和苯乙酮;雌蕊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其次为醛酮类、烷烃类和酚类,主要成分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酮和芳樟醇。【结论】冬星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苯乙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挥发性成分释放的主要花器官是花瓣或雄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对芒果叶片挥发物的影响,为瘿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及气质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芒果壮铗普瘿蚊为害后芒果叶片挥发性物质和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健康叶片和虫伤叶分别含有65种和66种挥发物成分,其中45个组分相同,主要包括石竹烯、α-荜澄茄烯、十八碳烯、蒈烯、水芹烯、β-月桂烯、蒎烯等。瘿蚊为害后挥发物主要为萜烯类31种和芳香族化合物13种,相对含量分别高达51.41%和41.1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叶片,成分也发生改变。虫伤叶挥发物除了萘和薁之外,主要物质包括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24.32%)、α-荜澄茄烯(8.92)、3-蒈烯(2.23%)、乙酸酯3-己烯-1-醇(2.23%)、4-蒈烯(1.06%)、柠檬烯(1.04%)、a-石竹烯(1.46%)。极微量物质包括辛醇、兰桉醇、斯巴醇、表蓝桉醇、长香茅醇,香豆素类化合物只在健康叶片中检测到,马兜铃烯、法呢烯和一些特殊萘和薁芳香族化合物只在虫伤叶中检测到。【结论】芒果叶片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芳香族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瘿蚊为害后导致挥发物质和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马铃薯块茎蛾的非寄主植物——滇杨的萎蔫叶片挥发物中驱避其产卵的活性成分,在室内利用溶剂提取法对滇杨萎蔫叶片挥发物进行了收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从萎蔫的滇杨叶片挥发物中分离得到22种挥发性组分,鉴定出化学结构的有21种。含量最高的为丁香酚,相对含量为38.49%;其次为苯甲酸,相对含量为16.37%;再次为β-桉叶油醇、α-桉叶油醇、苯甲醇、苯乙醇和2,6-壬二烯-1-醇,相对含量分别为7.73%、5.22%、4.32%、4.14%和4.14%,其它为含量较少的萜类、酸类、醇类和醛类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