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季节杏李品种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为干旱区杏李的丰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5~8月测定不同杏李品种的光合生理参数,分析不同生长季节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品种间的光合作用特性和规律.[结果]杏李不同季节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0:00,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6:00.‘风味皇后’,‘恐龙蛋’,‘味厚’,‘味王’和‘味帝’均Pn日变化表现为7月份最大,分别为达13.75,14.76,12.96,13.3,11.9μmol/(m2·s),8月份Pn日变化最小,分别是9.78,10.71,12.02,10.43 μmol/(m2·s).‘恐龙蛋’的Pn总平均值最高,达12.65 mol/(m2·s),‘味王’的Pn总平均值最低,仅有11.31 μmol/(m2·s),其他品种居中.杏李的Pn值与Gs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杏李不同季节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不对称“双峰”型,有明显地光合“午休”现象.7月份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强,8月份最弱,5、6月份居中.‘恐龙蛋’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味厚’次之,‘味王’的光合能力较弱,其他品种居中.杏李的Pn值与气孔导度(Gs)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膜下滴灌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变化规律,应用气压过程分离(Barometric process separation,BaPS)方法,研究了施氮肥、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和不施肥3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在覆膜与裸地条件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移有明显的变化。相同栽培措施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大小顺序为氮+有机肥配施处理施氮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对照);相同施肥处理不同栽培措施间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大小顺序均为覆膜处理裸地处理。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将山口等提出的反有限差分模型进行了扩展,推广应用于有吸附作用存在时一维饱和土柱中NH4^-N的硝化作用速率的求解,并与有关试验资料和文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只要注意浓度剖面取样点间距的布设和模型时、空离散步长的选取,扩展后的模型可用来估算稳态水流条件下存在吸附作用时的土壤硝化速率。  相似文献   

4.
农村生活垃圾长期堆放对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白洋淀地区"淀中村"垃圾堆周边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对土壤生物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堆周边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改变,TN、TP、氨态氮、TOC含量明显增加,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随之发生变化。试验对距离垃圾堆0-60 m范围内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发现0 m处土壤的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分别是对照的9.42倍和4.33倍。随着与垃圾堆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氨态氮和TOC的含量逐渐降低,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也呈下降趋势。数据分析表明,土壤硝化速率和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并且二者与氨态氮和TOC含量变化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5.
麦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乙炔抑制法,用气相色谱仪测定N2O量,以研究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作物育期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从中看出,向田间供水后2-4d,土壤释放N2O量均达到最大值,N2O约1.12-1.33g.hm^-^2.h^-^1,小麦生育以孕穗到扬花阶段,土壤释放的N2O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对福建沿海沙地2种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及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式变化,且大头典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高于绿竹林;地表温度和5cm土温对绿竹林和大头典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沿海沙地2种竹林土壤呼吸速率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7.
选取湖北省滠水河支流夏家寺河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借助恒温厌氧淹水培养法测定外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氮源(0.0、0.5、1.0、2.0、5.0 mg·L-1)、碳源(0、20、50、100、200 mg·L-1)对不同离岸距离及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夏季还是冬季,近岸区及表层土壤反硝化速率均最高.(2)影响夏季和冬季河岸带土壤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子分别为硝酸盐(NO-3-N)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NO-3-N、SOC质量分数均与反硝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3)在同一培养期内,土壤反硝化速率随氮源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5与5.0 mg·L-1氮源处理组的土壤反硝化速率净增加幅度较小;土壤反硝化速率在培养12 h时达到最大值,随时间的延长呈一阶指数函数递减(R2>0.91).(4)随着碳源质量浓度的增加,同期培养的土壤反硝化速率增大;20与200 ...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乙炔抑制法,用气相色谱仪测定 N_O 量,以研究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作物生育期对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从中看出,向田间供水后2~4 d,土壤释放 N_2O 量均达到最大值,N_2O 约1.12~1.33 g·hm~(-2)·h~(-1),小麦生育期以孕穗期到扬花阶段,土壤释放的 N_O 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周志峰  王明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74-6477
土壤反硝化过程是由微生物主导的地球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土壤中的反硝化微生物是调控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损失的关键因子之一。该文介绍了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研究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基于经验系数或者机理过程的气体扩散系数法逐渐被应用于水体反硝化速率的估算,为了探究该方法的可靠性、适用性和不确定性,本研究在不同硝态氮浓度(0、1、2、4、6 mg·L-1,以N计)静态水体条件下比较了密闭培养法和气体扩散系数法。结果表明: BO04、CL07和Xia21 3种气体扩散系数模型估算的反硝化速率与水体硝态氮浓度的关系均符合米氏方程(R2=0.994 6,P<0.01)。3种扩散系数法与密闭培养法测定的水体反硝化速率之间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R2=0.776 7,P<0.05),但斜率各不相同,其中CL07和Xia21模型的估算结果均与密闭培养法的测定结果较为接近,斜率分别为1.22和0.59。进一步应用蒙特卡洛分析法对CL07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风速、流速和水温是模型最为敏感的3个因子,其无偏百分比差异分别为12.13%、9.49%和9.42%。研究表明,气体扩散系数法可以较准确地估算水体反硝化速率,为大尺度原位开展水体反硝化估算和氮素循环提供方法基础,但是需要根据实地环境条件选择和标定模型。  相似文献   

11.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中氮素转化的两个重要途径,它们的研究为当前农学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样土壤呼吸是当前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呼吸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土壤碳氮转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土壤培养法和硝酸盐消失法对北京低山区森林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森林土壤有较强的硝化活性,且表土层比底层土强,同时根际土利于硝化作用进行,根际效应R/S在45左右;②淹水厌气培养24h,NO-3 N的消失率为52%~58%,占第10天的55%~71%,且表土层NO-3 N的消失率比底层土大;③参与同化反硝化作用的还原酶活性较强,在培养24h后,被还原的基质数量占加入基质数量的70%~90%.  相似文献   

13.
王莹  阮宏华  黄亮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33-4635,4646
[目的]为了研究围湖造田对碳循环以及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地,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分析了该处围湖造田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和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与温度敏感性。[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具有一致的显著季节变化,其季节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384~3.070、0.603~3.960、0.611~5.850和0.333~4.820μmol/(m2·s),年变异幅度分别为7.99、6.57、9.57和14.47。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的Q10值分别为2.54、2.21、2.82、2.17;林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农田。[结论]与相同气候区旱地森林相比,围湖地区土壤呼吸速率较高,Q10值较大,表明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围湖地区可能比旱地土壤向大气释放更多的CO2。在研究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围湖造田对碳循环的影响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土壤中硝化、反硝化作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乙炔抑制法1、5N库稀释法、气体分压方法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farm manure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black soil,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umbers of nitrobacterias and denitrobacterias in farm manure treatment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 The intensity of denitrification in chemical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anure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coefficients were resnectively 0.9981 and 0.8693.  相似文献   

16.
NaCl对粉壤土氨挥发及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室内恒温密闭培养法,以北京地区耕作层典型粉壤土为对象,研究NaCl对土壤氨挥发、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不同盐分(NaCl浓度分别为2%、3%、5%、8%)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不加NaCl),并在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在28℃恒温培养箱中进行为期30d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盐分可促进土壤NH3的挥发,盐分浓度为2%~8%的处理,其土壤NH3挥发量比对照处理高9.96%~21.40%,且随盐分含量增加,土壤NH3挥发损失越大。在硝化作用初期,盐分对土壤硝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硝化时间较长,盐分浓度低于3%时,盐分对土壤硝化无影响;当盐分浓度大于3%时,盐分对土壤硝化具有一定的抑制;当盐分浓度为8%时,累积硝化量比对照低15.17%。盐分浓度为2%~8%的处理,其反硝化量比对照处理低11.55%~27.34%,且盐分浓度在3%以内时,盐分对土壤反硝化的抑制作用随盐分浓度增大而增强;当盐分浓度高于3%时,盐分对土壤反硝化的抑制作用与盐分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硝化抑制剂3, 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双氰胺(DCD)、2-氨基-4-氯-6-甲基吡啶(AM)和硫脲(TU)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抑制效果,明确其对土壤中亚硝态氮累积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比较了硝化抑制剂对石灰性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pH、表观硝化率和硝化抑制率的影响。【结果】施用TU和未施用硝化抑制剂的土壤在培养初期(1—3 d)出现了亚硝态氮的累积。TU的施用导致土壤pH下降至硝化作用适宜的范围,从而促进了硝化作用进程;施用硝化抑制剂DMPP、DCD和AM的土壤几乎未检测到亚硝态氮,且硝化抑制效果明显,硝化过程延滞35—39 d。硝化抑制率强弱顺序10%DCD>1%DMPP>5%AM(这里的数值代表硝化抑制剂的施入量占施入纯N量的百分比)。【结论】DMPP、DCD和AM的施用能显著抑制亚硝态氮的产生,并能显著抑制硝化作用进程(P<0.01);相反,TU的施用却促进了硝化作用的进程。供试的4种硝化抑制剂中,以10%DCD(纯N含量)处理的硝化抑制率最高,其次是1%DMPP。  相似文献   

18.
基于BaPS系统的棉花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气压过程分离法(BaPS法)用于土壤碳氮循环测定的基本原理、优点及测定方法。应用BaPS法测定了棉花田不同水、肥处理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灌溉水平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硝化速率与反硝化速率总体上均呈现加强的趋势;在相同的施肥水平下,随着灌溉水平的增大,土壤总硝化速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反硝化速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几种主要红壤性水稻土的硝化与反硝化活性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4种红壤性水稻土硝化和反硝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肥在4种土壤中的硝化率差异极显著,表现为灰泥土>浅灰黄泥沙土>灰黄泥土>黄泥土,培养642h后硝化率分别为85.6%、24.3%、22.5%和6.7%。不同土壤的硝化率与土壤中硝化细菌数(主要是亚硝酸菌)显著相关(r2=0.95),pH值最高和最低的土壤其硝化率分别表现出最高和最低,但浅灰黄泥沙土在pH5.1条件下,硝化率可达24.3%。在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土壤的反硝化活性差异也极显著,其中黄泥土反硝化活性最高,氮肥反硝化损失量达25.16μgN·g-1土,占施氮量的12.12%,反硝化作用可能是该土壤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3种土壤间反硝化活性差异不显著,氮肥反硝化损失量仅占施氮量的-0.15%~0.27%。反硝化菌数量与氮肥反硝化损失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可以认为反硝化作用在不同类型土壤氮肥损失中的作用和贡献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施用高丰度的~(15)N 标记 KNO_3和(NH_4)_2SO_4的水稻根箱试验中,采用直接测定 N_2+N_2O 释放通量(直接方法)和结合~(15)N 亏缺值(间接法或差值法)的方法,评价了北京和江苏水稻土硝化-反硝化脱氮损失状况。结果表明:施用硝态氮肥时,直接法测得的损失量为施入氮量的10.7%,间接法测得的损失量为87.5%;施用铵态氮肥时,两种方法测得损失量分别为加入量的0.26%~0.32%和38.9%~45.4%。两种方法测得结果表明了江苏和北京水稻土均具有一定的硝化-反硝化活性,差值法测得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远高于直接法的测定结果,硝化-反硝化气体在土壤中滞留未能在本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