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鉴定与评价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为培育广谱持久的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提供材料.[方法]利用华南籼稻区优势菌株(Ⅳ型),对149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进行抗性初筛鉴定;并根据初筛获得的部分抗性稳定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对广西普通野生稻的居群抗病性与遗传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抗性初筛,获得70份对白叶枯病抗性稳定的材料;利用7个广西优势菌株(广西Ⅰ~Ⅶ型菌株)对其中60份材料进行广谱抗性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在60份材料中,对Ⅰ~Ⅶ菌株抗性表现中抗以上的材料分别为43、50、45、58、52、46和46份.两份材料(RB11和RB19)对7个供试菌株均表现为抗水平;3份材料(RB5、RB7和RB31)分别对Ⅶ、Ⅴ、Ⅴ型菌株表现高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生稻抗性材料出现的频率与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显著,但与居群地理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鉴定获得一批广谱抗源和高抗野生稻材料,可作为今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稻种微核心种质资源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3份中国稻种微核心种质资源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评价。其中,抗叶瘟和穗瘟的品种分别占41.38%和78.82%。对稻瘟病抗谱在80%~90%和70%~80%的广谱抗性品种分别有19个(9.45%)和9个(4.48%),抗谱在20%~30%的品种占64.68%。有2个(0.98%)品种对白叶枯病的8个生理小种的抗性频率为75%,有6个品种(2.98%)抗性频率为62.5%,抗性频率在50%以下的品种有188个(92.61%)。其中,特青选恢和黄丝桂占兼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发现了1个抗菲律宾强致病菌株POX99的品种金溪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白叶枯病3个菌系P1、T1和浙173对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后代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的杂交后代对白叶枯病3个菌系表现较高抗性,尤其是Ac-1、Ac-3抗性表现显著,可为抗病育种材料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基于自然诱发多点病圃田间鉴定以及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试验,对来自华南早晚籼135个品种(组合)进行了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性鉴定。明确了近年来新品种(组合)抗性的基本情况及趋势、筛选出一批抗病新品种(组合),为华南地区抗性品种的利用以及病虫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203份中国稻种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对稻瘟病的抗性进行了评价.在这203份中国稻种资源初级核心种质中,抗时瘟和穗瘟的品种分别占41.38%和78.82%.对供试的16个稻瘟病菌系抗谱在70%以上的品种有28个(13.79%),66.50%的品种抗谱在20%-70%之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苗期抗谱与成株期叶瘟抗级相关性极显著(r-0.362 4,P<0.0001),而与穗颈瘟抗级的相关不显著.同时,供试品种叶瘟与穗颈瘟的抗级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中国稻种资源初级核心种质的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成7类,其中,第3类包括须谷糯等15个品种,抗C、D、E、F群生理小种,抗谱68.8%~87.5%,抗叶瘟和穗颈瘟.而籼稻品种可分为6类,其中,第5类包括桂朝2号等26个品种,高抗E、F、G各群菌株,抗谱为50.0%~87.5%,抗穗颈瘟.以上材料可作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优先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3个重要病害,为了筛选对这3种病害的抗源,通过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308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308份材料中高抗白粉病的材料19份,高抗条锈病的材料68份,高抗叶锈病的材料50份,同时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的材料3份,这些结果为小麦育种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6~ 2 0 0 0年对 335份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 :在被测的各种水稻类型中 ,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比粳稻好 ,而在粳稻类品种中 ,杂交粳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又略强于常规粳稻 ;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籼稻强 ,常规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杂交稻强 ;大部分被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IRRI野生稻种质资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RI野生稻种质资源应用研究福建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一、野生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60年代末,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从野生稻中筛选到抗草状矮缩病毒病的唯一抗源———尼瓦拉野生稻(O.nivara),并通过杂交、回交,把抗性基因导入栽培稻。...  相似文献   

14.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目前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较低,急需高抗品种。广西近年来新收集了大量的野生稻种质资源,为早日鉴定出新抗源提供育种利用,本试验对1 820份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初筛鉴定,对部分3级以上的材料进行多菌系重复鉴定,获得一批1级抗性的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16.
野生稻渗入基因系对稻白叶枯枯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我国7个白叶枯病致病型代菌对对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4种野生抗源共体的65个渗入基因系进行了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发现:3种野生稻抗源供体的渗入基因系的抗性都明显高于其轮回亲合;3个渗入基因系(IR70133-121-6-6、IR70133-121-9-11、IR70133-121-13-1)对这7个致病型菌系都表现高抗。对其农艺性状的研究表明,这3个渗入基因系的综合艺术性状良好,可作为今后水稻抗病育种的重要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17.
贵州甘薯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贵州的18份甘薯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黑斑病和根腐病抗性的鉴定.结果发现:紫云红心薯对黑斑病和根腐病均表现高抗;道真白皮苕对黑斑病高抗,而对根腐病表现为抗病;晴隆红皮薯表现为对黑斑病和根腐病均抗病;其他材料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18.
普通野生稻花粉植株抗白叶枯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87-1992年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菌系HB84-17、T1和P1,用人工剪叶法鉴定了来自我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广东、广西6个省(区)及国际水稻研究所、泰国、孟加拉、上沃尔特的13个野生稻种共871份材料的抗性。参试的12份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全部高抗,斑点(O.punctata)、阔叶(O.latifolia)、小粒(O.minuta)、药用(O.officinalis)、长雄蕊(O.longistaminata)、高秆(O.alt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等8个种内也有许多编号的抗性颇佳。如药用和长雄蕊野生稻的高抗材料分别占其参试总数的49.8%和38.9%,而普通野生稻中的高抗材料很少。在重复测定的61份包括药用、长雄蕊和普通野生稻3个种中,发现22份材料高抗栽培稻都不能抵御的一个广谱致病菌系P6,其中很可能存在栽培稻所缺乏的新的抗性基因。至于普通野生稻的抗性则表现多种多样,除少数有一致和较稳定的全生育期抗性外,许多材料表现同一编号不同株的 抗感反应各异和同株同生育期抗性异型。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染色体组的野生稻种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0.
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