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花生夏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花生夏直播技术进行了总结。采用此技术,花生果整齐度高,产量稳定,饱果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夏直播花生是在小麦、油菜等作物收获后直播花生,具有播种方便,深浅一致,便于施肥,出苗整齐,且易夺高产等优点。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花生夏直播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采用此技术,花生果整齐度高,产量稳定,饱果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3.
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花生夏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提高花生果整齐度和饱果率,实现高产并获得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4.
夏直播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直播花生的种植能有效改变现阶段"两年三作"的耕作模式,增加一季大田花生的产量。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集成了一套胶东地区夏直播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能有效提高土壤利用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于 1997年开始 ,借鉴外地成果 ,结合本地实际 ,进行了夏直播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经过 3a的试验、探讨 ,采取更换品种、深翻改土、平衡施肥、化控等农艺措施 ,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淮北地区生产水平的夏直播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经小面积试验验证 ,产量达 882 4.5kg/hm2 ,比对照增产 3 0 .8%左右 ,大面积种植增产 12 %~ 18%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研究了缓控释肥对夏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缓控释肥能够增加夏花生荚果、籽仁产量,提高单株结果能力,提高荚果饱满度,增加饱果率。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在花生生产上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1.选好品种和安排好茬口 夏花生的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无霜期的长短和夏花生的有效生长期来决定。目前,皖东地区普遍选用的花生品种为白沙1016、皖花2号等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油菜茬花生,由于茬口早,茬口肥,产量比麦茬夏花生高,所以应尽量抢墒早播,合理施肥,争取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9.
东明县农业局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花生改麦套为夏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引进和集成组装及示范推广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从根本上克服了麦田套种花生实现高产难和麦秸、麦茬直接还田难。发展夏直播花生对优化当前种植业结构,加快新技术成果推广普及,以及稳定花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直播夏花生高产施肥模型及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5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直播夏花生产量的有机肥,N,P2O5,K2O和石膏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及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目标性状函数模型.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了6000kg·hm-2以上荚果产量的优化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鄂杂棉2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果节、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成铃率下降,现蕾果节位升高,群体总铃数增加,伏桃比例上升.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00kg/hm2条件下,产量先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一定密度后产量反而下降.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以60000株/hm2产量最高,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以52 500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烟台地区花生节肥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台主栽品种花育22号为试材,选用普通氮磷钾复合肥和花生专用控释掺混肥,设置5个处理,对烟台地区花生节肥增效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烟台地区使用花生专用控释掺混肥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用量为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的80%时控释肥产投比最高,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江汉平原棉区麦后移栽棉模式最适宜施氮量,以中棉所63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进行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45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对麦后移栽棉的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倒4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花铃期倒4叶SPAD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关系。以施氮量在270~360 kg·hm-2之间籽棉占整株干物质量比例较大,且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速率最大。施氮量360 k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均最高。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8.75 kg·hm-2(2018年)、310.64 kg·hm-2(2019年),产量潜力可达到4 463.58 kg·hm-2(2018年)、4 662.53 kg·hm-2(2019年)。综合棉花生长、产量、氮素迁移及利用的结果,推荐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0.64~3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江汉平原棉区麦后移栽棉模式最适宜施氮量,以中棉所63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进行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60、450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对麦后移栽棉的生长、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棉株倒4叶SPAD值呈增加趋势,花铃期倒4叶SPAD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关系。以施氮量在270~360 kg·hm-2之间籽棉占整株干物质量比例较大,且氮素向生殖器官转移速率最大。施氮量360 kg·hm-2处理的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均最高。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8.75 kg·hm-2(2018年)、310.64 kg·hm-2(2019年),产量潜力可达到4 463.58 kg·hm-2(2018年)、4 662.53 kg·hm-2(2019年)。综合棉花生长、产量、氮素迁移及利用的结果,推荐江汉平原麦后移栽棉适宜施氮量为310.64~3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5.
棉花麦后移栽与麦棉套作综合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棉花麦后移栽与麦棉套作2种模式下,对小麦与棉花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麦后移栽模式下,棉花产量较麦套棉减产9.79%,而小麦则增产42.86%,总体直接效益较麦套栽培模式增收1 978元/hm^2。棉花麦后移栽模式是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又能稳定棉花生产,解决粮棉争地矛盾,解放劳动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化控对小麦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调控效应,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研究材料,研究种植密度配合棉太金化控对小麦后直播种植方式下棉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逐渐降低,马克隆值、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受棉太金调控效应较为明显。低种植密度下上部棉纤维比强度高,棉太金施用量为1 170 m L/hm~2有利于中下部棉纤维比强度的提高。中高种植密度下棉太金施用量为1 170 m L/hm~2时,有利于棉株各部位纤维马克隆值保持在适宜范围内。综上,在密度为90 000株/hm~2、棉太金化控用量1 170 m L/hm~2时有利增强棉花整株的纤维品质,且有利于棉株上部和下部纤维马克隆值的优化,及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成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麦茬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播秧后到穗分化开始前施肥,分蘖多,叶面积大,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和实粒数多,产量高,而且施肥越早效果越好;穗分化开始后不久施肥,每公顷穗数和颖花数过多,造成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产量不高,还使上部1,2,3叶片过大,基部节间如长,后期易倒伏;孕穗期施肥虽然没有增加穗数和颖花粉,但可减少颖花的退化,因此比穗分化后不久施肥产量高;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中国小麦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和超高产小麦面积不断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产中高产小麦所占比例较小,高产品种的生物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氮肥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2004年全国小麦平均氮肥用量达153.45kg/hm2,总用量达到331.85万t,占全国氮肥用量的14.93%。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农户之间氮肥用量差别较大,氮肥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中国高产小麦的生产和氮肥施用状况、高产小麦需氮规律、高产小麦氮肥施用技术和麦田的土壤肥力状况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高产小麦氮素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Sampling studies in North Dakota conducted from 1994 to 2003 showed that variable-rate N application could be practically directed with zone soil sampling. Results from variable-rate N studies using zone soil sampling were often less than rewarding due in part to the use of a whole-field predicted yield-based formula for developing the N recommendation in each zone. Nitrogen rate studies on spring wheat and durum were established in 2005 through 2009 with the objective to reexamine N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truct a new system if necessa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nd archived wheat N response data showed that the stat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parate N response regions. Within each region historic yields from low to high productivity were defined. The gross N rate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return-to-N concept developed in the US corn-belt states but with additional consideration for wheat protein value The gross N rate is then modified by credits for previous crop, soil test N from zone soil sampling, tillage systems, excessive straw from the previous year, relative susceptibility to nitrate leaching or denitrification. Finally, the user is encouraged to use common sense and consider whether particular fields hav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quire more or less N fertilizer than suggested by the recommendation formulas.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揭示间作小麦养分高效利用机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记为N0、N1、N2、N3,小麦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不同行小麦的氮素吸收累积分配特征及氮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蚕豆条带间作种植主要提高了拔节期间作边行小麦(IW1)的茎叶氮含量,内行小麦茎叶氮含量与单作无差异。但是,N0、N1、N2水平下,间作条带内小麦麦穗的氮含量整体高于单作,表现为IW1(间作边行小麦)>IW2(间作第2行小麦)>MW(单作小麦)=IW3(间作内行小麦)。其次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小麦麦穗的氮素累积量,尤其在成熟期, 4个氮水平(N0、N1、N2、N3)下IW1、IW2麦穗氮累积量显著高于MW,增幅分别为40.23%~21.84%和31.78%~10.13%;IW1和IW2麦穗氮素分配率提高19.74%~9.87%和37.09%~4.65%。间作小麦氮素吸收累积优势最终导致间作任一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总是高于单作,2年间IW1、IW2、IW3的氮肥利用率平均比MW提高了17.26%、18.20%、19.52%;氮素收获指数整体表现为IW1=IW2>IW3>MW。总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茎叶氮含量、累积量影响较小,间作种植主要是提高了小麦麦穗氮含量、促进了氮素由茎叶向麦穗中转移,边行优势和内行效应共同作用是间作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原因。优化氮肥用量增加间作内行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间作氮节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