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用问题,探索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马铃薯最佳施氮量,为科学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0,75,150,225,300,375Nkg/hm2)对水浇地覆膜马铃薯‘青薯9号’各生育期土壤0~20cm和20~40cm土层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较小,但0~20cm和20~4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不同氮肥用量T2、T3、T4、T5和T6处理的0~2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至收获期时高达57.53,88.53,149.86,185.10mg/kg和240.42mg/kg,比播前增加了40~200mg/kg;2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至收获期时分别为63.90,88.11,156.70,192.13mg/kg和244.51mg/kg,比播前增加了30~200mg/kg;过量施氮(T5和T6)和氮肥施用不足(T1、T2和T3)均降低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结论】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的经济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80.99kg/hm2和231.07kg/hm2.不同氮水平主要通过影响‘青薯9号’的平均单株薯质量而影响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2.
生土地种植苜蓿后土壤速效养分与pH值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苜蓿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及草田轮作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在苜蓿各生育期对0~60 cm土层进行取样,研究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种植苜蓿第2年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小,第3年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幅较大,与种植前相比,其0~20、20~40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85,5.82和8.25 mg/kg;在第2年,各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型,于第2茬达到峰值。在第3年,头茬苜蓿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迅速下降,与种植前相比,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3.16,2.98和2.40 mg/kg;各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与种植前相比,种植苜蓿后的第3年,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94.35,88.29和88.55 mg/kg;各土层土壤的pH值略有增加,与种植前相比,种植苜蓿后的第3年,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的pH值分别增加了0.14,0.12,0.04。【结论】种植苜蓿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第2年第1茬初花期时达到最低,苜蓿的固氮作用从第2年第2茬开始显现;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型变化,于第2年第2茬达到峰值;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pH值略有增加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棚龄的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露地土壤,0~20 cm土层分别提高16.5 g/kg、1.02 g/kg、55.52mg/kg,20~40 cm土层分别高13.9 g/kg、0.75 g/kg、39.54 mg/kg;且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增加量具有相同的趋势。在一定年限内随棚龄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增加,呈明显的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德刚  刘艳红  全舒舟  杨瑞  陈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33-6834,6913
[目的]为果园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云南蒙自石榴园距树干基部水平方向0~200cm、垂直方向0~80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果树根区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区石榴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4.71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48.83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94.92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97.22mg/kg。在垂直方向上,石榴园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和20~40cm土层,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基部0~50cm范围内,随着距树干基部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结论]除碱解氮外,研究区石榴园养分含量普遍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石灰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三七生物量和Cd含量及累积特征。【方法】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不同石灰施用量[0 (CK)、750和1 500 kg/hm2]、Cd2+(0、0.6、3.0、6.0、9.0和12.0 mg/kg)处理条件下,土壤pH、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三七生物量、Cd含量等指标。【结果】(1)随石灰施用量的增加,土壤pH升高,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显著降低。当石灰施用量为1 500 kg/hm2时,与CK相比,有效态镉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低幅度为9.2%~38.1%。(2)在1 500 kg/hm2石灰和3.0mg/kg Cd2+处理下,三七主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分别比CK增加了74.4%、41.4%和31.1%。(3)在Cd2+为3.0、6.0、9.0和12.0 mg/kg时,施加1 500 kg/hm2石灰与CK相比,主根中Cd含量显著降低了13.0%、5.8%、13.2%和17.6%(P0.05);在Cd2+为6.0、9.0、12.0 mg/kg时,施加1 500 kg/hm~2石灰与CK处理相比,茎叶中Cd含量显著降低了13.6%、12.4%、20.8%(P0.05)。【结论】施加石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 (P0.05),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减少三七对Cd的吸收累积,增加三七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关中地区泾阳等地32个蔬菜大棚土壤分析,表明:该区大棚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耕层(0~20cm)平均全盐量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硝态氮深层下迁趋势明显,可达80cm以下,仅60~80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愈多。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增施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镉胁迫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研究漳州市长泰区引进的红糯优138、紫两优润香水稻新品种稻谷对镉的富集特性及安全利用风险临界值。结果表明,红糯优138、紫两优润香稻谷镉含量与土壤镉全量呈正相关性直线关系(P<0.01)。盆栽试验土壤pH为5.54~5.68、镉全量为0.06~0.65 mg/kg,2个品种稻谷镉含量分别为0.037~0.310 mg/kg和0.029~0.350 mg/kg,稻谷对土壤镉全量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56.4%和58.8%;大田试验土壤pH为5.90~6.16、镉全量为0.11~0.21 mg/kg,2个品种稻谷镉含量分别为0.048~0.110 mg/kg和0.042~0.110 mg/kg,稻谷对土壤镉全量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48.9%和46.6%。红糯优138、紫两优润香应用于受隔污染水田推行安全利用措施的品种调整研究,土壤(pH≥5.5)镉全量下限风险临界值分别为0.33 mg/kg和0.31 mg/kg,上限风险临界值分别为0.44 mg/kg和0.49 mg/kg。  相似文献   

8.
几种石灰性土壤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3种石灰性土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0~20 cm土层游离氨基酸(以N计,下同)含量为7.18、7.42、7.41 mg/kg,分别占可溶性有机氮(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土壤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占SON的比例有显著影响.林地有机层的游离氨基酸为10.95~25.47 mg/kg,约为林地0~20 cm土层(7.32 mg/kg)的2.5倍.林地(7.32 mg/kg)与农田0~20 cm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7.18 mg/kg)相当.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SON、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土壤肥力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秦岭北麓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含量,评价猕猴桃园肥力状况,为当地猕猴桃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位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周至县余家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在2012年10月下旬采集研究区88个猕猴桃园0~20及20~40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pH、有机质、全氮、矿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其土壤肥力状况。【结果】周至县余家河小流域0~20及20~40cm土层土壤pH平均值分别为7.63和7.78,属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7.23和12.05g/kg,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19和0.81g/kg,均处在中等偏下水平。0~20与20~40cm土层土壤矿质氮平均含量分别为17.64和21.68mg/kg,均处于偏低水平;0~20及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86.34和50.92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360.41和239.01mg/kg,均处在偏高水平,有超过75%的猕猴桃园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过高。【结论】建议当地猕猴桃园继续加强有机肥的使用,适当降低磷、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土壤的氮磷累积与分配特征,为指导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科学还田提供依据。【方法】测定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全氮、全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并依据农田中废水施用量计算氮、磷和有机碳的年均投入量。采集连续施用8年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地块(还田地块)和未施用废水地块(对照地块)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垂直剖面水解氮、硝态氮、有效磷累积与分配特征及氮磷淋失风险。【结果】还田地块随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年均施入的氮(以N计)、磷(以P_2O_5计)分别高达2 823和708 kg/hm~2,分别是对照地块氮、磷投入量的10.8和4.1倍;还田地块随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年均施入的总有机碳为14.04 t/hm~2,对照地块未投入有机碳。长期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后,还田地块0~250 cm土层土壤水解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分别为48.9~140.0,37.6~53.0和0.8~35.4 mg/kg,极显著高于对照地块的水解氮(10.8~73.2 mg/kg)、硝态氮(1.82~7.34 mg/kg)及有效磷(0.2~22.2 mg/kg)含量。还田地块和对照地块水解氮含量均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呈近似线性下降趋势;还田地块土壤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照地块土壤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急剧下降至40~60 cm土层后缓慢下降。相比0~20 cm土层,还田地块200~250 cm土层中水解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降幅分别为65.07%,29.06%和97.74%,对照地块分别为85.24%,75.20%和99.10%。【结论】在宁夏固原气候条件下,长期、大量施用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后,农田土壤氮、磷淋失风险仍较小,但造成了水、肥资源的严重浪费,应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科学确定废水还田总量,避免造成废水养分浪费及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王吉秀  王丹丹  祖艳群  李元  秦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30-4632,4663
[目的]氯离子能与土壤中的金属镉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土壤络合作用抑制镉在作物体内的毒害效应。研究镉胁迫下不同浓度的Cl-对玉米生长和累积镉能力的有效性。[方法]模拟镉污染土壤盆栽玉米,当玉米长至2片真叶时,添加不同浓度的Cl-,培养2个月后收获,测定玉米形态、生物量和镉氯含量指标。[结果]不同Cl-浓度处理后,玉米数量性状、生物量和镉的累积差异较显著,当Cl-浓度为200 mg/kg时,玉米株高和根长与对照相比分别从67.00和20.26 cm增加到81.33和31.67 cm,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分别从38.39和7.38 mg/kg增加到69.10和25.17 mg/kg,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累积镉的含量分别从30.47和20.57 mg/kg下降到22.50和7.11 mg/kg,累积Cl-含量分别从1.24和1.23 mg/kg下降到0.72和0.04 mg/kg,玉米地下部体内Cl-与Cd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893(P〈0.05)。[结论]在土培试验条件下,一定浓度范围内的Cl-与镉的配合作用可以降低玉米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不同年龄核桃生长地不同土层N、P、K的含量和规律。[方法]取不同年龄时期早实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园地不同土层土样,测定其中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在1~8年的核桃园地中,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依次下降的趋势,上层土(0~20 cm)(中层土(21~40 cm)(下层土(41~60 cm),中层土速效N含量高于上层土和下层土;在1~4年的园地中,中层土速效P含量高于上层土和下层土,5~8年的园地中,则低于上层土和下层土;在1~6年和8年的园地中,中层土速效K含量高于上层土和下层土,7年的园地中,则低于上层土。1年园地中层土速效N和速效P含量最高,分别为76.3 mg/kg和103.21 mg/kg;5年园地中层土速效K含量最高,速效P含量最低,分别为149.0 mg/kg和6.34 mg/kg;6年园地上层土速效N含量最低,为58.5 mg/kg;7年园地下层土速效K含量最低,为58.5 mg/kg。[结论]该研究可为确定不同年龄早实核桃园土壤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氮肥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点监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增施氮肥,可导致土壤NO-3-N含量增加,且0~20 cm土层的NO-3-N含量增加最明显;各土层的土壤NO-3-N含量基本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变化趋于平稳.河北平原夏玉米田正常施用氮肥,尚不会产生NO-3-N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本文对黎平县杉木大径材林地土壤进行分级,并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pH呈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水解氮中等;其中有效磷含量2 mg/kg的6级土壤比例达到77.42%严重偏低;有效磷都分布在5、6级土壤,速效钾集中分布在4、5级土壤;除20~4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各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达到强变异程度。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土壤上层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不同锌含量土壤上配方肥及锌肥在冬小麦上的增产效果。[方法]以平乡县为例,筛选土壤有效锌含量不同梯度大田开展试验。[结果]当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为0.68 mg/kg时,配方肥增施锌肥的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为10.8%。当有效锌含量为1.34和1.57 mg/kg时,较配方肥处理,配方肥+Zn产量变化不明显。当有效锌含量为2.26 mg/kg时,增施锌肥造成明显减产,减产390kg/hm2。与配方肥和常规处理相比,当配方肥增施锌肥15 kg/hm2ZnSO4·7H2O时,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提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单施配方肥产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当耕层土壤有效锌1.0 mg/kg,时可隔年适量施用锌肥,用量以11.3~15.0 kg/hm2ZnSO4·7H2O为宜;当耕层土壤有效锌1.0 mg/kg时,可不施锌肥。施用配方肥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优势,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掌握三江源区冷暖两季矮生嵩草草场土壤养分的含量。[方法]对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冷暖两季0~5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35.78和236.74 g/kg;5~10 cm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5.39和152.92 g/kg,均高于高肥力(15 g/kg)。冷暖两季0~5 cm、5~10 cm土壤平均pH为6.88、6.72、6.85、6.87。冷暖两季0~5 cm、5~10cm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0.2%。冷季0~5 cm、5~10 cm平均磷含量为0.011 6%和0.009%;暖季0~5 cm、5~10 cm平均磷含量为0.117%和0.111%,冷季土壤全磷含量均低于全国水平。三江源区矮生嵩草草场冷暖两季土壤平均速效磷含量分别为5.15和6.49mg/kg。土壤有效硫含量大于24 mg/kg。[结论]三江源区冷暖两季矮生嵩草草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质地肥沃,弱酸性土壤有利于提高铁的有效性,土壤全氮、有效硫含量丰富,速效磷含量中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元阳梯田周围森林群落氮元素背景值特征状况,了解不同林木类型氮元素循环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笔者研究元阳梯田中心区周边9个不同森林群落优势种叶片、土壤以及枯落物中氮元素含量及各群落元素循环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1)在优势种叶片中,氮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6.7g/kg,范围为9.9~26.8g/kg。在枯落物中,氮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3.5g/kg,范围为7.5~20.5g/kg,叶片和枯落物氮含量平均值依次为:人工林茶园>阔叶林>针叶林。(2)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在0~20cm和20~40cm分别为3.4g/kg和2.2g/kg;碱解氮含量平均值140.3mg/kg(0~20cm)和102.9mg/kg(20~40cm)。表层土氮含量为:阔叶林>人工林茶园>针叶林。(3)植物叶富集系数的平均值为5.26,枯落物存留系数的平均值为0.87,归还土壤系数的平均值为4.10。3种循环系数大小为:富集系数>归还土壤系数>存留系数。富集系数和归还土壤系数为人工林最大,阔叶林和针叶林接近,3种林型存留系数平均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61-16062,16066
[目的]系统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秸秆还田的有效利用方式。[方法]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马家岔村进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有助于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0.12 g/kg,全氮增加0.03 g/kg,碱解氮增加2.2 mg/kg,有效磷增加2.01 mg/kg,速效钾增加2.1 mg/kg。以秸秆还田+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保水保墒效果和产量为最好,土壤耕层平均含水量分别为8.85%、8.91%、9.36%,9.14%,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分别高0.12%、0.4%、0.13%、0.72%。产量是26 333.82 kg/hm2,比秋季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增产2 790.14 kg,增产率为11.85%。[结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腐熟剂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葡萄(Vit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间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年美人指葡萄、郑麦366为试材,比较葡萄小麦间作与葡萄单作不同种植方式对果园土壤水肥状况及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与葡萄单作比较,葡萄小麦间作0~20、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4月份与8月份比较,葡萄小麦间作的速效氮、速效钾比葡萄单作降低的幅度大,葡萄单作的速效氮含量基本没有变化,速效钾含量降低了20.8 mg/kg。与葡萄单作相比,4月上旬葡萄小麦间作土壤含水量平均降低3.53个百分点,0~20、2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1.32~3.61、1.20~1.57个百分点。[结论]该研究可为制定葡萄优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优质果园土壤和科学合理集约化利用耕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