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蒙古国2003-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荒漠化监测。结果表明,蒙古国是一个受荒漠化危害极为严重的国家,极重度、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0.70%;2003-2017年,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从前期的55.99%减少到后期的50.70%,而轻度和非荒漠化土地所占面积比例从前期的26.11%增加到28.1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显示,2003-2017年研究区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转出面积均>转入的面积,呈减少趋势。而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转入面积要>转出面积,呈增加趋势。近15年蒙古国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改善,荒漠化的发展态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1813-1817
土壤侵蚀的发生使得土壤资源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洪涝灾害加剧,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活。以山西省太谷县为研究区,在ENVI,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以1990,2007,2015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坡度因子、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和植被覆盖度因子,对太谷县3个时期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并对近25 a间太谷县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在25 a间主要呈现加重趋势,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度侵蚀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太谷县南部区域土壤侵蚀长期比较严重,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CASA模型的神东矿区植被NPP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的CASA模型对神东矿区植被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估算,研究该矿区整体植被变化。分析了大柳塔、补连塔、榆家梁等3个矿井植被变化情况;并对矿区采区与非采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差值法,定量地确定矿井所在地自然地貌因素和采矿活动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并研究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神东矿区植被NPP和各个矿井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均出现恶化的趋势,各个矿井恶化程度不同。不同地貌单元的矿区开采对植被NPP影响程度不同。不同矿井的不同植被类型受自然地貌和人为煤炭开采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准确、快速地获取植被覆盖信息是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键与重点。通过利用
榆林市神
府矿区1986、1993、2000、2006年四景同期TM影像数据,使用ERDAS软件首先提取植被指
数
(NDVI),根据像元二分法利用ERDAS的建模工具Spatial Modeler计算出矿区的植被覆
盖度,利
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矿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赋色,最后得出矿区1986~2006年的
植被覆盖
度分类图,定量的说明了矿区20 a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在局
部矿区则
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6.
煤矿区生态系统土地覆被变化是指示煤炭开采活动以及影响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运用ArcGIS9.3统计与分析模块对2001~2008年间潞安矿区生态系统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换中,以灌丛向稀树草地、稀树草地向农用地、地表水域向无植被区域转换为主。(2)2001~2003年间的灌丛约有150~200 km2转化为2004~2008年间的稀树草地,稀树草地约有100~150 km2转化为农用地,地表水域约有10 km2转化为无植被区域。(3)煤炭开采、农用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以及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土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001—2017年广西3种典型土地覆被(森林、农田和城市)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基于广西统计年鉴和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经济区为研究单元对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广西森林覆被率整体提高,各经济区森林覆被的持续稳定比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包括桂北、桂中、桂东)持续稳定比率高且呈连片分布,增速较慢,属森林稳定发展区;西部地区(包括桂西、桂南)持续稳定比率低,但新增森林覆被较多且增速较快,属森林快速发展区;农田覆被整体变化不大,桂南、桂中、桂东地区农田覆被率高、持续稳定比率高,且连片分布,与桂西、桂北的低覆被率、低持续稳定比率形成明显差异;各经济区城市覆被均增加,从北至南以桂林、柳州、南宁三大主要城市为核心向四周扩张,前期(2001—2010年)、后期(2011—2017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桂—柳—南沿线以东城市扩张发展较沿线以西好,与经济区实际的经济发展相符合.[结论]该研究为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东矿区地表水分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采用遥感反演方法对神东矿区2018-2020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地表水分进行反演,利用趋势分析法及偏差分析法对神东矿区地表水分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该地区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1)TVDI模型平均反演精度为83%,适合反演神东矿区0~10 cm土层深度的地表水分,且TVDI与地表水分成反比关系。(2)偏差分析发现,在时间尺度上神东矿区2018-2020年TVDI值呈现不规则变化,TVDI低值出现在每年7-8月,此时TVDI偏离值小于0,TVDI呈下降趋势。(3)趋势分析发现,在空间尺度上神东矿区2018-2020年TVDI呈下降趋势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矿井群附近,整个研究区内TVDI线性变化趋势上升面积小于下降面积。(4)TVDI与各影响因子关系的紧密程度依次表现为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平均气压,TVDI与降水量、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16... 相似文献
9.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使用Landsat Level遥感影像,利用归一化燃烧指数作为LandTrendr时间分割算法的光谱数值,对香格里拉市进行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结果表明:1986—2016年,林地、未利用地、永久性冰川雪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为香格里拉最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总占比超过80%。香格里拉土地覆盖的变化动态度总体较低,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平缓;大部分林地未发生变化,在31 a内以中度干扰和轻微恢复为主。但香格里拉林地总面积多年来持续减少,按干扰和恢复的持续时间来看,1986—2016年林地发生变化的主要类型为持续1~5 a的干扰和持续21~31 a的恢复。自然灾害与人为采伐的消耗速度远大于林分的自然增长速度,如果不健全林地保护的措施,林地资源将日益稀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陕西关中地区5~6月的降水趋势性进行预测,为揭示关中地区气候演变过程的动态特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Lyapunov指数与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对关中地区1544~1989年共446年的5~6月降水量代用资料——树木年轮代用资料时间序列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树木年轮代用资料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征,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随时间增加单调减少,相对误差随预报时间的增加而单调增大。【结论】树木年轮代用资料可用于关中地区5~6月降水的趋势性预测。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数据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的TM和ETM 数据对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探讨了该区域1998-200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本研究以1998-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资料与前人在该地区的相关研究(1978-1997)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ERDAS的矿区植被覆盖度遥感信息提取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神府煤矿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准确、快速地获取植被覆盖信息是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键与重点.通过利用榆林市神府矿区1986、1993、2000、2006年四景同期TM影像数据,使用ERDAS软件首先提取植被指数(NDVI),根据像元二分法利用ERDAS的建模工具Spatial Modeler计算出矿区的植被覆盖度,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矿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类、赋色,最后得出矿区1986~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分类图,定量的说明了矿区20 a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在局部矿区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的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孟家窑煤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复垦研究的基础。以山西省宁武县孟家窑煤矿为例,对该矿拟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形地貌、土壤图等相关资料,从损毁程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等因素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研究区的复垦土地划分为宜农用地、宜林用地、宜草用地,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各适宜地类划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类。其中,宜农一等地面积为134.41hm2、宜林一等地面积37.78hm2、宜草一等地面积96.34hm2。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群体农户角度出发,基于土地经济学、农户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规律理论分析框架,并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1983~2010年间社会经济与农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所处的外部社会经济及政策制度环境变迁压力的基础上,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变呈现阶段性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土地利用方式上,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逐渐减少,集约程度和利润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复种指数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本世纪初开始,复种指数增长幅度明显;在土地投入强度上,随着大城市郊区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农户开始选择更多投入化肥、农业机械、农膜和农药替代传统的以农家肥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种植模式,在化肥投入内部结构上,虽然仍以氮肥的投入为主,但是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投入比例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