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陕西省种源香椿天然类型叶的结构与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比较解剖的研究方法对同一生境条件下栽培的陕西省种源血椿、粉椿和绿椿类型叶片结构及抗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血椿、粉椿和绿椿类型在解剖结构上有显著差异,血椿类型结晶细胞较多,对碱性土壤适应性强;栅栏组织/叶肉比值大,比粉椿和绿椿的抗旱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香椿的优良品种及科学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莉 《新农村》2012,(2):21-22
1.优良品种根据初生嫩芽和幼叶的颜色不同,可将香椿分成红椿和绿椿两种类型。红椿树冠开阔,树皮灰褐色,初生芽绛红色,有光泽,香味浓郁,纤维少,含油脂多,品质好,可食。绿椿树冠直立,树皮绿褐色,嫩叶很快变成浅黄绿色,叶片含油脂  相似文献   

3.
根据初生嫩芽和幼叶的颜色不同,香椿可分成红椿和绿椿两种类型。红椿树冠开阔,树皮灰褐色,初生芽绛红色,有光泽,香味浓郁,纤维少,含油脂多,品质好,可食;绿椿树冠直立,树皮绿褐色,嫩叶很快变成浅黄绿色,叶片含油脂较少,香味淡,纤维较多,品质一般,多做用材林栽培。目前,生产上所用的香椿品种主要是各地的地方品种,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绿盲椿是山东省滨州市近年来发作危害逐年加重的冬枣园关键害虫,经过周密调查,摸清绿盲椿在冬枣园的发作规律、危害特性,并研究制定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棉盲椿是我省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七十年代绿盲椿发生危害较重,八十年代中黑盲椿发生量上升,危害加重。1983~1985年,盐城、南通两市连续三年大发生,对棉花生产影响比较大。1985年全省盲椿象发生面积650万亩,防治后挽回皮棉约40万担,但仍然损失12万担左右。 一、两种盲椿的种群分布 1985年全省各地调查结果,除苏南沿江棉区仍以绿盲椿为优势种群外,苏北沿江、沿海棉区,中黑盲椿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正>绿盲椿属半翅目,盲椿科,是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2003年河北省南皮县抗虫棉棉田绿盲椿大发生,由于棉农对此认识不足,防治不及时,造成棉花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7.
<正>1影响棉盲椿难治的五个因素一是种类多、寄主作物多、发生期长为害棉花主要以三点盲椿、绿盲椿、苜蓿盲椿(褐盲椿)、中黑盲椿为主。危害规律:4月份开始孵化,先在杂草、果树上,然后蔓延到棉田周边的树木、杂草、  相似文献   

8.
刺吸类害虫包括椿、蝉、蚜、螨、蚧、木虱、粉虱等,主要以刺吸植物汁液为生,造成植物叶片失绿、卷曲,严重时造成煤污病等病害的传播,导致植物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本文对唐山市近年来发生的常见植物刺吸类害虫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为其他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椿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椿无性系采穗圃嫩枝进行扦插繁殖生根试验,结果表明:在红椿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试验中,发现无性系生根兼有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2种生根类型,并且参试的22个无性系中有17个无性系以皮部生根类型为主,占参试无性系的77%,有5个无性系同时包含有2种生根类型;红椿无性系嫩枝生根能力(根系效果指数 REI)与生根率之间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遮荫降温、农膜保湿及自然温度条件下,以6月、9月和10月上旬红椿嫩枝扦插生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探讨了日本雪椿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不同生长调节剂、不同类型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S+6-BA 2.0 mg·L-1+2,4-D 0.5 mg·L-1培养基是雪椿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雪椿新生叶片作为外植体,诱导率和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1 a生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元宝枫(Acer truncatum)和侧柏 (Platycladus oriˉ entalis)苗木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对3种苗木叶片丙二醛含量、 渗透调节物 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生理指标与其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 强度增大,3 种苗木的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 (MDA) 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呈递增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 过氧化氢 酶(CAT)活性随干旱强度增大,开始增加,而在重度胁迫时,酶活性下降,但水分胁迫 时的酶活性 始终高于正常水分时。  相似文献   

12.
为了鉴别不同品种的柳树(Salix)耐旱性,对4个无性系的 1 a生硬枝扦插苗进 行了控制 条件下的土壤干旱胁迫试验,系统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MDA (丙二醛)含量、膜透性。结果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下,C号和2号抗氧化能力较强, 红柳居中,4 号的表现最差。干旱胁迫使各品种MDA的含量及膜透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C号的 MDA 含量及膜透性比较平稳,4号变化剧烈。在干旱胁迫下,各品种渗透调节和保持膨压的能 力均有提 高,但存在差异,以C号和2号表现较好,红柳居中,4号较差。应用Fuzzy方法,对不同 品种的保 护酶活性和膜透性在干旱胁迫中的动态进行综合评判,认为不同品种的耐旱性强度次序 为:C号> 2号>红柳>4号。其中C号与4号和红柳差异显著( p <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克隆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并分析其在甘蔗不同组织及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抵抗铝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ScTD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根、茎和叶)及在铝胁迫(0、10和20μmol/L Al3+)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623 bp,编码54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量57.34 kD,理论等电点(pI)5.77,为不稳定的疏水蛋白,可能定位于质膜、液泡和/或高尔基体,其氨基酸序列与高粱(XP_002460443.1)、水稻(XP_015612609.1)和玉米(PWZ04635.1)的TDT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中与高粱的TDT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6.30%,说明ScTDT与高粱TDT的亲缘关系最近。ScTDT基因在甘蔗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但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P< 0.05,下同)。在铝胁迫处理下,3个甘蔗品种(ROC22、柳城05-136和中糖1202)的根中ScTDT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0μmol/L Al3+)均显著升高,尤其是柳城05-136和中糖1202随着营养液中Al3+浓度增加,ScTDT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升高趋势,说明高浓度Al3+胁迫更能诱导ScTDT基因高效表达。3个甘蔗品种中,以中糖1202的ScTDT基因表达量变化最大,柳城05-136次之,以ROC22的变化最小。【结论】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高效表达可能与甘蔗抵抗铝胁迫相关,即植株通过上调根中ScTDT基因表达,从而加快液泡中苹果酸的释放,促使苹果酸从根中分泌到土壤与Al3+反应,从而减少铝毒害,表明ScTDT基因可能参与甘蔗抵抗铝胁迫,且不同甘蔗品种的抗铝胁迫能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抗冷性不同的两个茄子砧木赤茄(H)、台茄(D)互为砧穗,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不同组合茄子嫁接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初期,叶片SOD、CAT活性降低,之后升高,但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SOD、CAT活性均降低;POD活性则在低温胁迫初期升高,之后持续降低。低温胁迫过程中,同组合嫁接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均以赤茄高于台茄,而赤茄及台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则以DH/H较高、DH/DH居中、DH/D较低,且均低于H/H,高于D/D。表明抗冷性强的赤茄接穗或根系均可提高台茄的抗冷性,抗冷性较弱的台茄根系或接穗则降低了赤茄的抗冷性,砧木根系对嫁接苗抗冷性的作用大于接穗。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取对细菌性枯萎病具有高抗、中抗、高感的6个木薯品种,在苗期对它们叶片的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并对接种病原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的气孔密度和蜡质含量差异显著,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高抗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细胞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感病品种更整齐紧密,中抗品种和感病品种的海绵组织中则出现较多的空隙,结构比较疏松;接种病原菌后,叶片中POD和PPO的活性与木薯抗病性成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有较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外源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sp.)对水稻抗镉胁迫的影响,以在培养土中添加外源柠檬酸杆菌XT1–2–2菌悬液(处理组)和未加菌悬液(对照组)的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分析分蘖期水稻在3种Cd质量浓度(0、5、10 mg/kg)处理下XT1–2–2对Cd的吸收、转运、亚细胞分布及生理特性(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水稻根、茎、叶的Cd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Cd质量浓度为0、5mg/kg时,根茎间的转运系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处理组水稻根中的细胞壁、细胞膜和可溶性部分的Cd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根系细胞壁中Cd分配比例增加,可溶性部分Cd分配比例降低;菌株XT1–2–2处理的水稻茎、叶中的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而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且随Cd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综上所述,加入外源柠檬酸杆菌XT1–2–2可以降低分蘖期水稻各组织对Cd的吸收,影响Cd在根茎间的转运以及Cd在根系亚细胞内的分配比例,降低茎、叶中的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增加茎叶中的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进而有效增强水稻对Cd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番茄早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抗药性诱导及突变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in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试验以敏感菌株为材料,通过室内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3株番茄早疫病菌抗嘧菌酯突变体,并比较了抗、感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突变体EC50值均大于200μg.mL-1,达到高水平抗性,且突变体抗药性稳定,经无性繁殖10次,抗性不丧失。在无药情况下,敏感菌株致病力较强,叶片发病面积达到95%以上,而抗性菌株的发病面积仅为70%;在药剂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株生长被抑制,而抗性菌株致病面积达80%以上。突变体在生长速率较敏感菌株有所下降,产孢量及分生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没有显著差异。突变体粗毒素对番茄种子萌发抑制率高于敏感菌株。孢子的竞争能力明显弱于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9.
局部盐胁迫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中离子的分配和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对耐盐性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根区盐分异质性分布条件下植物对盐离子的积累和分配特征,通过分根的方式控制不同根区盐分的浓度,对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幼苗根、茎和叶中的Na^+、K^+、Ca^2+、Mg^2+和Cl^-的分配以及叶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绒毛白蜡在局部盐胁迫时,盐胁迫根系中的Na^+和Cl^-含量略高于无盐胁迫的根系;叶中的Na^+和Cl^-含量显著低于均匀盐胁迫处理,但是显著高于对照;局部盐胁迫处理提高了盐胁迫根系中的K^+、Ca^2+和Mg^2+含量,提高了叶片K^+/Na^+,而对叶中Ca^2+和Mg^2+的影响不明显。局部盐胁迫显著降低了叶中的脯氨酸的含量,而对可溶性糖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局部盐胁迫条件下,绒毛白蜡能够显著降低叶片中Na+和Cl-的积累,提高了叶片K^+/Na^+,降低脯氨酸的积累,有助于缓解局部盐胁迫。  相似文献   

20.
周冰  周磊  郭传龙  陈奇  陈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661-5666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条件下2种蚕豆的抗旱性。[方法]以黄壤蚕豆(YV)和红壤蚕豆(RV)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用PEG模拟干旱胁迫环境进行处理,并分析叶片的生理特性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在2%、5%、10%PEG处理条件下,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2种蚕豆植株失水率上升,叶片蒸腾速率降低,气孔传导率下降。在相同处理条件下,YV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传导率下降幅度大于RV,植株失水率小于RV。在相同浓度PEG处理条件下,YV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比RV低,但RV叶片MDA含量比YV高,细胞膜可能会遭受更大的伤害。在抗氧化酶体系中,干旱胁迫下,YV叶片SOD、POD活性比RV高,YV叶片中SOD催化超氧自由基生产H2O2的能力强,所以干旱胁迫下YV叶片质膜H+-ATPase磷酸化水平及其与14-3-3蛋白的互作受到的抑制作用比RV强。同时YV叶片质膜H+-ATPase和H+-泵活性均比RV低,YV叶片气孔开度小于RV,导致其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传导率较低,这是YV耐旱性比RV强的一个重要机制。[结论]该研究为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