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应用斜纹夜蛾性引诱技术,准确预测了发蛾高峰,诱杀大量雄蛾,对第三、四代斜纹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2.62%、84.4%,对夏阳白的保护效果达76.25%,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只有防化区的1/3,有利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实践证明,应用性引诱剂技术是控制蔬菜斜纹夜蛾危害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应用斜纹夜蛾性引诱技术,准确预测了发蛾高峰,诱杀大量雄蛾,对第三、四代斜纹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2.62%、84.4%,对夏阳白的保护效果达76.25%,与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只有防化区的1/3,有利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实践证明,应用性引诱剂技术是控制蔬菜斜纹夜蛾危害的一种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6.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控制烟草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方法]按26m×26m(1个/676 m2)的密度在田间设置3层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在该密度下,通过性诱剂对雄蛾的诱杀,田间卵量减少了62.16%,虫量与常规防治的对照区相当,控制作用持续、稳定,效果显著。使用面积越大,效果越好。[结论]利用该技术可有效控制烟草斜纹夜蛾,减少农药使用量80%以上,具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将其纳入烟草斜纹夜蛾的防治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贵阳地区斜纹夜蛾流行发生规律、减少其对薯类等农作物的危害,以斜纹夜蛾昆虫性信息素作诱芯,通过电子测报系统进行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贵阳地区全年斜纹夜蛾共发生7~8代,3月中下旬第1代开始出现,5月中旬左右达到第1个小高峰。根据斜纹夜蛾的生命周期,整个监测期出现了多个小高峰,7—8月达到最高峰,11月以后斜纹夜蛾逐渐消失。不同时间点监测结果表明,每天06:00—17:00没有斜纹夜蛾出现,17:00—20:00其数量逐渐增加并出现小高峰,02:00左右诱蛾量达到顶峰值。 相似文献
8.
为辣椒斜纹夜蛾的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昆虫性信息素电子测报系统监测与性信息素诱芯田间诱捕相结合,研究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辣椒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发生高峰期贵阳市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遵义市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下旬和7月下旬,毕节市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试验区全年斜纹夜蛾诱捕量遵义市最多,为3 276头/台;贵阳市其次,为2 801头/台;毕节市最少,为1 758头/台。在遵义市采用单一性诱剂防控斜纹夜蛾效果较差,但性诱剂+药剂防控斜纹夜蛾效果较好,且能减少施药次数。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目的】比较不同性诱剂诱芯对广州地区斜纹夜蛾的引诱效果。【方法】在广州地区田间进行 4
种不同厂家的斜纹夜蛾诱芯(NB、QZ、BJ、ZZ)诱捕效果的测定,作物、田间管理措施等其他外界因素基本
一致的情况下,每隔 1 周对诱集虫口数进行一次收集,每隔 4 周更换 1 次诱芯。对 4 种不同厂家的斜纹夜蛾诱
芯的诱捕虫口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试验期 NB、QZ、 BJ、ZZ 4 种诱芯每瓶诱蛾总数分别为 2 402、
786、394、123 头,诱芯 NB 是诱芯 QZ 的 3.05 倍、诱芯 BJ 的 6.09 倍、诱芯 ZZ 的 19.53 倍;平均每日每瓶诱蛾
数分别为 26.1、8.5、4.2、1.3 头,诱芯 NB 是诱芯 QZ 的 3.07 倍、诱芯 BJ 的 6.21 倍、诱芯 ZZ 的 20.08 倍。【结论】
诱芯活性:NB > QZ > BJ > ZZ,半衰期时间:NB(32.25d)> QZ(25.1d)> BJ(16.04d)> ZZ(12.1765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性诱剂田间防治斜纹夜蛾,提高防效,减少农药使用,降低防治成本。[方法]在田间栽培的茄子、白菜、甜瓜、豇豆上挂设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统计诱杀量、虫口密度,比较防治效果,计算防治成本。[结果]在4种蔬菜上使用性诱剂平均防效比纯化学药剂防治分别提高22.0%、30.3%、33.2%、28.7%,用药量减少2/3,降低防治成本。[结论]利用性诱剂和化学药剂防治蔬菜斜纹夜蛾比纯化学药剂防效好。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为害规律及影响诱蛾效果的关键气象因子,2015~2017 年在湖南省邵阳县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进行了三年的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邵阳烟区斜纹夜蛾发生高峰为5月上旬至7月下旬,6月中下旬达到最大值。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因子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极显著相关,即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因此,在邵阳烟区斜纹夜蛾的防治最佳时期在5至7月,在此期间如遇干旱高温天气,斜纹夜蛾繁殖生长速度将加快,群体数量将增加,应当加强对斜纹夜蛾的防治力度,一方面增加性诱剂安置密度,另一方面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从而达到防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判断性信息素诱捕雄蛾发育状况对于客观评价群集诱杀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内生殖系统形态与发育日龄的研究,判断田间诱捕雄蛾的发育情况和虫源性质,为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2015年,利用昆虫解剖镜对室内羽化1—10日龄斜纹夜蛾雄蛾进行解剖测量,形成依据精巢长半轴判断雄蛾日龄的发育标准;2015—2017年,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田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到的斜纹夜蛾进行逐日收集并解剖测定,进而依据该标准划分田间逐日性诱的雄蛾日龄结构,分析诱捕雄蛾对自然交配的影响。结果 斜纹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附腺组成,精巢结构稳定,具有一定弹性,易测量。随着日龄增长,精巢长半轴数值呈减小趋势,1日龄精巢长半轴均值为1 103.54 μm,10日龄雄蛾精巢长半轴比1日龄长半轴减少44.71%,精巢长半轴(y)与日龄(x)关系式为:y=-48.52x+1084(R 2=0.9472,RMSE=36.8)。1—5日龄组、6—8日龄组、9—10日龄组之间精巢长半轴长度差异显著。根据实验室饲养羽化斜纹夜蛾1—10日龄的精巢长半轴长度与羽化日龄间的数据关系,制定出精巢长半轴判别雄蛾日龄标准表,用于检测田间信息素诱捕雄蛾日龄组成。2015—2017年金堂县和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的雄蛾日龄结构趋势一致,日龄越大,该日龄雄蛾占总诱捕数的百分数越低。金堂县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1日龄平均百分比为39.89%,2日龄为21.42%,3日龄为15.75%,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数72.22%—79.02%,5—10日龄占比均在10%以下;2017年东坡区田间诱捕斜纹夜蛾雄蛾中1日龄百分比为39.93%,2日龄为20.79%,3日龄为19.54%,1—3日龄雄蛾共计占总诱捕雄蛾数的80.26%,5日龄以后占比较小。各日龄雄蛾平均百分数与日龄数呈指数函数关系下降。根据逐日诱捕雄蛾数量动态,4月末至8月末,金堂县和东坡区斜纹夜蛾均发生3代,第1代、第2代诱捕的雄蛾数以1—3日龄青年蛾为主,金堂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2、1.54,东坡区青年蛾与老年蛾比为3.34、1.58;随着虫量增加,第3代东坡区以老龄蛾数量占优势,两者比为0.76,低于金堂的2.34。 结论 斜纹夜蛾雄蛾精巢大小能够反映雄蛾日龄,通过检测田间性诱雄蛾日龄的结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捕获的雄蛾以1—3日龄青年雄蛾为主,有利于降低田间成虫交配率。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验证性诱剂防治斜纹夜蛾、小地老虎效果及对烟叶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13年楚雄州性诱剂和化学药剂防治后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的诱蛾量、百株虫量、为害株率、防治效果及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结果]烟株大田生育中后期斜纹夜蛾诱蛾量最多,小地老虎诱蛾量在苗期和大田生育前期较多.性诱区提前诱杀成虫,有效减少了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幼虫数量,幼虫危害时间分别减少了70和5d,降低了为害株率,与对照相比防治效果分别为97.27%和61.93%,而化防区斜纹夜蛾防效仅为6.02%,小地老虎则为负防效(-42.58%).性诱区与化防区相比,节约材料成本181.35元/hm2,减少0.5个工作日,减少杀虫剂使用2次,有效保护了天敌种群数量,性诱区百株蚜茧蜂、食蚜蝇、瓢虫数量分别是化防区的2.50、18.86、1.17倍,同时,性诱区降低了害虫为害机率,提高了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效益提高了7 752.75~8 156.25元/hm2.[结论]性诱剂防治烟草夜蛾能有效提高害虫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烟农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降低烟叶农药残留,保护害虫天敌,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