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对甘蔗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的一种测试,有利于全面了解甘蔗品种的各方面表现,为甘蔗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鉴定(认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年(二新一宿)5个地点的区域试验,对5个甘蔗新品种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甘蔗新品种中闽糖96-1409,LCP85-384。闽糖93-730,福农93-1103等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蔗糖分较高、适应性较广的特点,蔗茎产量均比ROC16增产,与ROC10增产或基本平产,适宜于福建蔗区示范推广。LCP88-1762蔗茎产量比ROC16。ROC10均有一定程度减产,适应性一般,宿根性较差,不适宜在福建蔗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蒋华 《中国种业》2016,(11):49-51
2015年承担了福建省春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以泉花7号为对照,从产量、农艺及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龙花250小区荚果与子仁产量均比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且综合表现较优,建议2016年扩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3.
李晓慧 《中国种业》2017,(11):43-44
以福7-6和铜薯2号作为对照品种,对5个贵州新品种(系)甘薯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F10-4、Q19-5和黔紫003产量均高于主要对照品种铜薯2号,其中F10-4与对照差异极显著,Q19-5和黔紫003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叶菜型甘薯品种黔菜1号产量显著高于主要对照品种福7-6;黔薯721产量偏低,但其薯型较好,商品薯率高.5个参试品种各有特色,均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龙粳2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1978年以合交7129为母木,合单76-090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0年经黑龙江省审定推广。产量表现:1984~1985年在所内进行两年产量鉴定,平均亩产434.4公斤,比对照合江19号增产20%,1986~1987年参加全省联合区域试验,13点  相似文献   

5.
用吉丰2号、禾香优1693、双优505、宜香优62、C优1152、川农优576、兆优5455、两优1316、香优15H4等12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区域试验,试验结果以吉丰2号产量最高,产量达731kg,其次为禾香优1693,产量为728.7kg,今后可以引进吉丰2号、禾香优1693进行在天柱县试种推广。通过试验可知,水稻品种的结实率、成穗率、千粒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北方寒地耐冷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龙稻5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近几年出现的冷寒问题及近十年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种植品种单一等问题,黑龙江省农科院寒地水稻研究中心开展了水稻耐冷、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的选育。龙稻5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寒地水稻研究中心以牡丹江2×龙粳8号,经过杂交选育、耐冷性和抗病性鉴定筛选,采用集团法和系谱法相结合于1999年决选的品系(哈99-774),2006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7.
2005-2006年度海南省辣椒新品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个参试品种的果实商品性状、抗性、纯度及产量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用LSR法对产量指标进行了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较佳的品种尖椒分别是福康尖椒、龙鼎一号、韩椒、天椒8号及谷雨3号等;圆椒组分别是福星八号、冠华、克来斯、SP0501及SP0503等。  相似文献   

8.
9.
龙世芳 《耕作与栽培》2023,(3):73-75+78
为筛选出适合天柱县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2022年开展了12个迟熟籼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泉香优2584、明优338、色香优116、J香优3251、G优330、旱两优107、两优贵香占等7个品种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在生产上建议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贵州省甘薯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1年贵州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4个甘薯新品种(系),其鲜薯产量均比对照胜利百号增产;薯干产量也均较对照增产;因此2012年可继续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贵州省种植的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品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参试品种对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的数量逐年略有下降,对灰斑病和大斑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逐年提高,对丝黑穗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闽北中低产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林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03-208
南平市是福建省的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为22.05万hm2,其中水田21.33万hm2。以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划分,有71.74%为中低产田。这些中低产田是制约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增加粮食总产的潜力所在。笔者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中低产田的主要土壤障碍因素和肥力特性,总结经过实践可行的工程措施及农业生物技术措施,旨在为2015—2018年抛荒山垄田复垦改造及今后中低产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摘要:将福建省划分为三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9个样点,采用近5年(2000-2004年)中逢单年份的产量进行CERES-Rice模型参数的调试,逢双年份的产量用于检验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利用GISS GCM Transient Run 的输出值生成了每个样点2030及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在各情景文件下运行CERES-Rice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当前气候情景(BASE情景)下的模拟值进行比较,再结合蒸散比(β)、产量波动系数(F)等指标,定量评价了未来气候渐变过程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渐变的若干可能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1)研究区域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2)研究区域早稻及单季稻生育期都将不同程度的缩短,后季稻2050情景下有所延长;(3)闽东南及闽西北双季稻区产量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均表现为减产,且减产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闽西北山地气候的单季稻区表现为增产;(4)当前闽东南水稻的稳产性最差,闽西北双季稻区的稳产性较好。未来气候变化中水稻稳产性将变差;(5)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福建省水稻总产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在永泰县下拔乡海拔650m的山区开展福州市水稻区域试验中有苗头品种(组合)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参鉴12个品种(含对照种)中抗病的有8个,其中新品种早稻1个、中稻3个、晚稻2个;中抗有3个,其中新品种早稻1个、中稻1个;中感的1个。为今后品种初审和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后续开展稻瘟病鉴定工作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宜州市不同桑树品种生理生化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宜州市当前栽培的主要桑树品种:特优2号、粤桑11号、桂桑优62为材料,对不同桑树品种生理生化性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测定时期,特优2号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粤桑11号和桂桑优62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粤桑11号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比特优2号和桂桑优62的高;不同桑树品种叶片含水量和干物重均达正常水平;特优2号叶片丙二醛含量最低,而脯氨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谢特立 《中国种业》2018,(10):15-17
阐述农作物新品种DUS测试重要性、迫切性,分析福建DUS测试存在问题,提出推进DUS测试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和指导、增设DUS机构编制和政府购买服务、共享测试结果、新技术应用、跨省间引种合作和借用国际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3-2006年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穗期注射接种的鉴定方法对476份水稻区试品种(组合)进行稻瘟病人工接种鉴定,鉴定结果未发现有抗级材料,表现中抗的有19份,中感61份,感78份,高感318份,分别占鉴定总数的3.99%、12.81%、16.38%和66.80%。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福建省农村统计年鉴》、《福建农村经济年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为统计材料,每5年为1节点,对1976—2010年福建省及其沿海地区龙眼的产量与种植面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龙眼是福建省特色水果,而福建沿海地区则是福建龙眼集中产区,1976年福建沿海地区龙眼面积、产量占全省龙眼比重分别为89.13%和95.89%,经过35年的发展,到2010年面积、产量分别为5.19万hm2和19.24万t,尽管占全省龙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2010年沿海地区面积、产量依然分别占全省龙眼比重的73.88%和79.82%;泉州、莆田、厦门地区的2010年较1976年龙眼面积、产量比重下降明显,而福州、漳州、宁德地区的龙眼经过35年的发展,占沿海地区龙眼、全省龙眼的比重均趋上升;沿海各地区龙眼单产年份间差异大,反映生产上还普遍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与1976年相比泉州、厦门地区龙眼单产下跌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