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2.
2006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藏北黑颈鹤Gins nigicollis繁殖前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表明:①黑颈鹤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种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取食43.69%,警戒21.78%,保养21.69%,运动7.57%,杂项3.18%,繁殖2.09%。②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在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雄鹤的警戒和运动行为比雌鹤高,且警戒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4种行为雌性较高。③黑颈鹤的各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11:00以前,各种行为活动相对稳定,11:00之后依次出现了3个取食高峰和1个保养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其他4种行为无明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④雌雄鹤的取食、警戒和保养行为在不同时段上表现出同步性和异步性。雄鹤取食高峰集中在中午(12:00~14:00),雌鹤的取食高峰分散在一天中的早(8:00),中(12:00,14:00)和晚(17:00)3个时期。讨论了繁殖前期黑颈鹤性别间的行为差异,并与黑颈鹤东部种群以及其他鹤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图2表1参35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雌雄配对隔离饲养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取食、交尾、移动、静息4种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各活动行为的高峰期不同。取食行为发生在21:30(49%)、交尾行为在12:00(34%)、移动行为在10:30(36.5%)、静息行为在8:00—9:00(36%~41%)。2活动行为在发生时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取食和静息行为黑夜高于白天,交尾、移动行为白天高于黑夜。凌晨、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晚上6个时间段,交尾、移动和静息行为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取食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性别对各行为日节律有一定影响,雌雄虫发生各行为的高峰期存在差异。白天和黑夜,雌雄虫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时间段,雌雄虫中午的取食行为、上午和中午的移动行为呈显著性差异、凌晨移动行为呈极显著性差异,其它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综上可见,光肩星天牛成虫活动行为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别对其活动行为节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佛山黑叶猴冬季的日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宗先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93-2395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在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9个环节组成。休息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峰期即11:00~14:00;觅食行为有8:00~10:00和16:00~17:30 2个主要高峰期,以及14:00~15:00的小高峰期;移动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之前;晒太阳行为的高峰期为13:00~14:00。在黑叶猴1天的时间分配中,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最大,达到(54.79±13.15)%;觅食占(22.56±8.74)%;移动占(15.37±6.29)%;晒太阳行为占(4.90±1.52)%。  相似文献   

5.
圈养条件下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年 12月在西宁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 9只岩羊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卧息(38. 65±9. 84)%、取食(35. 27±8. 72)%、运动(23. 55±5. 36)%、反刍(17. 47±4. 07)%、其它 (2. 77±0. 30)% (包括饮水、排便、修饰、嗅闻、站立和发声等)。冬季,岩羊在一天内的卧息有 3个高峰期(8: 00~9: 00、12: 00~15: 00和 17: 00~18: 00);取食有 2个高峰期(9: 00~12: 00和 15: 00~18: 00)。上述 2种行为在一天中是交替出现的。运动在 8: 00~10: 00和 15: 00~18: 00时发生较多。反刍有 2个高峰期(11: 00~14: 00和 17: 00~18: 00)。岩羊的取食和反刍具有相似的规律,但反刍高峰的出现时间较取食延迟了 1h左右。其它行为在一天中发生的较为随机。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岩羊冬季昼间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是越冬小天鹅的重要栖息地,为深入了解越冬小天鹅的行为节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洞庭湖越冬小天鹅种群成体与幼体行为节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小天鹅的成体与幼体行为节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小天鹅种群中成体较幼体承担更多的警戒任务。取食是洞庭湖小天鹅最主要的行为,所用时间占所有行为用时的45.47%,小天鹅从9:00开始进入取食高峰,取食比例最高达79.48%,17:00是其取食的另一个高峰;飞翔行为的高峰出现在早晨,其他时间段所占比例均极低;在日行为节律中,警戒、休憩、游弋、理羽4种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10%左右波动,而站立、抖翅则在极低水平波动。研究期间未观察到打斗行为。  相似文献   

7.
碧蛾蜡蝉行为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碧蛾蜡蝉7种重要的行为习性,包括若虫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成虫交配产卵、成虫取食活动、若虫和成虫趋光性。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多在傍晚和凌晨蜕皮,耗时32~108 min不等,蜕皮时腹部不断向前伸直延伸;成虫羽化持续50 min左右完成,日羽化高峰在8:00~12:00及18:00左右;交尾一般在夜晚,弱光下进行,田间不易发现。交尾时有两种姿势,主要是雌虫固着于枝条,雄虫主动展翅求偶,雄虫翅展成30°左右锐角,交配时间长达35~60 min不等,交尾结束时,雄虫会轻微扇动翅;成虫一般在交尾后3~6 d产卵,雌虫产卵昼夜呈"M"型,有两个高峰,分别在20点左右及深夜。产卵时翅闭合,用产卵器在枝条上下划动刻出梭形刻点,每产一粒150~180 s,产完一粒后,向前爬行1~2 mm继续产卵,形成一条产卵刻痕,多条产卵刻痕在茶枝上形成几条平行纵列,每条平均约由23个刻点组成,略突于枝条表皮外;碧蛾蜡蝉成若虫对黑光和紫光两种短波光有明显趋性,对振动敏感;低龄若虫多聚集在嫩叶背面取食,高龄若虫及成虫聚集停栖在寄主植物枝条上,呈"1"字形或两排"1"字形排开取食。研究结果对研究碧蛾蜡蝉发育历期及田间防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期的个体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目标取样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研究了4对野生丹顶鹤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结果表明:丹顶鹤的行为类型主要有觅食、静栖、警戒、游走、修饰、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丹顶鹤为保证繁殖成功而建立领域,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其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化: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在孵化期,繁殖行为显示的强度最高,静栖行为显示的强度下降,警戒行为显示的强度则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田间条件下板栗光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5年生油栗(CastaneamollissimaCV.youli)为试验材料,对田间条件下板粟光合作用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光合作用的年周期变化出现两个峰值,前期随着叶片的迅速生长,光合强度加强,7月达最高峰值19.13mgCO2dm-2h-1,9月以后迅速降低.日周期变化表现为两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于上午8:00~10:见点间,以后逐渐下降,下午16:00~18:00出现第二个高峰.光强影响叶片光合速率及其形态结构;光照强度高,叶片厚,光合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处于育成期的笼养山麻鸭的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笼养鸭1 d内有两个采食高峰期,分别为6:30~8:00和15:30~17:00,采食量分别占全天的25.38%和20.62%;每只日均耗水量约250 mL,饮水高峰在采食高峰稍后和12:00~15:00;有较严重的啄羽行为,但只均啄羽频次在3只组显著高于2只组,并且理羽、伸展、展翅、挠头、挪动和俯卧等舒适行为的频次显著少于2只组。  相似文献   

11.
屏边三七光合作用日变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2%左右透光率荫棚下,采用Ci-310PS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屏边三七 (Panax. stipuleanatus)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结果显示:屏边三七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动态在5月份呈现单峰型曲线;9月份呈近似的双峰型曲线。5月份三七的光合净光合速率在13∶00达到最高值2.73μmol/(m2·s);9月份净光合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4∶00左右,13∶00左右呈现不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二者间的相关系数在5月份和9月份分别为0.445和0.909,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屏边三七与二年生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方差分析显示,二者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方面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朱鹮人工饲养群体扩增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 2 0个 10碱基的随机引物对陕西朱保护站人工饲养的 10只朱 (N ipponia nippon)进行了DNA扩增。结果表明 ,其中 16个引物对所测个体产生了一致的扩增 DNA带纹 ,4个引物产生的 DNA带纹具有多态性。据此计算了扩增 DNA指纹条带的平均带纹相似率为 0 .85 ,平均杂合度为 0 .5 4;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 10只朱的亲缘关系关系并绘制了相关关系聚类图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节水耐旱型的优良林下地被植物,试验选取了赤车Pellionia radicans,点腺过路黄Lysimachia hemsleyana,伏地卷柏Selaginella nipponic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轮叶景天Sedum chauveaudii,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和江南景天Sedum kiangnanense等8种阴生型地被植物,分析了干旱胁迫对其耗水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采用连续干旱的方法,测定不同干旱胁迫下各植物的日耗水规律;采用人为控制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干旱胁迫对各植物Fv/Fm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植物的日耗水变化均呈单峰型,峰值都出现在10:00-14:00,各植物高峰时期每小时的耗水量和白天的耗水总量差异显著;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耗水量不断下降,而且峰值越来越不明显,各种类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江南卷柏、翠云草和伏地卷柏的Fv/Fm在不同的干旱胁迫下出现显著的下降,形态特征变化明显。8种阴生型地被植物均为较理想的节水耐旱型林下地被植物,其中沿阶草最优,而伏地卷柏、翠云草和江南卷柏的耐旱能力稍差;此8种阴生型地被在栽培和养护过程中满足其高峰时段的耗水需求,即可以达到生长和景观的需求,在园林中进行合理地配置和应用。图3参21  相似文献   

14.
周玮  刘明骞  陈晓阳  丁美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575-10576,10589
[目的]对剑豆光合生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以春季种植的剑豆(Canavalia ensiformis)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光合特性.借助光合助手软件,对剑豆的实测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剑豆的光补偿点为106.40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976.80 μmol/(m2·s).剑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曲线,第1个峰出现在10:00,为25.48 μmol/(m2·s),l3:00出现波谷,即“光合午休”现象,14:00出现当日第2个峰值(15.57 μmol/(m2·s)).剑豆净光合速率的大小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胞外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温度、蒸腾速率和空气湿度均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光合有效辐射对剑豆净光合速率日变的直接效应最大.气孔导度、气温与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的直接效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玉米群体冠层内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特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了探明玉米群体内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用Li-1600型稳态气孔仪分别测定了3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品种(“四密25”、“农大3138”、“吉单159”)群体冠层内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和冠层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群体冠层内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中午12:00达最大值;气孔导率的日变化近似单峰型,在上午10:00达最大值。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冠层变化均为:上层叶>中层叶>下层叶: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微生物发酵床饲养环境下肉仔鸡在白天(8:00~20:00)的行为表现,随机选取9只肉仔鸡进行连续1周的观察。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床饲养下,鸡的各行为持续时间中,趴卧时间最长,约占80%,而鸡的行走、奔跑及梳羽等运动时间较少,约占10%,且运动主要集中在8:00~10:00和18:00~20:00这两个鸡舍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一天中,鸡出现两次采食高峰期和两次饮水高峰期。采食高峰期出现在14:00~16:00和18:00~20:00这两个时段,饮水高峰期出现在14:00~16:00和10:00~12:00这两个时段。此外,肉仔鸡的体温和张嘴率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与之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何斌  刘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9-21721,21731
采用盆栽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观测了5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异株荨麻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异株荨麻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并有不同程度的"午休"现象,随着土壤水分的升高,最高值从下午17:00提前到上午的9:00;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具有较好的协同性,也呈"双峰"型,大小顺序依次为T3处理〉T2处理〉T1处理〉T4处理〉T5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值出现在上午较早的时段,且上午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  相似文献   

18.
使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藏川杨和中林46的日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藏川杨和中林46的日光合速率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藏川杨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在09:00出现,为17.45umol/(m^2·s),中林46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0:00,为18.27umol/(m^2·s);两种杨树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其中藏川杨峰值为4.67mmoL/(m^2·s),中林46峰值是9.77mmol/(m^2·s).由两种树种的光合速率及其内、外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可知:中林46的Pn与PAR,Tr,Gs 3个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03,0.818和0.790),与Ca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为-0.715).藏川杨Pn与Tr,G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为0.579和0.639),与其他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静水条件下,研究了温度、盐度、pH、规格对曼氏皮海鞘Molgulamanhattensis耗氧率的影响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度为12~20℃时,曼氏皮海鞘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20℃时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盐度为20~32时,曼氏皮海鞘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高于32时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pH为6~8时,曼氏皮海鞘表现出较高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而pH低于6和高于8时则明显下降(P〈0.01);曼氏皮海鞘的个体耗氧量随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耗氧率则随体质量的增大而减小;曼氏皮海鞘的个体耗氧量和耗氧率昼夜有两个生理高峰,分别为9:00—12:00及3:00—6:00两个时段。  相似文献   

20.
单环刺螠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