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低强度择伐技术在天然次生林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原则,从天然林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分析了天然次生林合理择伐的主要技术要素,为天然林择伐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为干扰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人为干扰(森林采伐)对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和择伐林的粗木质残体平均材积分别为78.88和41.7 m3·hm-2;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2~4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94%、5.8%和0.2%,择伐林粗木质残体大部分径级11~50 cm,其中倒木、枯立木和伐桩分别占总材积的41%、4%和55%.天然林和择伐林粗木质残体的覆盖面积分别为376.2和189.3 m2·5hm-2;天然林和择伐林倒木腐烂级为E的倒木分别占33.5%和14%.择伐活动明显减少了森林倒木的数量.为促使采伐后的森林能维持原始林粗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现行的森林管理措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天然林保育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界定天然林与天然林保育术语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更新演替、森林可持续经营、生态系统经营、近自然经营、分类经营、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是天然林保育的基础理论,应依此确定森林经营实践的支撑技术,以实现我国天然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4.
森林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在我国,天然林资源所占森林资源比重大,质量却不高,因此天然林抚育经营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为此,在论述天然林分类和天然林结构与生长规律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天然林经营抚育、更新演替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天然林抚育经营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促进天然林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5.
森林分类经营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类经营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森林分类规划又是森林分类经营的前提,所以森林分类规划工作是基础的基础。森林分类规划工作的原则是遵循政策、执行标准、实事求是、方便经营和有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天然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和体系,使其评估行为更为规范,以广东省天然硬阔叶林的经营数据为基础,测算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经营者自主经营两种森林经营周期下,各林龄时点天然林皆伐、择伐的林木评估价值;同时使用周期收益比例法,分析并确定山林价的最佳比例系数;最后进一步探索择伐天然幼龄林林木价值的评估方法,其中首提的替代成本法填补了现行行业和地方标准中关于择伐幼龄林的林木评估方法的空白,该评估方法逻辑清晰、评估结果真实客观,且能与现行中龄及以上天然林木的评估价值平稳衔接,实践证明生产应用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实行以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为主要目的森林分类经营,是天然林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安宁市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县之一,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完成后,至今尚未全面实施分类经营,根据安宁市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安宁市“天保”工程区实施分类经营需正确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森林分类经营和可持续经营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价值取向不同 ,生物和人类社会的地理覆盖范围层次多极 ,在森林分类中应有所体现。北方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最佳选择是将蓄积量维持在原始 (或顶级 )水平的 70 %~ 80 % ,并有效控制择伐强度 ,幼树稀少林地应适时补植 ;人工林实施中层间伐 ,以诱导同龄复层林形成。为实现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 ,必须建立全国综合性森林资源监测体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关系,提出对森林进行分类经营管理的技术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借鉴“林分施业法” 开展天然林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启动,许多地方的天然林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前急需研究的是如何进一步对已经保护起来的天然林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最终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本文论述了日本天然林经营、研究现状,介绍了日本东京大学演习林的"林分施业法"经营技术,提出了借鉴"林分施业法"作好天然林保护工作急需研究解决的几个森林经营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杭县林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经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森林和林业资源消长的客观规律,遵循“法正林”概念和经营模式,运用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结果,采用动态比较的方法,分析上杭县的林业资源结构及其缺陷,研究并提出了分类指导的经营策略。分析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经营,县域用材林林分在实施分类经营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缩减面积,保留生长(立地)类型良好的林分实施集约化经营,在10 a经营期内,可以增加2倍的采伐量,林木蓄积增长73%。同时可以促进竹林、经济林、薪材林等资源的增长,促进林区生产的多样化,实现林业生产、林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提高我国森林质量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尽管我国森林资源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森林质量较低、人工林树种单一等问题。由于继续增加森林面积的潜力有限,我国发展森林资源的重点应该从面积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起源于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森林经营实践,可以兼顾森林三大效益,平衡林业利益分配,有利于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应该调整和改进我国现有的森林经营模式,对天然林实施择伐经营和结构调控,对人工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自然林业认为森林经营是对林木自然生长过程的模仿。从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措施和经营结果等方面评价了传统集约经营的毛竹林,指出传统集约经营的毛竹林具备近自然经营的潜力,但在经营理念上需要以近自然经营理念为指导。根据近自然经营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森林的近自然度、物种多样性、产品多样性以及林分的经济产出等指标分析了毛竹林近自然经营的可行性,以期为毛竹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biodiversity is a crucial issue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However, the ways in which management affects macrofungal and plant communities and diversity of mountain temperate forests still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We performed a random sampling stratified by stand age and stand type on the sites of temperate montane fir–beech forests. Diversity of macrofungi and the vascular plant understorey in beech- and spruce-dominated managed stands wa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to primeval forests located in the Po?ana Biosphere Reserve, Western Carpathians. Both the vascular plant and the macrofungal communities were altered by management,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macrofungal species (especially wood-inhabiting fungi) was more pronounced in term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change. Species turnover evaluation seems to be an important tool of forest natural status assessment, because alpha diversity did not change as much as species composition. Certain species of Carpathian primeval forests were confirmed as good indicators for natural forest change; others were proposed. Species pool and mean number of species per plot were the highest in unmanaged fir–beech forests, and species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spruce plantations. The number of spe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change of canopy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only in the macrofungal communities. As an outcome for forest management, we recommend keeping mixed forests involving all natural tree species and providing at least a minimal amount of dead wood necessary for wood-inhabiting organisms and leaving some area of unmanaged natural forests within complexes of managed stands.  相似文献   

16.
龙晓飞 《绿色科技》2021,(5):112-114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闽北天然异龄林林分结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现有闽北天然异龄林的林分结构进行分析和模拟研究,得出了林分内部的树种及林分层次结构、林分直径分布结构、林分蓄积分布结构等规律,并对现有异龄林的合理经营和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竹产业是事关民生与生态建设的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加竹农收入,在毛竹林分类经营的同时,积极探索笋用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模式,即毛竹林早出春笋、鞭笋“两笋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文章从林地和林分选择、竹林管理、覆盖施肥以及笋期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毛竹林经营“两笋模式”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高效、可持续经营毛竹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北主要天然林经营模式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森林经营模式属于森林经营研究的核心内容.如何将现有的、已被实践检验而富有成效的经营方法与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森林经营模式是目前天然林经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方法]将天然林经营的目标设定为保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根据现有林中大径木的多少确定经营类型,基于众多的试验结果或研究成果进行经营措施安排,期望在百年左右的时段内,通过有序调整小树拥挤度、大树均匀性、林分成层性和幼树开敞度,并进行地力维护以及结构化森林经营等技术措施,使现有天然林演变为恒续林.[结果]设计出了3大类20种经营模式,即9种针叶林(松林、云杉林)复层异龄林模式、4种栎类阔叶林模式以及7种松栎(阔)混交林模式.所设计出的天然林经营模式都包含了林分整体经营和单木经营,而在单木经营中均采用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结论]研究设计出的20个经营模式为我国西北地区天然林保育提供了既先进又实用的技术指南,也对我国其它地区天然林经营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经营相关资料,在对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重点热带次生林林区或典型经营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热带次生林经营管理政策、经营现状和经营技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51年开始提出,但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中期,主要以利用为目的,经营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到了80年代后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广东开始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营林方向转化的大规模经营活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加大。1998年发生严重的洪涝之后,中央政府加强了以林业为主题的生态环境建设,热带次生林开始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阶段的经营特点是生态建设,经营方式以政府主导的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为主。经营技术除封山育林外,强调了退耕还林、提高物种的多样性和地带性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但是,中国的热带次生林经营始终未能走出木材利用或是生态防护的两个极端,缺乏既提高生态效益又提高经济效益、能满足生态和林区居民生存经济需求的可持续经营技术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