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指示性状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有禄  张天真 《种子》1997,(6):15-17
运用陆地棉显性无腺体系与2个有腺体系杂交,不去雄人工辅助授粉其真杂交种率为52.4%,与不育系授粉,其真杂种率为99.3%;配制的组合均有不同程度增产,而且纤维品质基本符合育种攻关要求;显性无腺体性状.棉花一出苗,通过下胚轴,即可识别,结合棉花育苗移栽和间苗的特点,淘汰假杂种的工作易于进行;表明了显性无腺体性状是一个优良的指示性状,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显性无腺体品系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7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和4个常规品种(系)为材料,按NCI设计,对28个组合的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明显的优势,28个组合所研究的15个性状中全部具有中亲优势,6个性状具有高亲优势,4个性状具有竞争优势;配合力分析的11个性状中,株高、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而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和子指等性状同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作用,显无073是丰产的显性无腺体品系,而显无260是较好的优良品系,组合显无073X泗棉2号在重要性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1986~1992年通过有性杂交,将海_1的显性无腺体性状转育到陆地棉中,培育出既具有优异特性,又具有显性无腺体性状的陆地棉新材料和胞质型显性无腺体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通过等位测验和连锁测验等遗传研究,表明海_1无腺体性状是由位于gl_2点上的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Gl_2~e所控制,并带有一对有腺体基因Gl_3和Gl_1,Gl_2~e对Gl_3和Gl_1具有显性上位作用。Gl_2~e与标记系T582的4个和T586的3个标记性状元连锁关系,不在其所属的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4.
5.
陆海棉花种间杂种回交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的主要品种 (系 )做亲本 ,组配 15个组合的正反交杂种 ,对其 F1 、F2 代杂种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 ,F1 、F2 代正交与反交组合间的霜前皮棉产量及其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无明显差异。 3 0个正反交 F1 杂交种具竞争、中亲和超高亲优势 (以下简称三优势 )组合率分别为73 %、10 0 %和 83 %。其中竞争优势在 15 %以上的组合率为 46.7% ,最大竞争优势值为 40 .6%。 3 0个正反交 F2 杂交种三优势组合率分别为 60 .0 %、90 .0 %和 66.8% ,其中竞争优势在 10 %以上的组合率达 3 3 .3 % ,最大竞争优势值仍达 3 1.3 % ,F2仍具有较高的生产利用潜能。亲本鲁 11、石远 3 2 1等品种 (系 )表现遗传配合力高 ,是目前棉花杂交制种选用的优良高产亲本。  相似文献   

7.
棉花无腺体指示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提前采粉,第2天授粉方法,利用棉花无腺体指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研究。根据主要农艺性状初步选出病田与非病田高优势、高效益组合,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杂种优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种间杂交与陆地棉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6个种间杂交种质系作母本,4个陆地棉常规品种作共同父本,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两种类型的组合24个,分析了1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其次是单株铃数,而其余产量性状的优势表现较弱。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亦较大。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的子、皮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综合性较突出,均达显著水平。配合力分析结果也表明,(陆瑟海种质系×陆地棉)组合间的变异主要受基因控制,多数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GCA和组合SCA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7个F1代具高竞争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和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鄂棉15(对照)为材料,研究了F_2代及皮棉产量等经济性状的竞争优势,又对它们与株高等在艺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确选配亲本,能将高产、优质、早熟综合于一体,多代利用陆地棉品种间杂种。384×361F_2,鄂荆1号(3247)×361F2显著优于对照,分别增产15.49%、12.16%,且纤维长度、早熟性与对照相近,在生产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决定F_2代皮棉产量主要是单株铃数、衣分以及它们之间的互作。同一农艺性状对不同经济性状影响程度很不相同,每个经济性状一般都受1~3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它们之间,或它们与其他农艺性状互作所制约。在湖北生态条件下,高产、优质、早熟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_2代应具备棉抹较高,果位适中而果高偏低,纵横比较大,果枝夹角较小及主茎节距较大等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高品质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 NCII设计 ,以 5个高品质系与 12个抗病品系配制杂交组合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表明 :F1 的群体平均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 ,子棉产量分别为 2 8.92 %、2 0 .69%和 19.42 % ,皮棉产量分别为 3 1.40 %、2 2 .3 4%和 18.79% ;F1 纤维品质的竞争优势和群体平均优势 ,2 .5 %跨长为5 .0 5 %和 0 .47% ,比强度为 2 1.0 6%和 2 .3 9% ,麦克隆值为 -6.60 %和 -0 .0 9%。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以显性方差为主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66.3 1%、66.12 %、61.0 8%和 65 .0 6% ;衣分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5 1.64 %和 3 9.47%。2 .5 %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以加性方差为主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73 .0 9%、72 .19%和 66.0 8%。高品质系与抗病品系配制的杂交组合 ,F1 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 15 %以上 ,比强度提高 2 0 %以上 ,2 .5 %跨长和细度提高 5 %以上。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分子标记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亚洲棉渐渗的纤维强度突出的陆地棉优质新品系0-153与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新品系sGK9708为亲本,构建了F2及F2∶3分离群体。利用3869对SSR引物筛选亲本,得到125对多态性引物。进一步对183个F2群体单株分析得到150个多态性标记位点,其中100个标记位点连锁,构建20个连锁群,共覆盖660 cM,占棉花总基因组的14.67%,每个连锁群平均包含5个标记位点,标记间平均相距6.6 cM,其中13个连锁群确定了对应的染色体。利用F2和F2:3数据,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共检测到28个产量及相关因素的QTLs。这些控制产量性状的QTLs只存在于5个连锁群上,成簇分布。与皮棉产量性状有关的2个QTLs,均与其它多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s在同一个连锁区段内,增效基因遗传效应方向一致,有必要研究其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效果。本研究没有检测到在多世代表现稳定的QTL。因此,需要培育重组自交系,进一步明确产量性状有关QTL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2.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3.
低酚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90年在保定地区自然条件下。对145个国内外不同来源的低酚棉品种(系)的生育特性、产量表现和纤维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熟性差异不大,从播种到吐絮135~140天的品种占91.72%。产量性状中,铃重、衣分、子指和衣指的变异度较小,而子棉和皮棉产量的变异潜力较大。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程度较产量性状小。国内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相比,具有较早熟、衣分高、子指小、产量高、纤维长、细度好的特点,而国外品种的棉铃大、纤维强度高。通过鉴定和筛选,获得了数十份具有丰产、大铃、高衣分、长纤维、高强度和细度好等不同种质特性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陆地棉34B与海岛棉Giza70杂交所得的稳定的高代回交自交系BC2F4:6 、BC2F4:7家系,开展了三个环境下纤维细度等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纺纱均匀指数与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伸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纤维长度和比强度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伸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2) HVI 900测定的麦克隆值与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成熟度比率与麦克隆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线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性状间的相关性三个环境下都不一致;线密度与纺纱均匀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度、比强度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整齐度不相关,与伸长率为负相关。相对而言,线密度与各性状的相关性要比HVI 900测定的麦克隆值和成熟度比率稳定,受环境影响小,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线密度的选择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study the hereditary of heterosis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in the upland-isl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and breed new interspecific hybrid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and fine fiber quality. [Method] In this study, 12 upland cotton materials and 5 sea-island cotton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traits of their parents and F1 in Lin’an, Zhejiang and Sanya, Hainan. [Result] It was found that fiber length and fiber strength of F1 (Gossypium hirsutum × G. barbadense) generally had significant mid-parent heterosis (MPH), some hybrid combinations showed strong over-parent heterosis (OPH), fiber length had a smal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 places and could be stably inherited. And in terms of yield, seed cotton weight, lint weight, and lint percentage of some upland-island hybrids had MPH, but they were st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upland cotton parents. [Conclusion] Two long-staple cotton hybrid combinations T035 and T044 with 5A grade high-quality were obtained, and an excellent material of G. barbadense Ta10-280 was screened.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data for the genetic law of fiber quality heterosis of upland-island hybrid cotton.  相似文献   

16.
陈旭升  朱绍琳 《作物学报》1991,17(5):381-386
本文研究了外翻苞叶性状遗传规律,表明品系2453和2463的外翻苞叶性状受控于同样的基因系统,系由两对显性重复基因控制,基因符号暂定为 Fb_1 Fb_2。外翻苞叶基因具有量的累加效应:显性基因数愈多,相应的外翻苞叶张度亦愈大(r_1=0.9244~(**),r_2=0.9629~(**))。  相似文献   

17.
曹娟  范君华  刘明  张建华 《棉花学报》2010,22(5):460-465
在大田条件下,以南疆主栽海岛棉和陆地棉为材料,研究棉铃发育过程中棉铃各部位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岛棉铃壳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极显著高于陆地棉,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陆地棉。海岛棉铃壳、种子、纤维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明显高于陆地棉,且纤维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也高于陆地棉,铃壳中丙二醛含量低于陆地棉。海岛棉与陆地棉发育棉铃各部位生理生化的异质性是棉铃铃期、铃重、衣分和纤维长度、伸长率、比强度等种间差异的内在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