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汉江中下游气候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以后,必然导致汉江中下游河流水位降低,流速减缓,水面宽度变窄。把汉江中下游以城镇为节点划分为11个区域,通过水面宽度变窄的幅度引起的水面蒸发量的变化,构造蒸发量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模型,初始温度、相对湿度为各区域2000年的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值,经过模型递推计算,得到不同调水规模下各区域经过36a后的温度、相对湿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气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汉江中下游气候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以后 ,必然导致汉江中下游河流水位降低 ,流速减缓 ,水面宽度变窄。把汉江中下游以城镇为节点划分为 11个区域 ,通过水面宽度变窄的幅度引起的水面蒸发量的变化 ,构造蒸发量与温度、相对湿度的关系模型 ,初始温度、相对湿度为各区域 2 0 0 0年的年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值 ,经过模型递推计算 ,得到不同调水规模下各区域经过36 a后的温度、相对湿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3.
湟水流域水资源状况分析及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流域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主要由湟水干流和大通河组成,湟水干流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而大通河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为解决青海省湟水干流地区的缺水问题,从大通河向外流域调水的工程共有引大济湟等5项工程。通过对调水流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2030年若仅修建"引大济湟"和"引大济西"工程,则调水工程达到设计调水规模后,尕大滩断面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但可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对大通河生态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湟水干流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黄河干流几乎不产生什么影响。引大济湟工程不仅能缓解湟水干流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从国民经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工程供水成本、水价、受水区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看也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陕西省西安市引汉济渭与黑河引水工程多水源联合调配模拟模型,为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分析西安市供水工程和用水户基础上,绘制水资源系统网络概化图,构建了多水源联合调配模拟模型,确定调配规则。通过典型年和长序列年法求解模型,得到不同来水频率情况下的多水源联合调配方案。[结果] 2020水平年,来水频率分别为50%,75%和95%时,引汉济渭调水量分别占西安市需水量的39.74%,37.59%和35.33%;在特别枯水年,引汉济渭供生活用水达1.19×10~8 m~3,占西安市生活需水总量的36.28%。[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西安市水资源短缺局面得到缓解,调水量对保障西安市供水安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反映陕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及其与径流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3条典型河流2001—2010年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Ⅰ—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为优;渭河氨氮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径流量越大,氨氮浓度越低;延河河流径流与溶解氧(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越大,DO浓度越高,水质越好;汉江年输沙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_(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引大济湟工程与湟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大济湟工程是一种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湟水流域的缺水问题。对青海省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流湿地作为主要的湿地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通过建设河流湿地工程来改善水质、恢复河流生态、实现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成为中小型季节性河流治理的当务之急。以老虎山河朝阳段为例,提出以湿生植物为主体的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的清除技术和河流功能与负荷分区的控制技术,将水质处理与水利生态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拦截、植物降解等方法,分层次、分区段地治理河流悬浮沉积物,对推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江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汉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的起始端,其水质状况对丹江口水库和陕西境内汉江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重大.结合汉江流域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状况,通过不同的水文条件设计,并应用一维和二维水环境容量模型,对已划分的水功能区,计算出其主要污染物COD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
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太原市城市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预测,制定出了太原市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对太原市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办法及措施,以达到改善太原市河流、湖泊水质,修复河流、湖泊水生态环境,为太原市民营造良好的休闲、游乐、健身场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N38°冲积海积平原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及贮存条件,河流、水库水质的空间变异以及这些变异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N38°滨海冲积海积平原距海岸线30km范围内淡水资源缺乏,区内浅层地下水、河流、水库水质均受海水的不同程度侵染,其中氯离子浓度严重超标.深层地下淡水和天然降水是该区主要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长江特大洪水原因与防灾方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8长江大洪水波及到长江中下游的湘、鄂、赣、皖、苏5省,受灾面积1333万多km2,洪水前后持续2个月。发生大洪水的原因,既有天气因素的影响,也有上游森林破坏招致水土流失的作用,还有人为围湖造田带来的负效应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天气因素所致。中下游地区湖泊水面积减小,人为在河道上圈地、设障,是导致洪水水位抬高、险情增加的重要原因。长江综合治理的目标与重点是,上游修建除三峡以外的控制性的调蓄工程群,实行蓄水、减沙与森林生态工程相结合,中下游进行固堤、河道清障,保护现有湖泊的调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选取汉江干流10个地市,运用数据包络法(DEA)计算了2008—2015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了水资源绿色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分解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汉江干流不同地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异特征,中下游地市的水资源经济效率普遍高于中上游地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且集中分布在下游地区。2008—2015年水资源经济效率逐渐下降,而水资源绿色效率先增加后减小;除武汉市和安康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保持积极有利发展趋势外,其他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约束和规模效应的影响而未能达到期望值。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汉江上游安康水库和渭河流域临潼站1960-200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资料为依据,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流域特大年径流量年份,完全与华西秋雨多雨年份相对应,但特大洪水并不都是发生在华西秋雨异常多雨年份,而是错前错后发生.受到季风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汉江上游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汉江上游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初夏和秋季,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主要发生在盛夏和秋季;一年中汉江上游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渭河流域;渭河流域秋季特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于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笔者通过对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的实地考察,分析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同时还认真总结了三年来开展“长治”工程的经验,并对“长治”工程的特征及效益进行了评价。笔者最后对进一步搞好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长江中上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熵权法进行综合确权以提高评价指标权重精度,采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与比较,进而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各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与长江中游相当,成渝城市群耦合协调态势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具体体现在(1)2004—2013年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持续递增的态势,2013年长江中游和成渝协调发展度相近,均在0.75以上,处于中度协调期,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等城市为协调度高值区,德阳、黄石为协调度低值区,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居中。(2)长江中游协调发展度空间相关性有所降低,由随机分布向弱相异属性集聚转化,而成渝协调发展度空间相关性有所提升,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分布状态转化,未来有逐步优化为相似属性集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汉江上游近50a来降水变化与暴雨洪水发生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使用EOF分解、滑动平均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对汉江上游流域1960—2009年逐月及全年降水量变化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在近50a来,年降水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各月份降水量变化以4月和9月降水量减幅最大,而6月和8月降水量则有所增加。1980—1988年是汉江上游流域气候转型期。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发生变化,春季和秋季西南季风环流减弱,夏季东南季风环流增强。西南季风在6—7月中旬和9月通常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该阶段降水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洪水发生几率减小。东南季风在7月下旬和8月会在汉江上游造成暴雨洪水,此期间季风的增强,可能会使该阶段暴雨洪水的发生几率增大。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汉江上游水资源水能源开发和防洪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巍巍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2):157-160,165
选取位于韩江中下游交界处的潮安水文站作为控制站,从径流量和输沙量两个方面,开展人类活动对韩江水沙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利用潮安水文站1954—2012年系列年径流量、年输沙量以及其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时段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并没有发生统计上显著的变化,而两个时段的年输沙量发生了统计上显著的变化,然后采用双累积曲线法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由于梅河上游五华河水土流失严重,使得韩江输沙量和径流量均有所增加。而自2006开始,潮安站输沙量明显减少,总减沙量达到3 215.19万t,年均减沙量为459.32万t,主要原因是其上游韩江干流上大型的东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其次是上游水土保持减沙和水库拦沙。本文可为韩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对真实反映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发展并为其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基于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面板数据,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平均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呈现“降—升—降”的走势,湖南、江西省域与湖北省域差距较大,且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逐年增大。(2)从空间相关性上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生态效率全局相关性呈现“随机—聚集”过程,且集聚现象随时间演进逐渐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性显示较弱,各相关类型随时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空间相关性逐渐向中心区域集中。(3)农业生态效率受多驱动因子共同作用,不同年份下部分驱动因子变化较大,驱动因子在不同地区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整体差异正在逐渐扩大,各地区应加强联系,采取合理措施促进“两型”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