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选出德宏地区成龄胶园林下种植珠芽魔芋的最适大小种芋,对不同大小梯度的种芋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产量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珠芽魔芋地上部分长势与种芋大小存在正相关性,种芋大小在200~250 g的株高、叶盘直径、叶柄直径、顶裂叶长、顶裂叶宽的测定值均为最大;产量随种芋大小增大而提高,种芋大小>100 g对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种芋大小为50~100 g的单株产量与叶盘直径呈显著正相关;珠芽魔芋叶片合成和叶绿素积累与种芋大小无明显关系;种芋大小在200~250 g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生理活性最低。在德宏州成林橡胶林下种植珠芽魔芋推荐使用150~200 g大小的种芋,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可显著提高产量和生长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乌腺金丝桃Hypericum attenuatum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病原菌Alternaria sp.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硝酸钾;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硝酸钙;菌丝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p H7中性以及光照条件下更利于孢子萌发及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榕树烂皮病病原及流行原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引起我省部分城区榕树烂皮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初步认为病原菌为担子菌Septobasidium sp.,同时对该病的发生及流行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的生防菌,探索拟茎点霉病原菌的有效生物防治方法,从武威7个乡镇采集45个土样,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和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筛选,对选出的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LKYHC-6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拮抗细菌LKYHC-6菌落在LB培养基上呈现乳白色、中间凹陷、边缘隆起、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16S rDNA序列分析得到该菌株的序列长度为1 493 b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将拮抗细菌LKYHC-6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对LKYHC-6抑制效果分析时发现,该菌株对供试的拟茎点霉病原菌(枫香拟茎点霉、胡桃楸拟茎点霉、富士拟茎点霉、乌饭树拟茎点霉)都有抑制作用,抑菌带大小分别为11、15、13、16 mm。故拮抗菌株LKYHC-6在拟茎点霉引起的病害防治中具有极大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5.
海南6种切叶花卉植物橡胶林下套种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散尾葵、金心巴西铁、金边富贵竹、莲花竹、龟背竹、朱蕉等6种耐荫型切叶花卉植物在橡胶林下进行套种(扦插)试验,观测这些植物的叶片生长物候期、植株整体感、株高、叶片色泽和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这6种切叶花卉植物在橡胶林下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适应性强弱排序为金心巴西铁朱蕉散尾葵龟背竹莲花竹金边富贵竹,其中金心巴西铁在橡胶林下生长综合表现最好,评价得分最高,为17.22,适合在海南橡胶林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二斑素瓢虫Illeis bistigmosa可取食橡胶树白粉病菌。通过定点调查和普查,明确了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橡胶林的分布、发生规律。二斑素瓢虫在云南省橡胶林周年发生,世代重叠,主要发生高峰期为2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其发生规律与橡胶树白粉病发生规律基本一致,但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Phellinus noxius)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1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菌株1583的16S rDNA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1583与Burkholderia seminal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性研究表明,菌株1583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inn.茎腐病是麻疯树人工幼林中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在病区标准地调查,重病区病株率达35.2%,主要发生在西坡低海拔林区.经过感病植株组织分离、优势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Fusarium sp..用敌克松、多茵灵、硫茵灵,代森锌和土茵灵室内毒力测定,敌克松、多茵灵、硫菌灵对病原茵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力,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95%以上.筛选出的药剂在林间灌根处理,敌克松对病害防治效果最好,控制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9.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 (Phellinus noxius) 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 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 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 1 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 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 引物 PCR 扩增获得菌株 1583 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 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 1583 与 Burkholderia seminalis 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 性研究表明,菌株 1583 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 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间作方式与林地类型对魔芋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岚皋县对与作物间作和5种林下套种方式下的魔芋产量及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种林下套种魔芋方式魔芋产量为14 025~18 619.5kg.hm-2,显著高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产量10 830kg.hm-2(p<0.05),其中刺槐—魔芋、漆树—魔芋套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杜仲—魔芋、杉树—魔芋、板栗—魔芋等3种林下套种方式;5种林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率为1.63%~2.2%,分别极显著低于大田(玉米—魔芋)间作方式的10.4%(p<0.01),其中刺槐—魔芋套种方式魔芋发病最轻,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套种方式(p<0.01);刺槐林下种植魔芋具有发病轻、产量高、效益好等显著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