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以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及原生荒漠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造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方设置分别于林区和荒漠灌木林区进行土壤分层取样,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碳汇林下及原生荒漠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原生荒漠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碳密度仅为0.3 ~0.6 kg/m2,而建造碳汇林后,该区域土壤平均碳密度有大幅提高,为0.47 ~1.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体深度的加深而减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在浅层土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对改善当地土壤环境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德祥  廖克波  吴庆标  覃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72-14075
[目的]揭示山白兰人工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行人工林碳汇造林项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南亚热带地区27年生山白兰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样方收获等方法对其生物量、碳含量分配进行研究。[结果]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58.21 t/hm2,其中乔木层占植被层碳储量的87.24%,灌木层占10.77%,草本层占0.18%,凋落物层占1.81%;土壤层中0~80 cm的碳储量为102.01 t/hm2,为植被层的1.82倍。山白兰人工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3.50 t/(hm2.年)。[结论]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比较可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量化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的固碳效益,为西北荒漠地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标准样地内树木的种类、株树、胸径、高度、盖度等,由此估算出该地区的固碳价值量及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效益.[结果]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共有活立木蓄积量1.43×106m3,现存生物量2.21×106t,固定CO2实物量3.60× 106 t,折合纯C量9.81×105 t,固碳价值量2.15×108元,年均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价值为32250元/ha.[结论]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CO2和O2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量化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的固碳效益,为西北荒漠地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标准样地内树木的种类、株树、胸径、高度、盖度等,由此估算出该地区的固碳价值量及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效益.[结果]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共有活立木蓄积量1.43×106m3,现存生物量2.21×106t,固定CO2实物量3.60× 106 t,折合纯C量9.81×105 t,固碳价值量2.15×108元,年均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价值为32250元/ha.[结论]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生物圈CO2和O2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农业温室气体(GHG)减排潜力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农业温室气体(GHG)减排潜能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引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报告相关数据,从减排技术潜能和减排经济潜能2个方面对农业GHG(主要包括CO2、CH4、N2O)的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农业GHG减排技术与前景进行评价与展望。[结果]农业GHG减排大约89%的潜能将来自土壤碳鏊合作用;农业GHG减排成本大约是0~27美元/t CO2-EQ;多数减排方案强调对现有技术的再利用,使其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推广,同时注意加强可行的新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论]即使农业GHG的排放与日俱增,但从长远角度看,农业GHG减排的潜力巨大。当前需要关注是,要确定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三者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杉木人工林碳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人工林碳动态,评估造林对陆地碳源/汇的贡献。【方法】以我国南方4省(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利用碳核算模型CO2FIX模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土壤和木材产品的碳动态。【结果】碳核算模型CO2FIX能够较好地对我国南方4省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进行模拟,模型所选用的其他参数在研究区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经过5个轮伐期(129年),杉木人工林在生物量、土壤和林产品中的储碳量共增加23.56t/hm2,碳储量年均增加0.23t/hm2。【结论】我国南方4省杉木人工林地在未来103年共能吸收大气CO20.23Pg,杉木人工林与其他森林生态系统一样,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桂西南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生态效益。[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对广西宁明县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的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尾巨桉不同器官碳含量范围为454.80~478.50 g/kg,各器官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材、树叶、干皮、树枝、树根。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分别为463.50、442.70和453.40 g/kg。0~80 cm厚土层碳含量为8.89 g/kg,其中表土层(0~20 cm厚)的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层。尾巨桉中龄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56.27 t/hm2,其中乔木层为46.02t/hm2,占29.44%;灌木层为0.86 t/hm2,占0.55%;草本层为0.74 t/hm2,占0.47%;凋落物层为3.30 t/hm2,占2.11%;土壤层为105.35t/hm2,占67.42%。尾巨桉人工乔木层林年净生产力为24.30 t/(hm2·a),年净固碳量为11.50 t/(hm2·a),折合CO2量为42.17t/(hm2·a)。[结论]桂西南尾巨桉人工林具有较强的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量化广西沙塘林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碳储量,为评价其碳汇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在广西沙塘林场选择处于中龄和成熟期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设置样地测算乔木、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生物量,按20 cm分层挖取样地0~60 cm土层土样,最后依据有关方程,计算马尾松和杉木中龄和成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含碳率和碳储量。【结果】 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于40.06%~45.23%, 枯落物含碳率为40.79%~46.06%,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于0.34%~1.26%。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68.36和128.08 t/hm2,其乔木层的平均碳储量分别为106.33和54.8 t/hm2,分别占总碳储量的63.15%和42.79%;土壤平均碳储量分别为54.96和67.33 t/hm2,其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2.64%和52.57%;其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平均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1.28%,1.02%和2.93%,3.63%。【结论】 马尾松人工林总碳储量以成熟林显著高于中龄林,杉木则以中龄林略高于成熟林;土壤和乔木层碳储量是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体部分,而林下植被和枯落物对碳储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
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林分密度对水曲柳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选择不同造林密度(2 200、2 500、4 400、10 000株/hm2)的13年生水曲柳人工林,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在每种密度处理各设置3块样地,进行了林分碳储量与乔木层年净固碳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水曲柳林分密度增加,其乔木层、凋落物层、土壤层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之增大,而林下植被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不同密度林分的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差异均显著(P<0.05),而凋落物层在各密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种密度水曲柳林分碳储量的空间分配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79.6%~82.4%和14.1%~17.0%,是人工林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水曲柳人工林乔木层的年净固碳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造林密度为2 200株/hm2林分的年净固碳量明显低于其他密度林分(P<0.05)。上述结果说明提高造林密度对增加幼龄林分碳储量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超  毕君  支乾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1):122-123,126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47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人工林样地和37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1s)人工林样地的生物量资料建立生物量估测模型,估测了不同林龄期的固碳量.采用重置成本法核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20 a和30a入计期的造林营林成本.在30 a入计期内固定CO2...  相似文献   

11.
苏付保  冯立新  陈荣  戴庆辉  梁立  黄妹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58-10859,10984
[目的]研究坡向对西南桦人工林造林的影响。[方法]在造林试验地内海拔约450、550和600m处的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设置调查样地,重复3次,进行西南桦人工造林试验以评价坡向对西南桦生长的影响。[结果]坡向对西南桦高、径、材积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坡向平均树高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均树高阴坡比阳坡高7.9%;不同坡向平均胸径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与半阳坡、阳坡,平均胸径阴坡比阳坡大11.1%;不同坡向平均单株材积从高到低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平均单株材积阴坡比阳坡多33.0%。[结论]坡向对西南桦的生长影响显著,阴坡西南桦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确定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CO_2通量的变化,旨在探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长季碳循环过程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土壤呼吸的调控机制,为研究区碳循环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描述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LI-8100土壤CO_2排放通量全自动测量系统,测定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7月和9月)的土壤呼吸,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棉田和撂荒地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化动态,棉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撂荒地则均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多出现在13:00左右,夏季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秋季(P<0.05);3 a撂荒地(7.090μmol/m~2·s)>50 a棉田(5.872μmol/m~2·s)>9 a棉田(4.612μmol/m~2·s)>7 a撂荒地(1.338μmol/m~2·s),表明耕作土地撂荒一定时间后土壤会起到固定碳的作用;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多呈负相关;近地面气温和5 cm土壤温度对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的影响最大;气温、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共同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棉田、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0.50%和86.70%,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撂荒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棉田(两者分别为1.971和0.989),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定量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首先参考UNFCCC方法学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基于农作物秸秆自然腐解基准线,构建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计量方法;后以河北省临漳县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为例,采用构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农作物秸秆自然腐解基准线,利用CDM方法学和排放因子法构建了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温室气体的基准线排放量、项目运行排放量、工程泄漏排放量及净减排量计量方法。运用该计量方法计算出2019年河北省临漳县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基准线排放量(以CO2计)1.25×105 t,项目排放量1.21×104 t,泄露排放量为10.24t,净减排量1.13×105 t,相当于约4.19×104 t标准煤的CO2排放量。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以秸秆自然腐解为基准线的秸秆基生物天然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计量体系,对于完善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温室气体减排估算方法学体系,全面评价生物天然气工程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具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和深圳市的森林碳汇需求空间进行分类,就提升各类地区未来的森林碳汇需求空间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科学设计碳汇政策以及差异化开发森林碳汇需求空间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以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和深圳市为样本地区,收集整理2008?2017年《统计年鉴》中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测算各地区工业行业碳边际减排成本,并采用需求空间模型,对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和深圳市10 a的森林碳汇需求空间进行测度,对求得的需求空间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结果   各样本地区的碳边际减排成本和森林碳汇需求空间数据均存在一定的地区性波动。3类地区碳边际减排成本与森林碳汇需求空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99,呈显著正相关。聚类结果发现:1、2、3类地区的碳边际减排成本平均值分别为1.59、1.18、0.51万元·t?1;1、2、3类地区森林碳汇需求空间平均值分别为571.91、374.93、174.15万t·a?1。最终判别方程发现:2011、2014年的需求空间数据对地区分类的影响最为显著。   结论   整体来看,分类结果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吻合。政策情景模拟显示:差异化开发森林碳汇需求空间要将超排处罚率作为第1、2类地区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优化配额发放模式;第3类地区以鼓励引导为主。表6参16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退耕还林各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评价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2002—2014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研究不同样地树高、胸径和郁闭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林,生态林中杉木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结论]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项目中,麻江县应优先发展生态林,在发展生态林中应优先选用杉木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二恶英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的关系。[方法]利用公式“源强=排放因子ב活动率’”估算出二恶英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研究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的关系。[结果]根据二恶英(PCDD/Fs)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做出log(PCDD/Fs)-log(CO2)曲线,log(PCDD/Fs)和log(CO2)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二恶英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二恶英排放量与GDP做出log(PCDD/Fs)-log(GDP)曲线,log(PCDD/Fs)和log(GDP)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二恶英排放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及GDP存在相关性。log(PCDD/Fs)-log(CO2)和log(PCDD/Fs)-log(GDP)曲线都显示出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表明高GDP地区也是二氧化碳和二恶英排放量较高的地区,技术水平的地区差别没有导致二氧化碳和二恶英排放量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择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樟子松种源,提高林地生产力。[方法]从1991年开始选取7个樟子松不同种源进行种源对比试验,造林后分别于1992、2010、2011年对樟子松不同种源子代林生长因子进行调查。[结果]长春净月潭樟子松种源及付家林场母树林种源非常适合付家地区生长,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种源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结论]在今后的造林育种过程中应选择长春净月潭樟子松种源和当地母树林种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的研究,可为了解含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共19种典型乔木树种枝、叶燃烧,分析不同树种、不同树种类型及不同林区的含碳气体(CO2、CO和CxHy)、颗粒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