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通径分析法对建水县小关村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除速效磷和真菌数量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际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微生物相关性显著。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全钾、放线菌数量、pH;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放线菌数量、全氮;影响蔗糖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pH、全钾、全氮。综合来看,石漠化治理区人工林根际土壤酶活性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受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以恩施州4种中草药黄连、黄柏、丹皮和木通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对象,对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脱氢酶、脲酶、FDA水解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药材短期种植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均呈现出明显的根际聚集效应。土壤微生物及酶也表现为根际活性较高,根际土壤转化酶、脱氢酶、脲酶、FDA水解酶活性分别较非根际土壤高出113.7%、33.9%、55.5%、472.0%。土壤养分与生物活性主成分分析组成的土壤肥力信息系统较好地表征了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获得的综合得分,计算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TEI)与土壤理化性质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4种中草药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及TEI值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和TEI可以较好地表征该地区中草药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合修文植烟土壤的微生物菌剂。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在修文烟区施用微生物菌剂,研究了其对土壤生态和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菌肥能增强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的烟株农艺性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施用益生源健康肥的烤后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高,比对照高了37.0%;施用生物菌肥的烟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较强,同时经济效益好。综合而言,生物菌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提高了烟叶产值。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三明烟区11个县(市)的17个土壤肥力因子为例,采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肥力等级进行综合地评价,为烟区科学合理的施肥提供依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土壤肥力因子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λ>1,且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6.528%,20.422%,10.631%,8.164%,累计贡献率为85.745%,已足够反映原指标信息。这4个主成分分别概括为(1)土壤P、土壤交换性Ca以及土壤微量元素因子;(2)土壤粘粒和土壤Mg素因子;(3)土壤有机质因子;(4)土壤酸碱度因子。再借助SPSS统计软件得出方差极大旋转后主成分因子得分,最后再计算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大田县土壤肥力等级排名第一,其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烟草青枯病发生与土壤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明确与青枯病发病程度相关的因素,通过田间调查收集青枯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并用16S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ITS)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烟株发病与未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烟株发生青枯病的根际土壤中,随着烟株发病程度的加重,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降低,硝态氮(NO-3-N)含量升高;发病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镰刀菌属(Fusarium)、毛霉属(Mucor)、Pseudaleuria与细菌群落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烟株根际土壤;通过LEFse及相关性分析发现,柱孢霉菌属(Cylindrocarpon)、毛霉属(Muco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可能是不同青枯病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在属水平产生差异的主要物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总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连作植烟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和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烤烟移栽后30 d、50 d、70 d和90 d的根际耕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并结合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来探讨连作条件下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蚯蚓粪和微生物菌肥均可明显改善连作植烟土壤的品质,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上升,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较强的简单相关关系;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土壤综合肥力影响最显著的土壤环境因子为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连作植烟土壤氮素含量水平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上载荷程度较高的脲酶、磷酸酶、碱解氮、过氧化氢酶和速效钾这五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能够和土壤理化因子共同评价土壤综合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黔中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之间的差异显著,相同植被下同种酶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大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主要呈现两种趋势:蔗糖酶和淀粉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草灌;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根际和非根际酶活性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灌。根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酶、养分因子"根际效应"都较明显,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因子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而土壤酶和pH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多点随机区组设计,以黔东南低山丘陵区(中亚热带季风性暖湿气候)、黔中丘陵盆地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和黔西北高原山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三大气候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贵州省不同气候下健康烟株和患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差异,以及气候对此差异的影响,为从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方向探索青枯病害发生规律并进行病害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患病烟株根际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了4.66%、25.98%和21.92%;而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且升高趋势在高海拔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下更为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健康处理的受测指标间呈显著相关性的指标更多且相关性更强;因子分析表明,根际土壤pH值、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偏低及CEC、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偏高有可能使烟草更易患青枯病;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可知,由土壤pH值、CEC、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所构建的判别模型判别准确率达100%,可对未知植烟土壤上烟株是否易患青枯病进行预测预报。可见,烟草根际土壤C...  相似文献   

9.
土壤管理模式对幼龄果园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影响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初步研究了红壤幼龄果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含水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且果园生草区根际土壤含水量最大;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大于非根际土壤,套种绿肥区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25.5 g@kg-1),处理间差异显著;根际土壤的速效氮、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在绿肥套种区和清耕区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有很大差异,多酚氧化酶活性在3个处理中变化都比较大,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太白山区鹿蹄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秦岭太白山区不同林分下鹿蹄草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状况,探索其空间变异规律,为野生鹿蹄草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秦岭北坡太白山区4种林分下鹿蹄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鹿蹄草根际和非根际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出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根际平均富集率分别达34.64%,58.29%,126.94%,114.02%,96.38%,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酶也表现出根际活性较强的特性,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分别高出32.04%,22.40%,30.57%,8.17%。在鹿蹄草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与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氮、速效磷含量与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在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与转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含量与 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秦岭北坡太白山区鹿蹄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鹿蹄草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该区域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测定和分析来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结果]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活性较大。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大小总体上是草地>针叶林>灌木林>阔叶林>农田,尤其以蔗糖酶和磷酸酶最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相关;磷酸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脲酶呈显著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和磷酸酶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其他酶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恢复措施,以期达到最大的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对12种不同种植模式的6个土壤酶活性和7个土壤肥力因子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阐明沿江丘陵地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密切相关,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综合土壤酶活性因子”与“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存在极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其中过氧化物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淀粉酶与有机质和全氮关系密切。综合土壤肥力因子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京郊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对京郊8个蔬菜主产区县,25个有代表性的日光温室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测定分析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20 cm表土层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20~40 cm亚表层土;表层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大部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1月份大于5月份;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多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呈增加趋势,但3~4年增势变缓。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碱性、中性、酸性磷酸酶和脲酶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真菌数量和上述酶(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讨论和分析了影响土壤微生物和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盐化潮土不同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近郊盐化潮土不同农田中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田中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不仅具有垂直分布的规律而且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转化酶综合因子和全氮因子。转化酶可作为盐化潮土不同农田中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5.
赵丹  马俊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851-12853,12858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西安泸灞地区不同绿地类型下土壤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沪灞生态区城市绿地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平均为1.54/cm^3,土壤密度偏大,不利于园林植物根系的生长;土壤整体呈碱性,pH在8.5以上的占80%;除雁鸣湖区域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普遍较低,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较高。泸灞生态区绝大部分绿地土壤肥沃程度均处于中等以下水平(P〈1.5),整体肥力偏低。  相似文献   

16.
黔东主要林地土壤三种酶活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黔东地区乔木林、灌木林下的石灰土、黄壤和红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三种酶活性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土壤类型中,3种土壤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石灰土(黄壤(红壤;在乔木林和灌木林2种林地土壤中,3种酶活性都表现为:乔木林土壤(灌木林土壤;在高海拔地区的林地土壤均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3种土壤酶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严舜涛  缪颖  唐沈芸  关禹  高顺康  勾影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445-3447,3450
[目的]对昆承湖周边地区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土壤酶与土壤动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3个样地,随机用土壤环刀按0~5、5~10和10~15 cm 3层采样。每个季度取样1次,共计4次。采用手捡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中、小型土壤动物用Tullgren法分离,同时进行分类鉴定和数量统计,测定土壤酶活性。[结果]获得土壤动物732个,隶属于3门11纲19类。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优势类群,占个体总数的78.28%。常见类群为线虫纲、双尾目、双翅目、膜翅目、蜘蛛目,占个体总数的16.53%。其他为稀有类群,只占个体总数的5.19%。3个样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的排序为样地3>样地1>样地2。脲酶活性与土壤动物密度呈负相关,脱氢酶活性与土壤动物密度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动物密度呈正相关。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性。湿度与土壤动物密度呈正相关。温度与土壤动物密度趋向于负相关。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而种群密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该研究可为本地合理利用土地及生态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非缓冲液法,对渭北旱塬长武试区25个土样中影响碳、氮、磷、硫等循环的7种生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借助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大;脲酶、脱氢酶、呼吸强度变异系数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脱氢酶、呼吸强度和芳基硫酸酯酶与大多数理化性质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此6种生化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对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土壤肥力信息系统也可较好揭示土壤肥力水平差异;土壤总体酶活性TEI与土壤性质也达到了较高相关水平,尽管其相关系数略低于主成分获得的综合得分,但由于其没有单位量纲,计算简便易行,相关性较好,因此可作为土壤肥力水平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池栽条件下,研究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5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双波长法测定了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动态,参照Douglus等的方法测定AGPP、UGPP酶活性,以及SSS、GBSS、SBE酶活性。【结果】不同类型土壤上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合成是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的,而且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的合成要比直链淀粉的合成快。灰潮土上籽粒中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土壤。籽粒中AGPP、UGPP、SSS、GBSS、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AGPP、UGPP、SSS、SBE花后18 d达到峰值,而GBSS则在花后24 d达到峰值。AGPP、SSS、SBE峰值表现为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UGPP峰值表现为灰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GBSS峰值则表现为水稻土>灰潮土>砂姜黑土。【结论】灰潮土和水稻土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中淀粉的积累。灰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上强筋小麦籽粒中AGPP、UGPP、SSS、SBE活性与籽粒支链淀粉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