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参与2011年成都鼠年展设计竞赛的契机,以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背景,以战市功能格局与大型公园绿地的整体规划为出发点,探索以自然为本的全局景观体系设计,并追根湖源地思考人在“城”与“园”之间的定位.旨在寻求处理城市公共景观与城市建筑融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水城市理念的城市“西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8):105-112
"西湖"已作为一种风景符号在我国发扬壮大,其在城市文脉与山水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对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的理解,对我国目前建设发展较好的西湖进行生态、景观、文化3个层面的分析。提出要从宏观上尊重自然山水,因势利导,对山水格局和城湖关系进行生态调控;中观上借鉴优秀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湖面的景观塑造;微观上尊重历史发展,融合文化精髓,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景观内涵。同时对目前西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他城市"西湖"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王凯  田国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19-14320,14359
以河南省铜山风景区为研究范围,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利用景区Spot5卫星遥感数据,建立景观数据库。对铜山风景区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数量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现状特征,从而确定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优化主导思想:维持景区的现有结构,在有效保护和维持景区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对破碎度较高的人工景观类型适当调整。最后在该基础上提出景区宏观土地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杭州西湖景区是以湖光山色及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景点,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湖以湖为胜,从古至今在文人墨客颂咏的诗词歌赋、经典画作中,与水景景观相关的内容甚多。当代西湖水景的植物配置应当延续历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古典园林意境美。文章在搜集大量关于西湖水景诗词、绘画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景点探讨了西湖水景植物配置的文化特色及意境美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淳安县以打造“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为目标,整合千岛湖滨水景观资源,倾力打造滨水景观飘带,全方位提升绿化质量和水平,推进千岛湖城市绿化进程,提高千岛湖城市品位,提升千岛湖旅游休闲度假品牌及城市旅游休闲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千岛湖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型跨越,为营建生态淳安,构建全县大景区,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市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西湖风景区山地园林为研究对象,展开景观序列的宏观分析.宏观分析部分从空间、游览路线、视觉构成、植物等景观序列对西湖山地园林理景艺术进行探讨,认为西湖风景区核心景区植物景观类型多样,山地园林空间层次丰富,多数景区通过主题形式使林、石、溪等自然景观与建筑等达到密切结合,浑然一体,又在人工景点和自然环境之间建构起视觉关联.游览路线大多随山势高低变化和沟通景点的需要而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地园林的空间层次、节奏及变化.  相似文献   

7.
浏阳市长兴湖滨水景观设计以湖光山色、自然生态美景为基础,结合浏阳当地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特产文化、名俗文化,形成"一环五区八景"的明快结构特征,将打造成集游憩、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园和重要的城市型滨水景区。文章就长兴湖滨水景观设计的目标、构思与原则以及景观与功能分区进行探讨,以期为类似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昌市梅岭风景区道路景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区道路景观既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风景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对景区品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梅岭风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以及利用GIS技术对不同年代卫星图像分析,从道路入口、道路结构、道路绿化、路域环境、路域文化等5个方面探讨了风景区公共交通道路景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梅岭风景区及类似景区的道路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忠 《中国农垦》2023,(4):27-28
<正>武汉市东西湖区于1958年围垦建区。六十多年来,从荒湖到良田、从国营农场群到国家级开发区,一次又一次嬗变,东西湖人始终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实力、创新、宜居、清廉东西湖”目标,坚持“三区(农垦区、行政区、开发区)合一、协同推进、共同发展”机制,发挥农垦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贡献东西湖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以泰山风景区和泰安城区交错带为例,分析了泰山山城交错带的特点,研究了过度城市化发展给其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加剧、山地景观资源损害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交错带内山城协调发展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城市与山岳景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惠州西湖是中国有名的三大西湖之一,通过对其主要景点的景名和景观的营造进行探析,阐述了景名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以西湖十景闻名。西湖山水与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庸"在文化和山水美学上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典型意义;同时,西湖也是人工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其中人们对西湖气象景观审美艺术的升华与利用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该研究重点分析了西湖气象景观的艺术审美与构成,希望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对气象景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滨水区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钰  陈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30-7932
从理论基础入手,引入了滨水区和滨水景区的相关概念,指出滨水景区是构成区域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地区的形象窗口,也是凝聚人气的重要休闲场所,结合研究区具体情况,从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方面分析了滨水区的景观构成,根据湖体形态及水景观现状将研究区分为3个区域,分别分析其景观现状,并针对各段景观现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策略,使相互关联、互为制约的因子共同作用,开发自己的滨水景观,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发展,建立与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环境,以期为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对景观建筑行业高能耗、高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低碳景观设计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案通过对九龙湖地区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点、线、面多层次低碳景观设计策略,降低区域碳排放量,提高景区观感,把九龙湖风景区打造成具有低碳美学风格的世外桃花源。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湖环湖景区滨水景观建筑组群的空间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西湖环湖景区的景观建筑组群为研究对象,从滨水景区景观建筑组群与风景环境之间的形态与空间关系上,分析并探讨了滨水景观建筑的群体布局方式和建筑空间的具体构成方法等问题,通过对西湖环湖景区景观建筑群体空间的解析,得到整个景区整体化建构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65个样地典型样本照片,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BE法)计算景观美景度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景观类型美景度为人工景观>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三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为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地形地貌景观>植物景观,差异极显著;人工景观类为人工建筑小品景观>道路景观>服务设施景观,差异极显著;文化景观类为纪念建筑景观>遗址遗迹景观>摩崖石刻景观,不存在显著差异;各景观构成要素间为水体景观>纪念建筑>遗迹遗址>天象景观>人工建筑小品>地形地貌>道路景观>摩崖石刻>服务设施>植物景观,要素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杭州西湖47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和美景度评价(SBE法) 2个方面对西湖植物群落的美学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人员对于西湖秋季植物景观总体持积极的态度;(2)秋色叶色域面积与植物群落总面积的比值分布范围在0 ~ 0.8之间,较为分散;(3)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大于0.5的群落数量较少,仅占总数量的36%;(4)秋色叶色域面积占比接近0.4或0.7时,群落景观的SBE值最高。通过对西湖秋季植物群落中秋季色彩进行量化研究,为亚热带地区的秋季植物景观的配置方式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完善的森林景观安全格局,根据千岛湖的自然条件、森林景观现状及景观功能,将千岛湖森林景观规划为4个建设区块:即通道森林景观带建设区块;城镇周边生态保健型景观林群建设区块;景区生态休闲型景观林群建设区块;生物防火林网景观建设区块.对森林景观的建设方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颖  王璐艳  刘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64-14365,14480
以西安市华清池风景区为例,分析了华清官地景建筑的特征、古典园林文化遗产与景观文化的审美意识.认为应依据其丰富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要素,运用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与设计手法,使其与设计相融合,在满足人们现代生活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历史文化与审美特色,以为华清池风景区的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谦  牟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6-247,250
分析了川西平原区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平乐古镇的景观格局元素:自然元素、人造元素和文化元素。按照景观元素类型和表现形式、时间序列以及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3种方式分别对景观元素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景观元素和人文思想因素对平乐古镇景观格局的消失与延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