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23个种源刨花润楠群体间的表型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长、宽、厚、长宽比、宽厚比及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种子长、宽、厚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质量与种子长、宽、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刨花润楠种子长、种子宽及种子长宽比等性状与采种点分布区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对刨花润楠23个种源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2.
以刨花润楠主要分布区的14个种源为研究对象,在广州增城开展种源试验,通过对14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苗高、地径、叶面积、叶周长等性状进行观测,分析不同种源苗期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系数相当,其种源间和种源内生长性状变异均较丰富;8个叶片性状种源间的变异系数为17.52%~44.71%,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亦变异明显;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均大于0.750,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刨花润楠的苗高、地径等苗期生长性状受自身遗传控制,且不同种源间变异明显,种源选择潜力较大。刨花润楠苗期生长性状的地理及气候变异趋势不明显,表现出随机现象;苗木生长性状与叶片大小呈负相关,即叶片越大、叶柄越长,苗木生长有变慢的趋势;对种源苗期性状进行聚类,可将刨花润楠14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刨花润楠苗期生长及叶片性状有一定的地理趋势,但也有一定的随机性。以地径为标准对刨花润楠优良种源进行筛选,初步选出永春、兴安、昭平3个种源作为适宜广东地区造林的优势种源。  相似文献   

3.
刨花润楠综合利用价值及其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刨花润楠为樟科润楠属常绿乔木,集多种用途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通过对刨花润楠综合利用价值和播种、扦插育苗技术的介绍,以促进创花润楠的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黄康庭 《吉林农业》2012,(3):170-171
刨花润楠为樟科润楠属乔木,外形高大,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及木质好并用途广泛等诸多优点.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对于刨花润楠这种木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所以应充分重视刨花润楠的栽培管理工作.本文将通过对刨花润楠的生长特性及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概述,分析并总结出切实的加强刨花润楠栽培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分子标记方法,对7个省份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7条带,其中115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73.24%;2)12对引物的多态性指数介于0.406~0.502,平均值为0.476;3)通过分子方差分析发现,刨花润楠种源内差异占总差异的72.19%,种源间差异占总差异的27.81%,种源内差异为刨花润楠差异的主要来源;4)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显示,23个种源的刨花润楠可分为4类:第1类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所有参试种源和江西多数种源,第2类为浙江参试的3个种源,第3类为江西婺源和安徽黄山2个种源,第4类为福建参试的4个种源,分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趋势。本研究结果为刨花润楠种质资源的保存及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樊吉尤  韦鹏练  卓宇  符韵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278-5280,5296
[目的]摸清刨花润楠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广西贺州市大桂山林场采集刨花润楠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树皮率及含水率。[结果]刨花润楠的生材密度随树高增加而减小,平均值为0.789g/cm3;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化随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在枝下高以下缓慢减小,在枝下高以上缓慢增大,平均值为0.454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北向减少,南向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在枝下高以下逐渐增大,在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73.8%;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2.2%和13.2%。[结论]该研究为保护、发展广西重点珍贵树种刨花润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刨花润楠在自然分布状态下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性,为其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造林提供理论参考,在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设置3.2 hm2固定大样地,通过野外监测调查,运用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法,对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刨花润楠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刨花润楠种群的各级分布结构整体上呈“L”型,种群中Ⅰ级幼树和Ⅱ级小树的个体数分别占47.75%和39.45%,92.4%的个体高度在10m以下;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接近于Ⅱ型,表明种群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表现出相近一致的死亡消失率;种群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型,并具有从早期生长阶段的聚集分布逐渐转变成后期生长阶段均匀分布的动态特征.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刨花润楠种群结构相对完整,属于增长种群,在自然潜在干扰影响中目前仍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配方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对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测定表明,不同处理的刨花润楠的地径生长量比对照(CK)提高9.14%~123.60%;株高生长量比CK提高10.14%~86.12%;生物量比CK提高0.85%~74.87%。对刨花润楠光合指标影响是叶绿素总含量比CK增加12.58%~67.65%;净光合速率(Pn)值比CK提高6.0%~294.33%;蒸腾速率(Tr)值比CK提高27.80%~280.51%;气孔导度(Gs)值比CK提高0~300.00%;施肥对胞间CO2浓度(Ci)值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CK的胞间CO2浓度(Ci)值最高。氮肥是影响株高、生物量生长、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指标的重要因子,钾肥是影响地径生长的重要因子。综合评价表明,施肥量为N:240 mg·株-1、P:36 mg·株-1、K:162 mg·株-1 (按纯N、P、K含量计算)对刨花润楠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幼苗是树木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其质量对造林和绿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为达到苗木定向经营目的,实现苗木效益最大化,以同质园内8个不同种源刨花楠(Machilus pauhoi)苗木为对象,通过测定其苗期形态、生理等1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ing analysis, CA)对其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确定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子及其定向经营的优良种源。结果表明:(1)3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苗木的色彩、用材和冠形。(2)各种源质量高低依次为:安福茶陵仁化永新遂川建德建瓯延平。(3)影响刨花楠苗木景观功能的主导因子是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以及冠幅;影响其用材的主导因子为苗高、地径。综上所述,认为茶陵种源较适合培育绿化苗,遂川种源较适合培育用材林或工业原料林,而安福种源适宜大范围种植。  相似文献   

10.
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刨花润楠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望江南—刨花润楠间作与刨花润楠单作2个处理,研究间作望江南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幼苗根际土壤p H值、全C和全N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对刨花润楠幼苗的生长及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除冠幅略降低外,间作处理苗高生长量、鲜干重及根际土壤p H值、总C、总N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间作望江南有利于刨花润楠苗木的生长及土壤特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
江西4刨花楠种源苗木叶片表型性状与生物量分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实验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江西4种源刨花楠(Machilus pauhoi)苗木叶片长(LL)、宽(LW)、厚(LT)、重(LH)、叶面积(LA)及比叶面积(SLA)等表型性状与生物量分配进行比较,4种源的种子分别来自江西崇义(CY)、遂川(SC)、泰和(TH)和永新(YX)4县.结果表明:(1)刨花楠不同种源间苗木的LL、LW、LT、LH、LA与SLA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LL大小为TH>SC>YX>CY,LW为CY>TH>SC>YX,LT为SC>YX>TH>CY,LH为TH>CY>SC>YX,LA为TH>CY>SC>YX,SLA为YX>SC>CY>TH.(2)叶片的LL、LW、LH与LA四者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SLA与LL、LW、LH、LA四者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LT虽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3)不同种源间苗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为SC>TH>CY>YX;4种源苗木各构件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都为叶>茎>根.(4)不同种源间苗木各相同构件间的相对生物量结构虽存在差异,但相差不显著(P>0.05),其中叶相对生物量大小为TH>SC>YX>CY,茎相对生物量为CY>SC>TH>YX,根相对生物量为YX>CY>TH>SC.(5)不同种源间苗木的根冠比大小为YX>TH>CY>SC,但相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影响,我国亚热带区域森林虫害呈加剧态势,开展叶片生理性状与虫害程度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对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闽楠Phoebe bournei人工混交林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非结构性物质含量、酶活性等主要生理性状与虫害等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虫害导致刨花楠和闽楠受害植株健康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显著上升,但对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刨花楠和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中度虫害时最低。刨花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随虫害等级的提高而降低,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轻度虫害时最高。健康叶片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出现在刨花楠轻度虫害和闽楠中度虫害时。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比值均在中度虫害时达到最大值,但二者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的最小值出现在不同虫害等级。轻度和中度虫害的闽楠健康叶片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值差异显著。2种楠树健康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均以中度虫害时最高,重度虫害时最低,各等级间差异不显著。【结论】2种楠树受相同虫害等级的影响并不总是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叶片酶活性对同等虫害的响应具有一致性。2种楠树的受害叶片和健康叶片具有相互补偿和自我调节作用,且2种楠树均具有自我愈伤能力和防御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未来环境变化下植物叶片对虫害的响应机制,开展人工林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氮磷添加对刨花楠 (Machilus pauhoi)人工林氮磷矿化速率的影响和氮-磷矿化耦合关系,为选择合理施肥方式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试验林场内已进行了6 年野外氮磷添加试验的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培养方法,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后刨花楠人工林林地土壤氮磷矿化特征,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氮矿化、磷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土壤氮、磷矿化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与氮添加相比,氮磷共同添加则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氮、磷矿化速率,其中氮矿化、磷矿化速率分别提高24.25%、85.95%,但磷添加处理对氮矿化和磷矿化影响均不显著(P>0.05)。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磷矿化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氮矿化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且氮磷矿化速率间呈二次曲线耦合关系。氮磷共同添加显著提高土壤氮磷矿化速率,在刨花楠人工林中土壤pH值、可溶性有机氮、容重是驱动土壤氮磷矿化的主要因子。在今后对刨花楠人工林的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氮磷共同添加对土壤养分和氮磷转化速率的影响,以更好地进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采用棚内盆栽控水与添氮方法,以1a生刨花楠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氮、水复合处理试验,研究氮、水对刨花楠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会显著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总生物量和叶重比,增加茎重比,但对胞间CO2浓度、根重比和根冠比影响不显著;(2)低氮添加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均大于对照,而高氮添加反而会抑制幼苗的光合作用;氮添加(低氮和高氮)后幼苗的总生物量均大于对照,但氮添加后对幼苗生物量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趋势影响不明显;(3)水分与施氮交互作用对幼苗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幼苗生长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充足的供水。  相似文献   

15.
任豆种源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任豆Zenia insignis种源性状地理变异及其规律。【方法】从任豆分布区收集5省21县(市、区)的任豆种子,对种子表型6个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任豆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结果】种子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6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在5.76%~10.16%,其中,种子厚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0.16%,其次是百粒质量和种子长度,变异系数达8%以上,种子宽度变异系数最小,但变异系数也达5.76%。6个种子性状的重复力均在80%以上,其中,种子长度的重复力最高,达到98.1%,其次是种子厚度和种子宽度,均高达90%以上,种子长宽比的重复力最低,但也达到84.2%。不同种源种子性状与采种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呈负相关,其中,种子厚度和百粒质量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种子长宽比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任豆种子长度、宽度、长宽比、长厚比、百粒质量与采种点年平均气温也均呈负相关,但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年均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根据任豆种子6个不同性状指标,对21个种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种源划分为5个类群。【结论】任豆21个种源可以划分为5个类群,划分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 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 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17.
年龄对刨花楠胸径生长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了解年龄对树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对于研究森林群落结构、功能及碳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生态学认为植物的胸径生长速率正比于其胸径的1/3次幂。然而,最近的研究对该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刨花楠解析木数据,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速率与胸径成异速生长关系,但不同年龄具有不同胸径异速生长指数,不支持代谢生态学的推论。随着年龄增加,刨花楠胸径生长呈现先减小后增加模式,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中国特有的木本药用植物青钱柳进行优良种源和家系筛选和研究,分析了12个种源33个家系青钱柳的生长和黄酮积累。结果表明: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变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种源的影响更大;而总黄酮和黄酮单体(槲皮素、异槲皮苷、山奈酚)的含量仅在种源内家系间产生了显著的变异,家系的影响平均占到总变异的86%,而且生长和黄酮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3个青钱柳家系可以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