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调查深圳鹿咀红树林资源现状。[方法]采用路线法和样方法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深圳鹿咀共有红树植物8科10属11种,其中真红树植物5科6属7种,半红树植物4科4属4种。群落类型有海漆+黄槿群落、海漆+秋茄群落、无瓣海桑群落、黄槿+海漆+秋茄群落、海漆+桐花树群落、海漆+海桑+秋茄群落、黄槿+海杧果群落、无瓣海桑+木榄+秋茄群落、白骨壤+桐花树群落、黄槿+海漆+假茉莉群落、木榄+秋茄群落以及海漆+黄槿+老鼠簕群落共12种主要群落类型。[结论]深圳鹿咀红树林资源丰富,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红树秋茄色素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为红树秋茄药用价值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滤纸片法,以抑菌圈为指标,分别考察了秋茄色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红树秋茄色素对3种供试菌种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对大肠杆菌次之,对绿脓杆菌的抑制效果较弱。[结论]红树秋茄色素具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此次试验只选用了3种菌种供试,尚需进一步做更多菌种的抑制作用效果试验,以期较全面评价该色素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滨海淤泥质盐土区暗管埋设的适宜参数。[方法]试验设计60、80、100 cm 3个暗管埋深,5、10、15 m 3个暗管间距,共9个处理,0~20、20~40、40~60 cm 3个土层定点取样,辅助滴管,分析盐分变化。[结果]A_1B_1、A_1B_2、A_1B_3、A_2B_1处理0~60 cm土体盐分最低,平均含盐量5.4~6.4 g/kg,较原始盐分土壤降低60%以上,降盐效果明显。[结论]淤泥质滨海盐土区辅助滴管措施,暗管埋深60~80 cm为宜;80 cm埋深下,暗管间距不宜高于10 m,在5~7 m具有较好的降盐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翻耕和免耕模式下玉米田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将0~5、5~10、10~15、15~20、20~25、25~30 cm 6个不同土层的土壤样本分别装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60 d后调查杂草种类和数量,计算种子库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结果]翻耕玉米田共有杂草15科24种,免耕玉米田有15科23种,其中19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玉米田均有分布,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藜、铁苋菜、龙葵和马唐,杂草类型上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玉米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为4 292.4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玉米田总密度为3 337.0粒/m2,主要分布在15~20、20~25 cm土层,其中藜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的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较大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25~30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0~5 cm土层;藜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cm土层,而在翻耕田各土层呈较均匀分布。[结论]明确了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和特征,为农田杂草的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宁夏旱砂地枣瓜间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百云  魏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58-6160,6170
[目的]为枣瓜间作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枣树根系、土壤水分、西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西瓜根系的垂直分布研究了压沙地枣瓜间作的栽培行间距。[结果]枣树与西瓜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40mm的土层中。在试验枣园,8月16日之前土壤含水量在8%~10%波动;8月16日之后大幅度上升。在整个调查期,2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为:20cm〉40cm〉60cm。土壤含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行间400cm〉行间150cm〉行间50cm。2009年,在补水180m3/hm2条件下,西瓜平均产量为10792.5kg/hm2。西瓜中瓤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2.05%,边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9.9%,西瓜平均产值为6412.5元/hm2。[结论]建议压砂地枣树定植株行距3.0m×8.0m,套种西瓜的株行距为1.6m×2.0m,枣树定植1~2年后套种3行西瓜;定植3~4年后套种2行西瓜,定植5年后不套种作物。  相似文献   

7.
游立杭  文明章  林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81-9883,9904
[目的]研究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福建省太阳辐射资料、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结合遥感反演的地表反照率,对1988~2007年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进行分布式模拟,并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的模拟结果是可信的。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7月最高(约160 MJ/m2),1月最低(约60 MJ/m2),5~8月的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各季节地形反射辐射量的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复杂的起伏地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太阳高度角较小的秋、冬季节影响尤为明显;福建省地形反射辐射量主要集中在100 MJ/m2以下,地形反射辐射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闽北的宁德、三明、南平,全省最高值位于宁德市霞浦县的东安岛,接近630 MJ/m2,有较好的利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复杂地形下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秋茄和海漆为试材,以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主线,建立了叶片水平上的光合产量模型。就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及CO2浓度等)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使用整个生长季实测的叶片生理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实测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并确定了5种红树植物单叶片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秋茄和海漆为试材,以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主线,建立了叶片水平上的光合产量模型。就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及CO2浓度等)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合理性进行分析,使用整个生长季实测的叶片生理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实测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并确定了5种红树植物单叶片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缓解北方地区粮草争地矛盾。[方法]2014~2015年在冀中南地区进行巨菌草引种试验,探索巨菌草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宜种植管理模式。[结果]当巨菌草株高在1.2 m左右时,巨菌草叶风干样中粗蛋白含量达17.40%,茎风干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6.65%;当巨菌草株高在2.0 m左右时,巨菌草叶粗蛋白含量为16.18%,茎粗蛋白含量为12.17%。巨菌草在冀中南地区的产量为150~255 t/hm2。当巨菌草的留茬高度为5~10 cm时,最有利于巨菌草的再生。[结论]该研究可为巨菌草在北方地区的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浮宫红树林区的硅藻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了福建九龙江浮宫红树林区的硅藻组成。[方法]此次研究分析鉴定了浮宫红树林区6个表层样和1个柱状样的硅藻属种组成。[结果]①浮宫红树林沉积硅藻植物群属种多样性强,共鉴定出硅藻34属103种(含不定种),大部分为中心纲的圆筛属;②红树林区底泥中硅藻数量丰富。[结论]沉积硅藻种群以浮游的海水种和咸水半咸水种为主,说明浮宫红树林处于以海水作用为主的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雁萍  陈宓  陈显国  王浒  黄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3-10045
[目的]探讨贵州省安顺市蓖麻(Ricinus communis L.)基地建设中适宜的蓖麻栽培密度,为驯化抚育中实现蓖麻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2011年引种成都蓖麻,5个种植密度,即5 130(CK)、6 825、8 530、10 254、11 955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距均为150 cm,株距分别为130、98、78、65、56 cm。试验区总面积588.6 m2。[结果]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蓖麻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有提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时蓖麻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并且产量均超过对照10%以上。[结论]贵州安顺市区中下等土壤肥力条件下蓖麻栽培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825和8 530株/hm2,行距为150 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青海胡卢巴植株根瘤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西宁、大通、乐都等农田栽培的豆科植物胡卢巴植株10~15株,进行生态学特征描述;在西宁市连续采集胡卢巴根瘤,对根瘤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从青海省大通、乐都和西宁各城区所采集的豆科植物胡卢巴植株根瘤在表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随着植株的生长,根瘤的数量、大小都有所增长。植株根瘤的显微切片表明,所有根瘤都由4个部分组成,不同时期根瘤的各部分细胞层数不同,中心组织占根瘤总面积的百分比及侵染细胞占中心组织总细胞数的百分比在不同生长时期也有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青海省胡卢巴等栽培作物的根瘤及根瘤菌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诗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46-16448
[目的]探讨我国东南区和西北区丹霞地貌区域特征及其成因。[方法]以福建省和甘肃省作为我国丹霞地貌的代表区域,选取福建省武夷山、永安和甘肃省本康、张掖等典型地点,通过实地考察,对比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的丹霞地貌在形态特征、物质结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上的地域差异,并对造成地域差异的内外营力要素和时间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我国境内发育的丹霞地貌区域差异显著。福建省丹霞地貌"顶平、身陡、麓缓",多发育临溪丹崖赤壁、一线天等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景观,而甘肃省则表现为"顶圆、檐突、身陡、麓缓",发育温带干旱—半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结论]我国丹霞地貌的地域差异性是在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地貌外力的分带性和发育过程的周期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安全。对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得出共有植物种12种,分属10科12属,其中,人工林群落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簕和白骨壤;人工群落外来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拉关木;半人工群落半红树植物有黄槿、海杧果、玉蕊和阔苞菊等也有分布。五源河红树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长发育成单层群落,林下植被主要铺地黍、鱼藤、蕹菜等。以此次对五源河湿地生态与红树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能为五源河湿地公园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樟科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樟科4属5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樟、浙江楠和月桂的花粉均为近球形,直径约20~32μm,表面遍布刺突纹饰,其中月桂花粉表面可观察到成对的小穿孔;山胡椒和香叶树的花粉极面观为三裂椭圆形,具有3个较深的萌发沟,沟长达两极,花粉大小分别为50×40和55×42μm,花粉表面密布明显的小孔穴。[结论]该研究可为樟科植物花粉的研究提供更多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深圳福田红树林海榄雌瘤斑螟的形态特征及为害情况。[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置4个监测样带(沙嘴码头、凤塘河口、观鸟亭、基围鱼塘),调查海榄雌瘤斑螟对白骨壤的为害情况,并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海榄雌瘤斑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海榄雌瘤斑螟为害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白骨壤嫩梢、叶片和果实受害率大小为:嫩梢受害率叶片受害率果实受害率,嫩梢和叶片的受害率均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嫩梢受害率最高达100%,叶片受害率最高达55.2%;7月下旬至9月上旬,海榄雌瘤斑螟幼虫蛀入果实为害。[结论]调查结果为海榄雌瘤斑螟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