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测定酸乳发酵及贮藏过程中的pH值、可滴定酸度、持水力及质构特性等指标的变化,采用色差色度仪、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扫描电镜分别对共发酵型酸乳的颜色、风味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和探讨共发酵工艺对酸乳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共发酵工艺能显著降低酸乳的pH值,促进酸乳产酸和凝胶,增强酸乳的持水力和质构特性;共发酵工艺的应用能赋予酸乳更好的颜色、风味以及更加致密、连续和稳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因此,共发酵工艺在酸乳的生产与贮藏过程中能显著改善其品质,提高酸乳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壳寡糖质量浓度不同的酸乳为研究对象,探究壳寡糖对酸乳发酵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以pH值、滴定酸度、乳酸菌总数和流变特性为指标,研究壳寡糖对酸乳发酵特性的影响;以色泽、气味、组织状态和滋味为指标,评价壳寡糖对酸乳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壳寡糖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酸乳发酵过程中的滴定酸度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壳寡糖质量浓度为0~100 mg/mL时,酸乳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与对照组相似(P>0.05);随着壳寡糖添加量的进一步提高,壳寡糖酸乳在相同发酵时间内与对照组样品相比具有更低的滴定酸度、乳酸菌总数和更高的pH值(P<0.05);当壳寡糖质量浓度为0~100 mg/mL时,酸乳的各感官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且具有较优的风味。因此酸乳中壳寡糖的质量浓度为0~100 mg/mL时对酸乳的发酵特性和感官品质无不良影响,可将其应用于酸乳生产。  相似文献   

3.
岭脊法分析具有高产EPS特性的乳酸菌的发酵酸乳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分别具有高产EPS的乳球菌与乳杆菌的比例、发酵温度、接种量三因素对酸乳生产与品质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岭脊分析最终确定球菌与杆菌比4:1、接种量2.9%、发酵温度36℃作为最优发酵酸乳条件。  相似文献   

4.
雪菊含有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性情温和,功效独特。探讨以雪菊、牛乳为主要原料,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1∶1混合为发酵剂,发酵生产一种新型酸乳—雪菊酸乳。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雪菊提取液添加量20%、接种量4%、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8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雪菊酸乳风味独特,口感细腻。  相似文献   

5.
嗜酸乳杆菌发酵乳饮料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开发了一种嗜酸乳杆菌发酵乳饮料.对嗜酸乳杆菌单菌发酵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的混菌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混合菌种组合比为2∶1∶1.同时对工艺条件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活菌型最佳发酵终点为90-95°T灭菌型最佳发酵终点为75-80°T;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稳定剂的最佳组合配方.对活菌型产品进行了4℃下,18 d的储藏试验,产品中的嗜酸乳杆菌的活菌数大于1×106 cfu/mL.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豆和新鲜牛乳为原料,以青海老酸奶作为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生产酸乳,研究TSL酸菌发酵大豆酸乳的优化工艺条件和优化配方。通过两次L9(3^4)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与配方优化,得出大豆酸乳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5℃,打浆时豆与水的比例1:5,后酸化时间24h;优化工艺配方为:接种量2%,蔗糖量8%,豆乳比1:2。在以上加工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豆汁酸凝乳工艺品质较好,为实际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生产工艺不同,酸乳可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凝固型酸乳是原料乳经过巴氏杀菌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灌装、发酵、冷却等工艺生产出来的乳制品。由于酸乳是纯牛乳发酵而成,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以米酒上清液和乳酸菌作为混合发酵剂生产凝固型酸奶的工艺,研究米酒上清液中的根霉和酵母在牛乳发酵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剂配比、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为开发新型风味酸乳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亚麻籽粕为原料,利用微波法进行脱毒,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考察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和微波温度对亚麻籽粕微波脱毒效果的影响。用脱毒后的亚麻籽粕制作酸乳,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考察发酵时间、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温度对亚麻籽粕酸乳中氰化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籽粕最佳脱毒工艺为微波时间60 s、微波功率640 W、微波温度70 ℃,该条件下微波脱毒后亚麻籽粕氰化物含量最低,为14.02 mg/kg;亚麻籽粕酸乳发酵最佳工艺为发酵时间9 h、发酵剂添加量1.50 g/100 mL、发酵温度41 ℃,该条件下亚麻籽粕酸乳氰化物含量最低,为8.45 mg/kg;通过酸乳发酵可以降低亚麻籽粕中氰化物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葛根和复原乳为实验原料,加工制备葛根酸乳。针对影响产品加工的四因素(葛根浆液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研究。以产品的感官评分和葛根黄酮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较优的四因素加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葛根酸乳最佳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原葛根浆液添加量14%、接种量2.5%、发酵时间4.5h、发酵温度41℃,此时葛根黄酮含量为1.71mg/mL。  相似文献   

11.
蚕丝精练过程中利用微生物脱胶具有作用温和、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优点。采用脱胶细菌腊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D7对蚕丝进行微生物精练,研究了脱胶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菌种液接入量、菌液发酵摇床转速、脱胶发酵时间等因素对残胶率和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得出利用腊样芽孢杆菌D7对蚕丝精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脱胶发酵温度37℃,发酵液初始pH7.0,菌种液接入量5%,菌液发酵摇床转速150 r/min,脱胶发酵时间3 d。在此工艺条件下用D7菌液精练后的蚕丝纤维表面丝胶更少且分布更均匀,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屈服强力都优于化学精练法处理的蚕丝。  相似文献   

12.
混菌固态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豆渣是加工大豆制品的副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豆渣为原料,通过对混菌菌株(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以及瓶装量这些因素的研究,探讨混菌发酵豆渣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其最佳的发酵温度为30℃、接种量是10%、瓶装量为30g/瓶、发酵时间是3d。  相似文献   

13.
鲜乳的乳成分随季节、温度、挤乳时间及次数变化明显,导致用其直接加工的酸乳品质差异较大,因此,本实验研究了不同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添加量对酸乳贮藏期间酸度和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乳贮藏持水性随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添加量的升高而明显增强;酸度随乳蛋白添加量的增加明显上升,而脂肪和乳糖添加量对凝固型酸乳贮藏酸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 micrantha)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热水和硫酸3种不同方法破除种子休眠,并对萌发种子所形成的幼苗进行连续15d的培养,以期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这7种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均属于物理性休眠,机械破损种皮和80℃热水处理5min均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萌发率(P0.05),且幼苗生长15d后株高和根长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硫酸处理因物种和处理时长不同而异,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以98%硫酸处理5min效果最好,此时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幼苗生长状况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荒漠区人工草地的种植与植被退化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桑红茶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普通红茶加工方法制作桑红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影响桑红茶发酵的因素桑叶成熟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湿度的优化区间,再选择后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影响桑红茶发酵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湿度,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以顶芽下2-3叶位的新鲜桑叶为原料,发酵温度20℃,发酵时间3h,相对湿度90%。在此优化条件下,桑红茶的色泽乌润,汤色红亮,滋味回甘,综合品质最好。对桑红茶在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游离氨基酸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逐渐增加,而总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减少,并且各种活性成分的配伍也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6.
高压脉冲电场(PEF)对发酵乳的非热杀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酵乳后酵过程中乳酸菌继续产酸,当产酸过多时,发酵乳风味变差,品质降低,为保证发酵乳有高的品质和较长的货架期,需在发酵达到最佳时将乳酸菌杀死。本文采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对凝固型发酵乳发酵达到最佳时进行非热杀菌,研究表明,该技术是可行的;在室温下当电场强度为65kv/cm,脉冲数为6时,可以将发酵乳中的乳酸菌完全杀死;同时由于处理几乎没有升温,对发酵乳的理化性质(如脂肪、酪蛋白、酸度和粘度等指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庄苏  丁立人  周建国  王恬 《草业学报》2013,22(1):315-322
试验通过分别添加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0,10.0与50.0 mg水平,0与24 h两个预处理时间,每个处理3个重复,体外法评价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复合处理羊草后与瘤胃液共培养对木聚糖酶与葡聚糖酶活性及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纤维水解酶能提高0与8 h培养液中木聚糖酶和内切葡聚糖酶活性以及0 h培养液中外切葡聚糖酶活性,且具有添加剂量效应。当培养至24及48 h,添加外源酶制剂并不能提高培养液中相关酶活性。外源酶制剂显著增加培养24与48 h发酵液中乙酸含量,8,24与48 h 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 (P<0.05)以及48 h累积产气量(P<0.05),但对培养期内戊酸与异戊酸含量没有影响(P>0.05)。结果提示添加外源酶制剂能提高早期培养液中木聚糖酶和葡聚糖酶活性、增加VFA产量和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determine in vitro effects of PBSS, milk, and bacteria-contaminated milk (BCM; contaminated by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on properties of 3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s. SAMPLE POPULATION: 3 types of synthetic absorbable suture materials (poliglecaprone 25, polyglycolic acid, and polydioxanone). PROCEDURES: Suture materials were tested to determine breaking strength and elasticity before (day 0) and after incubation in 3 media (PBSS, milk, and BCM) for 7, 14, and 21 days. A loop of suture material was elongated at a rate of 60 mm/min until it reached the breaking point. Tensile properti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mong media and incubation times. RESULTS: Incubation in milk and BCM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reaking strength and elasticity of poliglecaprone 25, compared with results for incubation in PBSS. Incubation in BCM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ensile properties of polyglycolic acid sutu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or incubation in PBSS and milk. After incubation for 21 days, tensile properties of polydioxanon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media bu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values on day 0. CONCLUS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n the basis of this study, poliglecaprone 25 is an inappropriate suture material for use in teat surgery. Polyglycolic acid suture should be avoided in teats of cattle with mastitis. Of the suture materials tested, polydioxanone was best suited for use in teat surgery, a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testing after incubation in milk, even when the milk was contaminated with bacteria.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酵母菌发酵,以玉米粉和麸皮为主要培养基原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筛选。以接种量、料水比例、发酵温度、发酵周期等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75%,麸皮21%,NH4NO3 2%,KH2PO4 1%,MgSO4 1%。适宜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2%,料水比例1∶1.5,发酵温度30 ℃,发酵周期66 h,该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56%。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发酵床主要制备原料锯沫的严重缺乏问题,采用天水众兴菌业生产金针菇的菌渣代替部分锯末制作发酵床,观察发酵床养猪效果。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发酵床表面及不同深度的温度、猪上床饲养的健康状况与生长性状方面,添加菌渣的发酵床与锯末或添加稻壳的发酵床效果相当,都能形成稳定的循环,保障猪的正常生长。但添加菌渣的发酵床下沉速度相对较快,发酵床垫料用锯末50%、菌渣50%的比例为添加菌渣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