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总结了菜豆几种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包括菜豆枯萎病、炭疽病、灰霉病、细菌性疫病、细菌性晕疫病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展快速、灵敏的动物疫病检测技术对于实现疫病的早期诊断和控制疾病传播十分重要.生物传感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检测技术,被列为21世纪五大医学检验技术之一,可为动物疫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新途径.综述了近年来生物传感技术在动物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疫病检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唐菖蒲叶部发生的细菌病害通过症状观察、病原细菌的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性状的系统鉴定,并坚定出三种: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lovarⅡ所致的唐菖蒲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umnusudans所致的唐菖蒲疫病和Eruinia chrysanthemi所致的唐菖蒲细菌性叶斑病。这三种病害国内均无记载,而唐菖蒲细菌性叶斑病在国外也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桑树细菌性疫病是元阳县春季主要桑树病害,影响桑树的产叶量和春蚕收蚁时间。为了掌握细菌性桑疫病的发病规律,调查了元阳县逢春岭乡2个村的桑树细菌性疫病危害情况,分析了元阳县山区立体气候对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病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山的当阳面桑树细菌性疫病危害重,而山的背阴面桑树细菌性疫病危害轻;通风山谷中桑树细菌性疫病危害轻,而避风的山谷危害重。  相似文献   

5.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中国北方地区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病原菌。【方法】应用菌落特征、油菜黄单胞菌菜豆变种诊断试剂检测、致病性测定、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特异PCR检测、脂肪酸分析及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从病害样品和菜豆种子样品中均分离到类似黄单胞杆菌的细菌分离物,选取25个代表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有24个分离物在菜豆品种“英国红”上导致典型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症状。结合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特异性PCR检测及生理生化反应的结果,24个分离物中7株被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变种,17株为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结论】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由地毯草黄单胞菌菜豆变种或(和)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引起;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豇豆细菌性疫病与豇豆疫病是影响豇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两者症状相似,但采用的防治方法却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当地菜农对这两种病害容易混淆,从而错过防治最佳时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病抗性离体叶鉴定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疫病抗性不同的2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的离体叶接种浓度、发病温光条件及叶位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辣椒疫病抗性离体叶鉴定技术,即在辣椒初花期至始果期以自生长点倒数的第4~6展开叶作为测定叶,用0.1 mL游动孢子2×104~3×104 mL-1接种,在25 ℃、光照(3 000 lx)12 h/d的发病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抗性鉴定效果.利用该鉴定法对38份辣椒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并与喷雾法和灌根法的鉴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离体叶法能有效地区分出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根据抗级划分,离体叶法的鉴定结果与两者的吻合率分别为76.3%和68.4%.  相似文献   

8.
辣椒疫病接种鉴定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种辣椒疫病接种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接种法较适宜于辣椒抗疫病鉴定,同时用此方法对30份辣椒进行了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9.
试验观察了6种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以25%金力士乳油5 000倍液的防效最好,其次是25%巨佳乳油2 000倍液和10%世高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  相似文献   

10.
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病是蔬菜生产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病害,以茄果类、瓜类、芋类等受害最为严重。该病害在蔬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各部位均可发病,尤以幼茎、嫩果部位受害最为严重。疫病属卵菌病害,化学药剂难以防治,给蔬菜生产和育种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抗病性鉴定、筛选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人工接种方法,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有利于亲本选择、缩短育种进程和提高抗病育种效率。为深入了解蔬菜对疫病的抗性情况和高效种质资源鉴定、筛选方法,对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主要蔬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比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蔬菜抗疫病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芸豆普通细菌性疫病是芸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影响芸豆的生长、产量和品质,严重将导致芸豆绝产。介绍了芸豆普通细菌性疫病的发生特点、典型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旨为解决芸豆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方便研究瓜类疫病,快速筛选抗疫病的瓜类材料,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瓜类疫病抗性鉴定体系。【方法】通过灌根、喷雾、浸根、菌块离体接种等4种接种方法对黄瓜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幼苗进行接种,通过比较发病率、发病时间及操作程序等确定最简便有效的鉴定方法。【结果】4种接种方法均能鉴定黄瓜疫病抗感情况,但是鉴定效果差异显著。浸根法、喷雾法、灌根法接种合适浓度均为10~2个孢子/mL,操作复杂,接种效率低。菌块离体接种方法利用2 mm直径菌块直接接种于离体子叶背面,放置于有润湿滤纸的培养皿中,保湿24 h即可观察表型,通过计算病斑大小快速鉴定瓜类材料的抗性;利用该方法对40份不同抗性的黄瓜材料进行鉴定,发现栽培黄瓜抗疫病材料极少,只有PE40、PE119、PE120、PE185等4份材料具有抗性,90%的材料均为感病或高感。【结论】菌块子叶离体接种法是瓜类疫病鉴定的快捷有效方法,该方法无需诱孢,能够一次性鉴定数百份材料,且能够保存感病材料或中间材料,大大提高鉴定效率,为瓜类疫病抗性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6种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辣椒发病初期分别喷洒6种药剂对辣椒疫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是防治辣椒疫病的理想药剂,防治效果为95.2%;其次是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和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93.73%、92.56%.建议在生产中使用8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和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新药剂替代老药剂杀毒矾、甲霜灵等,并且多种药剂轮换使用,延迟抗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海南省某萎叶种植基地发生细菌性疫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等测定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甘蓝黄单胞菌萎叶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etlicola(Patel,Kulkarni et Dhande1951)Dye1978.]。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 种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菌的毒力,其中烯酰吗啉(EC50=0.48 滋g/mL)和氟 吡菌胺(EC50=0.32 滋g/mL)的毒力最强。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表明,百菌清颐氟吡菌胺为1颐9 和烯酰吗啉颐氟吡菌胺为2颐8 时,表现出增效作用,分别配制成20%百窑氟悬浮剂和20%烯窑氟悬浮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10 d,20%烯窑氟 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在96%以上;20%百窑氟悬浮剂1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为75%左右。 20%烯窑氟悬浮剂2 000 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50%烯酰吗啉可溶性粉剂1 000 倍液的防治效果相 当,显著高于68.75%银法利悬浮剂1 000 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辣椒疫病抗性性状位点(QTL),开发抗病基因相关分子标记,实现辣椒抗疫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以辣椒高抗疫病材料PI201234和高感疫病材料G29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6~8叶期的F2群体单株进行疫病抗性接种鉴定,同时利用EST-SSR标记对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构建了包含65个EST-SSR标记、总长度为418.6 c M的辣椒遗传连锁图谱;结合F2群体的疫病抗性鉴定结果,定位了位于N3连锁群EST451与EST191之间的抗病QTL,该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4.9%。  相似文献   

17.
辣椒抗疫病鉴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简便有效地进行辣椒资源抗疫病筛选,对游动孢子灌根接种法、疫病毒素离体叶片接种法、毒素灌根接种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毒素接种法鉴定结果与游动孢子灌根接种法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可以作为辣椒抗疫病鉴定的有效方法,对大批材料进行快速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家禽发生多种病原共感染的现象非常普遍,多种病原共感染常常引起非典型的病变,并进而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性胚胎性疫病病原种类较多,且大多是条件性致病菌,由不同的细菌多重感染诱发的疾病越来越常见,鸡毒性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ricum, MG)、鸡沙门氏菌(Salmonella Avium)、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为三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因此,本研究针对这三种常见鸡胚胎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进行了共感染的分析与检测.目的在于研究这三种微生物的共感染的发病情况、病理变化、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其消长规律,以及与单独感染的差别.通过本研究为鸡场中此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1日龄SPF雏鸡(10只/组)和11日龄SPF鸡胚(10枚/组)进行3种病原、2种病原、1种病原的感染.随时进行生长情况的观察,对死亡雏鸡、鸡胚进行剖检.结果,无论通过肉眼观察和还是病理学观察,3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和鸡胚病变最严重,出现死亡时间最早,并且死亡率最高,两种病原共感染次之,但是多种病原共感染情况都比一种病原单独感染严重.为了进一步研究发生共感染之后,病原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消长规律,分别对剖检雏鸡与鸡胚取样,进行IFA与PCR的检测,结果表明,支原体的侵袭,气囊感染最严重,肾脏次之,其后是肝脏.波氏杆菌与沙门氏菌在肝脏和法氏囊感染最严重,肾脏和肺脏次之,另外,对于波氏杆菌感染鸡,从皮下也有大量病原菌存在.雏鸡在感染24 h内各病原含量呈快速增长趋势,36 h之后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在三种病原共感染的雏鸡的组织中,每种病原的含量与单独感染、双重感染的含量相差不大.鸡胚在感染24 h内各病原含量呈增长趋势,24 h之后下降,多种病原共感染的鸡胚分离得到的单独一种病原的含量略低于单独感染的鸡胚.本研究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检测,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多重感染在禽类胚胎细菌性疫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对控制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胚胎细菌性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1—2012年利用田间自然病圃和室内离体菌丝块接种法分别测定12种圆茄类和10种长茄类品种对茄早疫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2种鉴定方法对75%的圆茄类、70%的长茄类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一致;圆茄类品种中茄杂2号和黑塔茄子为高感早疫病品种,德州短把红茄、五叶茄、海圆茄和火茄子为高抗品种;长茄类品种中京茄20号和辽茄四号为高感品种,东阳茄子和日本茄子为高抗品种。2种鉴定方法能反映出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可作为茄早疫病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防治香草兰疫病的最佳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68%精甲霜.锰锌WDG(水份散粒剂)、50%烯酰吗啉WP(可湿性粉剂)、25%甲霜.霜霉威WP、69%烯酰吗啉.锰锌WP、36%霜脲锰锌WP和70%乙磷铝锰锌WP等6种不同使用浓度药剂对香草兰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8%精甲霜.锰锌WDG 1 000倍液、50%烯酰吗啉WP 1000倍液及36%霜脲锰锌WP 1 000倍液对香草兰疫病大田防效较好,分别为86.6%、81.4%和79.8%。生产上可交替使用这3种药剂来防治香草兰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