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以葡萄座腔茵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产生的毒素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愈合组织的褐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对溃疡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条件和粗毒素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病菌在改良Fries No.3液体培养基,25℃温度,光照,振荡培养,21d后所得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该病原茵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pH5.60和7.00)下易于产毒;产生的粗毒素对热不稳定,经121℃高温,0.11MPa压力处理15min后,其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粗毒素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pH4.69及8.69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自然pH条件下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图5表3参18  相似文献   

2.
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粗毒素产生的条件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的致病机制,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产生的毒素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愈合组织的褐化程度为评价指标,时溃疡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条件和粗毒素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溃疡病菌在改良Fries No.3液体培养基,25℃温度,光照,振荡培养,21 d后所得的粗毒素毒性最强;该病原菌在偏酸性和中性条件(pH 5.60和7.00)下易于产毒;产生的粗毒素对热不稳定,经121℃高温,0.11 MPa压力处理15 min后,其生物活性丧失;这种粗毒素对酸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pH 4.69及8.69时,粗毒素的生物活性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与自然pH条件下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差异不显著.图5表3参18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 × beijingensis的 30 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图7表3参13  相似文献   

4.
泡桐新病害:溃疡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为71.42%,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分离频率分别为14.28%。经致病性测定,上述分离菌株均能引起健康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枝条发病,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在山核桃上发现的B.obtusa和B.fabicercianum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杨梅根腐病病菌营养和分泌果胶酶及纤维素酶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梅根腐病病原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ng.ex Fr.)Ces.& de Not.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生孢子器量也最多。对碳源利用以蔗糖和甘露糖为最佳,乳糖最差。氮源以蛋白胨、L-天门冬酰胺为最佳,半胱氨酸为最差。矿物质元素中以钾、钠等大量元素缺乏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大,缺镁影响最小。微量元素中以锰、硼等对菌丝生长影响最大,钼影响最小。病菌在诱导培养基  相似文献   

7.
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在细胞器中的定位与活性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的机制,该文以抗性不同的毛白杨(高抗种)和北京杨(高感种)为研究材料接种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利用DAB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过氧化物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及活性。通过分析酶活性区域的电子密度发现:无论抗病种还是感病种,接种后均发现细胞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反应;抗病种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仅明显高于该种未接种的对照,也明显高于接种处理后的感病种,并且定位更广泛,在细胞壁、细胞间隙、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质膜上均有大量定位;感病种酶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上,在质膜、局部核膜上有少量定位,且定位范围及强度均小于抗病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 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著,达到0.01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图7表3参13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株5-4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振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番茄种子发芽法检测了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黑麦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7.0,培养温度20-22 C,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1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大蒜叶枯病菌培养的最佳产毒条件,从田间发病的大蒜叶片上分离、鉴定得到大蒜叶枯病菌菌株,利用大葱种子发芽法研究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光照、振荡、培养基pH值、培养时间)对大蒜叶枯病菌菌株产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叶枯病菌的最佳产毒培养条件为:Czapek-Dox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24℃、培养基pH值6.0~7.0、连续黑暗振荡培养,在以上条件下培养20 d时大蒜叶枯病菌产生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4和24.59 cm,正常杉木相应均值分别为89.61和57.52 cm;在枝皮率方面,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的均值分别为76.50%和37.70%,差异极显著;在管胞平均面积方面,矮生杉木(241.901 6 μm2)极显著小于正常杉木(308.894 6 μm2),然而,矮生杉木的平均管胞密度(3 375 个·mm -2)却极显著高于正常杉木(2 456 个·mm -2);矮生杉木的枝条单位长度的叶片数量(主干为14 片·cm -1,主枝为10 片·cm -1)极显著多于正常杉木(主干和主枝均为7片·cm -1);但两者在栅海比(衡量植物生长势的一个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12.
对已建立的PEG突变体库中随机挑选的320株突变体菌株进行表型和致病性筛选,获得表型或致病性显著变化的菌株。将突变菌株及野生菌株接种至PDA培养基,观察生长3d和7d时菌落颜色及形态,测量菌落直径。将表型变化菌株及野生菌株接种于离体富士叶片,测量接种5d后病斑直径。生长速率检测显示有40株生长速率加快,有3株生长速率显著下降。14株突变体菌落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菌落呈黑色或纯白色;15株突变体菌落形状不规则且气生菌丝稀疏;其中7株同时具有两种表型特征。致病性测定获得致病性增强突变体s104和致病性减弱突变体s172。所筛选的320株突变体中,表型异常菌株占6.8%,同时获得两株致病性变化菌株,对进一步揭示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及其相关类群的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他们之间的系统学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系统发育和演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来源于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及四川5个省份的113株苹果轮纹病菌和2株梨轮纹病菌的rDNA-ITS区段直接测序,经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BLASTn)及DnaSP 4.0软件分析后,结合GenBank下载序列构建系统发育的邻接树和最大简约树,同时计算遗传距离和序列核苷酸差异数。【结果】115株供试菌株分为9个单倍型(Hap1~Hap9),其中Hap7(B.obtusa)来源于山西省;Hap9(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stevensii)来源于四川省;其余单倍型均为B.dothidea,其中Hap1的出现频率最高,包含86株分离株。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析结果显示,用于构建发育树的序列均形成了3个大的聚类组。聚类组Ⅰ包含B.obtusa、B.rhodina(柑橘葡萄座腔菌)和B.stevensii等3个种,其中B.obtusa和B.rhodina各自独立聚为一支,而B.stevensii全部序列分为3支。聚类组Ⅱ包含2个分支:其中B.lutea单独聚为一支;B.ribis(茶麃子葡萄座腔菌)和B.parva亲缘关系较近,共同聚为一支。聚类组Ⅲ由B.dothidea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berengeriana)共同构成,支持B.dothidea与B.berengeriana为同物异名的观点。遗传距离及序列核苷酸差异数显示,B.dothidea与其他种间的遗传距离在4.91%~7.57%,序列核苷酸差异数为31~54bp;B.dothidea不同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9%~1.93%,序列核苷酸差异数为1~10bp。【结论】B.stevensii显示出了复合种的特性,其分类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B.dothidea与其他相似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且在B.dothidea种内存在核苷酸序列的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B.dothidea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之间存在差异,但地理分化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苹果枝干对轮纹病的抗病机理,以红玉×金冠杂种后代中表现不同抗病性的杂种实生树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病性的实生树枝条皮孔密度差异,接种轮纹病菌丝后枝条皮层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接种点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对20份不同抗性实生树1年生枝条皮孔密度的调查表明,在本分离群体内,皮孔密度与抗病性未见显著相关性。对苹果枝干轮纹病抗病、感病的杂种实生树进行接种,菌丝均可从皮孔侵入,但抗病的杂种实生树表现为致瘤性弱。接种病原后抗病和感病材料均会导致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但抗病材料木质素的增加量显著高于感病材料,表明木质素含量的激增与抗病性相关。金冠×红玉杂种后代中抗病单株的抗病性并非表现为抑制病原菌丝侵入,而表现为侵染后,通过诱导皮层木质素积累,抑制病原菌丝在寄主体内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辣椒褐斑病(Cecospora capsici Heald.et Wolf.) 病原菌离体培养的产毒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液pH值等条件下的辣椒褐斑病菌离体培养所产生的毒素素性有显著差异.从毒素毒性考虑,辣椒褐斑病菌离体液体培养的最佳条件是:Fries培养液、培养温度25 ℃、培养液pH值7、培养时间25 d.  相似文献   

16.
以感染苹果轮纹病的红富士为试材,分离出轮纹病菌纯培养,选择4%农抗120水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等1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分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涂干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对轮纹病菌的杀毒活力存在明显差异,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有较高的室内生物活性,其苯醚甲环唑EC50为0.206μg/g、戊唑醇EC50为0.360μg/g;其次为取代苯类杀菌剂,其甲基托布津EC50为0.781μg/g;有机硫类杀菌剂生物活性较低,其代森锰锌EC50为9.425μg/g;生物杀菌剂春雷霉素,对苹果轮纹病菌也有较好的室内生物活性,其EC50为1.834μg/g。早春苹果萌芽前分别采用全树喷药和涂干显示出一定的防治效果,进一步地提高防效,还需后续采取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