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田间调查与室内研究,组建了1986和1987两年褐稻虱田间第6代种群平均生命表.通过重要生态因子的作用效果分析,进一步表明影响第6代种群变动的重要因子为自然天敌,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命表的资料,把矩阵模型与差分方程结合起来,构造了褐稻虱田间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在计算机上逐日模拟褐稻虱的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田间实测值基本一致;同时又探讨了此模型与天敌作用模型的耦联模拟情况.由此表明此模型可用于自然变温条件下褐稻虱田间种群数量和发生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文献报道资料,组建了水稻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该模型采用生理时间、主要成分包括迁入种群的迁入时间、数量和格局;密度、生育阶段、温度、天敌和人为措施对死亡率和生殖力的影响;密度、生育阶段和短翅型比及迁出率的关系.有效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模拟的种群时间和数量动态与实际观察动态相似,在对比检验的10组历史资料中,模拟预测的全部主害代高峰期和9组主害代高峰虫量与实测值相符.实测种群动态与模拟种群动态间的差异表明,深入研究秋季低温对生殖力和死亡率的持续影响,研究田间天敌作用的正确评价及水稻生长模型,将有助于理解和预测褐飞虱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蝴蝶突变模型的性质分析害虫种群数量发生突变的条件和机理。【方法】在已有的害虫种群动态模型基础上添加农药影响因素,建立受天敌、气象环境因素、农药及植被状况影响的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并对蝴蝶突变分歧点集所分各个控制区域的系统势函数和平衡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模型,并利用蝴蝶突变的性质描述了害虫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突跳和滞后等现象,解释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结论】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可用于解释昆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食饵种群中疾病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捕食者是如何控制在食饵种群中的疾病的流行,给出了疾病持久和灭绝的条件,并且分析了捕食者对食饵优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温上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该领域已经成为生态学、动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根据野生鸟类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于野生鸟类分布、繁殖生态以及种群动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鸟类的地理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移动,繁殖期过程中产卵期提前,并且种群数量逐渐减小.文章还探讨了近几年在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法,大多数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测评估为主.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我国鸟类资源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并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种群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就种群年龄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于与年龄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目前已有不少。通常有离散时间模型,连续时间常微分方程模型、偏微分方程模型。这些模型大多是研究已知初始年龄分布,找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年龄分布。但是对于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相互影响却很少论之。本文试图就不同年龄组之  相似文献   

7.
染病食饵种群中疾病的持久性和灭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食饵种群中疾病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得到了捕食者是如何控制在食饵种群中的疾病的流行,给出了疾病持久和灭绝的条件,并且分析了捕食者对食饵优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个Wolbachia在蚊子种群中的传播模型,并考虑蚊子种群的成熟时滞,主要研究时滞对Wolbachia传播的影响.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发现零解是不稳定的;其次,理论分析了常数时滞对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发现Wolbachia会完全入侵蚊子种群;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周期时滞对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发现Wolbachia部分替代周期解和完全替代周期解都有可能存在,与出生率和历史值有关.  相似文献   

9.
集合种群理论是近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生态学理论框架,随着全球范围生境的破坏和破碎,集合种群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生态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其理论模型为研究保护生物学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集合种群理论的几种数学模型,包括Levins模型、斑块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联合映射网格模型、概率转移模型和关联函数模型.各种模型有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适用范围,Levins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概率转移模型和关联函数模型忽略局域种群动态,斑块模型和联合映射网格模型考虑到局域种群动态;Levins模型和斑块模型只考虑了抽象的空间斑块,忽略了斑块的大小、位置以及斑块之间的距离等信息;元胞自动机模型和联合映射网格模型关注的是斑块之间的相对位置,考虑了生物个体的局部迁移;概率转移模型和关联函数模型考虑到了斑块的空间位置和斑块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棉蚜种群密度对其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群密度对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转主取食适合度的影响,通过室内转接试验,研究了采自棉花和黄瓜的棉蚜品系分别以不同种群密度转接到棉花和黄瓜上的成虫留居率和种群增长率。结果表明: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棉蚜的成虫留居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在不转换寄主的情况下(棉花品系/棉花、黄瓜品系/黄瓜),种群密度对于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均没有显著影响;寄主转换后(棉花品系/黄瓜、黄瓜品系/棉花),种群密度对两品系的种群繁殖率有显著影响,均表现为以30头/株转接,种群繁殖率显著高于以10、50、70头/株转接,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棉花品系/棉花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棉花品系/黄瓜种群,黄瓜品系/黄瓜的种群适合度显著高于黄瓜品系/棉花种群。  相似文献   

11.
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及茶梢内着卵量的种群动态,以及温湿度对茶园中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虫、若虫及梢内着卵量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成虫、若虫和卵三者都呈显著的正相关。②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虫口数量受田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温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温度关系很密切,气温高于28℃或者低于20℃都不适宜小绿叶蝉产卵繁殖。③对温度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若虫虫口数量、茶梢内着卵量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4种药剂处理下,甘薯茎线虫在土壤中的消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甘薯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药剂处理,土壤中的线虫数量均是在甘薯的生长中期(8月)最多,达到土壤中线虫数量的高峰期:而益收丰处理下土壤中甘薯茎线虫的数量及变化幅度与空白对照处理基本相似,另3种药剂处理在8月线虫数量最高峰时,每100 g干土线虫数量只有益收丰处理和对照的约1/3,说明除丰山益收丰外,其他3种药剂能显著抑制土壤中线虫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田间喷洒农药后,害虫益虫的种群动态均在农药影响下产生变化。模拟这种变化的模型是: Y=A·exp{BT-C[1-exp(-DT)]}模型的4个参数均有明确的含意。通过参数比较可对不同农药及使用方法作出合理评价。本模型不仅适用于连续增长型生物,也适用于具有迁入迁出变化的非连续增长的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  相似文献   

14.
应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调查数据拟合了豆蚜Aphiscraccivora种群动态的Leslie矩阵模型.模型考虑了温度和湿度对种群的影响,用该模型模拟特定条件下豆蚜未来种群的数量和年龄分布,可靠率达70%.  相似文献   

15.
科学有效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基于不变性假设,认为关键种群动力学过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种群的关键动力学过程可能随时间发生系统性的变化,形成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不变性假设。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生物学参考点和渔业管理理念的影响。分析认为,在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生物学参考点都需要考虑到关键种群动力学过程的时间变化,需要通过引入外部环境变量或者随时间变化的种群动力学参数,来应对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对资源评估与管理带来的影响。研究建议,基于弹性的渔业管理是我们未来应对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维持渔业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无性态的生活与流行模型(PALM)进行了研究.本模型模仿了人工环境条件下病菌群体的演化.病原菌人工群体包括病菌无性态阶段各种生活型;生活型之间属浙进发育关系;根据环境因素及生活型本身的特性的变化,不同生活型则存活、繁殖或死亡.每个生活型的酶主要依据已有文献及该型个体对环境的反应特性的不同.这些低层次因子互作的结果代表了葡萄霜霉流行的整体行为.当在模型中输入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及施用时间等数据;模型就会输出在某一状态下各种病菌生活型群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运用种群增长新模型研究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并应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最优拟合.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实际最大增长速率在第6径级附近,胸径为20-24 cm,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运用种群增长新模型研究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增长规律,并应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最优拟合.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天然马尾松种群优势度实际最大增长速率在第6径级附近,胸径为20-24 cm,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马尾松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