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川半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川半夏的最佳采收时间。[方法]7月9日~11月6日每15 d采收一次,共设9个不同采收时期,测定各采收期川半夏块茎主要产量性状和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结果]各采收期的川半夏各产量性状及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存在差异,9月22日采收的川半夏单株总块茎数、大中块茎粒数最多,净产量、增殖率和折干率最高,水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亦较高。[结论]川半夏最佳采收期为9月下旬。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对间套作半夏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雁萍  杨志刚  洪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1-5043
[目的]为半夏GAP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8个处理,2次重复,研究玉米间套作半夏时不同密度下半夏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随着密度的升高,半夏的出叶总数升高,密度为20 cm×6 cm的出叶总数最高(156%),株块茎总数、主块茎径、鲜干块茎重下降,阴干率微有下降,产量、中粒数、中粒重先快速升高后缓慢下降,大粒数、大粒重先缓慢升高后快速下降,以20 cm×7 cm的实收鲜重和大粒数最高,分别为735 g/小区和115粒/小区,小粒数有升高的趋势。[结论]玉米间套作半夏时,20 cm×7 cm和20 cm×6 cm(每窝2粒)是较理想的半夏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6.
以21份不同来源地半夏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各种质资源株高、茎粗、分茎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得出影响半夏产量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半夏资源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半夏的株高、茎粗、分茎数、须根数、块茎百粒重、珠芽百粒重、块茎到珠芽距离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块茎百粒重>分茎数>须根数>株高>茎粗>叶片长宽比>块茎到珠芽距离>珠芽百粒重;块茎到珠芽距离对产量产生较弱的负效应,叶片长宽比与块茎百粒重、株高、茎粗、分茎数、须根数具有负效应。综上所述,半夏的块茎百粒重、分茎数、株高、须根数、茎粗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块茎百粒重贡献率最大。因此,在半夏高产品种选育中,不仅要注重半夏块茎大小的选择,还应增强对半夏叶型和块茎到珠芽距离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大豆新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效率提供帮助,为区域性大豆品种更新和筛选及高产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春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豆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1.64%,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33%;产量与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呈正相关,与生育天数、结荚高呈负相关;从主成分分析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4.356 7%。[结论]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大豆产量和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密切相关;产量的构成主要性状有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结荚高、株高、单株粒重、每荚粒数。在选择大豆品种时应注意产量高和生育期、株高适中的品种,要着重对第1、2、3主成分的综合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芸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荚长单株粒重百粒重株高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因此,在引育适宜冀西北种植的芸豆新品种时,应重点考虑长荚大粒、植株茂盛且单株丰产潜力大等特点,其次兼顾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荚粒数、主茎节数等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9.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绿豆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为达到绿豆高产、优质、高效育种目的,[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绿豆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绿豆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荚粒数>生育期>开花期>主茎分枝>荚长。单株荚数对绿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百粒重,荚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在高产绿豆新品种的选育中,应首先注重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然后再考虑其他性状。  相似文献   

10.
相关性分析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夏大豆育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上农艺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区域试验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夏大豆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抗倒性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为旱地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比粉垄栽培与传统整地栽培(CK)两种种植方式对木薯品种新选4088的茎叶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测定株高、茎径、单株叶片数、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重和产量等。【结果】粉垄栽培的木薯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5.35%、28.70%、30.00%、44.92%和46.69%。【结论】粉垄栽培技术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提高木薯产量,是促进木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春马铃薯早收栽培是一种早种早收、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方法。通过13个马铃薯品种(系)春季早收栽培的块茎生育规律分析,以期为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品种选择提供依据,并对优质品系的春马铃薯早收栽培适用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快而后期生长慢,55 d生育期前收获块茎产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中熟品种块茎前后期生长均较快,55 d生育期后逐渐显现块茎产量优势。晚熟品种块茎前期生长慢,后期68 d生育期左右才迎来生长高峰。块茎产量主要与平均单薯质量、茎粗、大中薯质量比率和大中薯个数比率有关。AG187为中熟大薯型品系,块茎产量高,大中薯率高,十分适宜作春马铃薯早收栽培。CG366为早熟小薯型品系,单株块茎数多,小薯率高,块茎产量与费乌瑞它相当,十分适宜作小薯型春马铃薯早收栽培的早中期收获。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水分亏缺胁迫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构成的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强的BFL10、BFL12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水分胁迫状态下马铃薯各生育期的株高、分枝数、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单株结薯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重度水分亏缺胁迫使株高等5个测定指标显著降低,轻度水分亏缺胁迫匍匐茎数量、单株结薯数量、单株大薯数量3个指标相比正常灌水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而单株结薯重量和单株大薯重量在轻度水分亏缺胁迫条件下相比正常灌水条件显著性降低,推测轻度水分亏缺胁迫不影响结薯数量但影响薯块的膨大,重度水分亏缺影响了结薯的数量和薯块的膨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品种特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黑龙江省2010年主栽的32个水稻新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穴穗数(分蘖力)多的品种穗粒数少,产量增加;植株高的品种每穗粒数多;穗粒数多结实率下降,产量增加。应适当减少穴穗数(分蘖数),增加穗粒数,即分蘖力中等,偏大穗的品种有利于产量提高。对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顺序为叶宽、剑叶长、千粒重、穴穗数、株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种薯质量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Ⅰ .种薯大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马铃薯的几个主要因素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一定时,种薯大小无一例外地显著影响产量,即种薯越大产量越高,而其他因素包括品种、来源、季节和海拔不同程度地影响生长和产量。播种时,单位面积的种薯出芽数调整为相同时,种薯大小对单位面积产量不产生影响。证明了种薯单位面积产生的主茎数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单株结薯较少的品种和秋冬作。  相似文献   

16.
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克新2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0~50 g整薯播种马铃薯,其植株的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整薯播种的平均株高、分茎数、结薯数、大薯率分别比对照(切块播种)增加了2.81%2、00%、16.67和7.95%,单株地上干重和块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5%和57.89%,收获时整薯播种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9.82%,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整薯播种的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还原糖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甘薯产量形成动态及蛋白质的分配与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甘薯产量性状形成动态,将全生长过程分为3个时期:前期为植后60d内,中期为60~90d,后期为90~150d。干、鲜蔓重,中期达最大值,以后下降;干、鲜薯重,前期增长慢,中、后期增长快;生物总产量,受薯重影响大,后期增长较快;薯块烘干率、淀粉率,均以中期增长快,并现峰值;薯块可溶性糖的含量和产量,主要在后期递增。 全生长期内,甘薯各器官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顺序:叶片>吸收根>叶柄>地上茎>块根。各器官蛋白质含量,均以植后30d起呈递减。蛋白质分配主流,随生长期进展,从地上部逐渐转向地下部(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前期直线上升,中期相对稳定,后期缓升,块根蛋白质积累产量与块根干物率和干、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木薯块根的生物特性和种植环境,为开发轻简型、实用的木薯收获机提供基础数据,以解决丘陵地区木薯收获的技术难题。[方法]调研丘陵山地的木薯收获问题,测量木薯块根的最大入土深度、块根分布面积最大直径、块根长度、块根最大直径、单块薯质量、单株薯总质量、单株块根数量、丘陵山地道路和小田块的坡度。[结果]块根最大入土深度的平均值为200.0 mm,最大值为273.0 mm,块根分布面积最大直径的平均值为601.2 mm,最大值为812.0 mm,丘陵山地道路的坡度平均值为10.0°,小田块的坡度平均值为3.8°。根据木薯块根的生物特性提出人工动力轻简型拔起式木薯收获机的工作宽度、工作长度可设计为560.0~820.0 mm,拔起行程可设计为300.0~600.0 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山地小田块上使用的人工动力轻简型拔起式木薯收获机,重量小于25 kg的行走性能较好,重量大于25 kg的行走、移动操作比较困难。根据木薯块根的生物特性数据减小木薯收获机的工作宽度、工作长度,就能减小木薯收获机的总体尺寸,从而减轻重量,能够适应丘陵山地的行走和木薯收获。[结论]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把木薯种在垄中间,则大大有利于木薯收获机快速移动到木薯旁边,提高收获生产率。木薯收获机的重量和尺寸是影响丘陵山地木薯收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