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几种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以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稻前期早发不明显,中期成穗率高,后期根旺叶健不早衰;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的吸收量具有相似性;早稻前期氮、磷、钾吸收量最低,绝大部分氮、磷、钾养分是在中、后期吸收的,晚稻前期的氮、磷、钾吸收量明显高于早稻,后期的氮、磷、钾吸收量大多低于早稻,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各轻简施肥处理均能提高早稻对氮和磷的表观利用率,以“湘珠专用肥”处理效果最好,但不能提高早稻对钾的表观利用率;晚稻轻简施肥处理“湘珠专用肥”也能明显提高水稻对肥料氮和钾的表观利用率。轻简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3.
稻虾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及节本增效途径分析——基于南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生态种养主要是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通过优质稻米和养殖收入来增收.为精确评估稻虾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以湖南省南县为研究地,比较了稻虾种养模式与当地中稻单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总投入较中稻单作模式增加208.28%,但其总利润达到3.67万元/公顷,较中稻单作模式提高了3.42万元/公顷,产投比提高了0.50.通过秸秆还田、人工产饲、减少人工管理费用和引进人工虾苗繁殖及培育等方法可以减少投入,进一步提高效益.通过构建合理的"研产加销"稻虾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业与稻虾产业有机结合,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空间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耕作方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0~30cm范围内,30cm以下数量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明显;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达到极显著相关,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保护性耕作对于培育细菌型土壤、优化土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与覆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依次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处理土壤容重增大。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株高、茎粗与叶面积均小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玉米产量表现为秋覆膜整株秸秆还田>顶凌覆膜整株秸秆还田>秋覆膜秸秆粉碎还田>顶凌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秸秆还田后玉米产量较对照有增产趋势,而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7.
8.
9.
充分发挥磷肥后效作用是实现玉米节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吉林省中等肥力黑土玉米磷肥13年田间与盆钵定位试验及室内大量化验分析得出磷肥当季虽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其利用率(9.8%)并不高.四个量级磷肥(45、90、135和180kg/hm2)利用率最高的时期均在施后第二年(14.9%~38.8%)和第三年(12.3%~30.5%),到第四年虽能被玉米吸收利用一部分(9.1%~18.6%),但其增产效果已不显著.残留在土壤中的磷肥前两年利用率之和可达到27.4%~68.5%.产量与效益结果表明,磷肥在施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即磷肥前两年后效的年均增产(1003~1443 kg/hm2)增收(802~1154元/hm2)效果最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执行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玉米收储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利益。但临储制度所带来的库存、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央农办、财政部等部门,正式启动"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模式,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储制度改革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秩序过程中,客观上引发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不适应甚至生产经营困境。本文利用2016~2017年吉林省72个玉米种植样本村的调查数据,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吉林省不同规模玉米种植农户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所带来的种植规模扩大、种植结构调整等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苯酚染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典型籼稻和粳稻进行双列杂交并与不同籼粳成分的重组自交系杂交研究籼、粳稻及其杂种谷粒酚反应,结果表明:水稻谷粒的苯酚染色反应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染色对不染表现为显性;典型粳×粳交F1表现为不染,而籼×籼交F1、籼×粳交F1和粳×籼交F1表现为黑染或褐染;在含不同籼粳成分的9个重组自交系(RILs)稳定品系中,籼型和偏籼型品系表现为典型籼型染色反应(黑染)的特点,而偏粳型和一个偏籼型品系则表现为典型粳型染色反应(不染)特点。利用酚反应难以鉴别籼粳交后代的籼粳特性,也难以用于籼粳稻杂交种子的测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