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王东  杨木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92-12294
以广东省高要市石灰岩矿区为例,用指数和法计算土地破坏程度,结合极限条件法对评价单元进行土地复垦目标适宜性评价,并探讨了矿区土地复垦实施及其生态重建等问题,希望为改进矿区土地复垦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山西煤炭开采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但与这些破坏不相符的是全省的土地复垦率只有2%左右。因此,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山西省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通过对山西省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现状的分析,提出山西省土地复垦工作未来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是解决工矿区因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土地资源浪费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旨在结合"3S"技术,通过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使得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实现定量化、系统化、可视化管理,从而提高工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对近20 a来国内外工矿区土地复垦信息化管理的研发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明确了未来矿区土地复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方向,即紧密结合我国土地复垦管理体制机制及技术规范,尽可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便捷化。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矿业开发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改良和利用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概述了微生物复垦技术在矿区土壤结构改善、养分增加和酶活性提高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露天矿挖损压占土地、破坏植被、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是露天矿区常见的生态问题。本文从帐篷沟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入手,结合露天矿采掘、排弃工艺,探讨帐篷沟露天矿区生态重建的内容与特点、生态重建技术及土地复垦措施。  相似文献   

6.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链总体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平朔煤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有2条相互依存的生态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氧化铝、建材并举的黑色产业链;二是围绕复垦土地开展生态重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链。这2条生态产业链构成了平朔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它既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于典型工业园区,是集自然生态系统、受损生态系统与恢复生态系统为一体,涉及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根据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完整性等指标的相似性与变异性,将平朔矿区划分为农业综合利用区、工业生态园区、恢复生态保护区、旅游观光区、生态重建区与待开采区6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及2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对矿区土地、水、生物等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评价,设计了复垦土地生态系统种、养、加为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提出了培训一批服务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产业实施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土地的大面积沉陷,严重破坏了陕北神府矿区生态环境,也造成大量耕地的流失,给矿区及矿业城市的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此,以神府矿区沉陷破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研究对象,以"生态重建""景观再造"为目标,从土地复垦管理技术的角度探讨陕北神府矿区沉陷破坏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配置模式和沉陷地复垦的过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特别是土壤改良已成为生态修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矿区废弃物堆场等复垦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较差,土壤改良成为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问题。本文概述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根据国内外矿区土壤改良现状,结合我国矿区复垦地土壤特征,深入分析矿区土壤改良原理及技术,并根据矿区土壤改良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区生态修复的绿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导向,提出我国矿区土壤改良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矿区复垦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山西采煤引发的大量地表塌陷、废弃岩土压占土地、人为水土流失加剧、区域性水破坏和污染等严峻的现实,提出:借助于现代采矿业的经济实力和运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EcologicalReconstruction),是扭转山西长期以来“输出资源、留下污染”、“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唯一选择。本文围绕矿区生态重建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复垦(LandReclamation),分析了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现状和问题,论述了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进行山西矿区生态重建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东省夏甸金矿主矿区土地复垦方案为例,详细介绍了地下开采矿区土地复垦的具体方案。项目区复垦分为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两个阶段。复垦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宿州采煤塌陷区的基本情况,初步分析了采煤塌陷区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对采煤塌陷区生态系统的重建进行了探讨;通过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治理,可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宿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近年来煤矿资源的高强度开采,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及矿区环境管理亟待加强。作为矿区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衡量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成效的一项基本工作。该文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和构建基本原则,并结合煤炭矿区的具体特点,构建了一套综合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系统稳定与干扰指标两个方面构建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修正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大型矿区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和生态质量评价标准,以淮南煤矿区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淮南矿区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的继续、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力以及复垦地区的二次塌陷、治理标准低等原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韶关大宝山矿区周边兴起的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对山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为应对矿山生态退化、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环境等问题,矿区有效实施了水体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多项工程。本文在全面调研和搜集大宝山矿区污染现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清污分流、尾矿清淤、污水处理、植被恢复、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内容及相关政策为依据,对大宝山矿区部分污染修复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并在全面分析矿山污染来源、横石河及其周边农田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归纳矿区目前所施行的治理工程及其成效,主要包括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铁龙新山片区清污分流工程、李屋拦泥库清淤工程以及尾矿库外排水处理厂工程。大宝山矿区采取的相关治理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其他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概括阐述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和基本模式,针对徐州市土地整理主要是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矿区土地生态环境以及开发整理其他后备土地资源的的特点,从徐州市土地资源的现状条件、用地需求等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市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并给出了一些未来该市开展土地整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淮北采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为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矿区水质中的生长发育状况及矿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淮北采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煤矿区水环境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和成活率降低、体长变短、产卵数减少,同时诱导线虫生殖细胞凋亡,且煤矿开采时间越长,采样点距离矿井愈近,对线虫发育指标的抑制作用越显著。采煤矿区土壤环境使土壤线虫属的数目减少,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增高,同时线虫香农多样性指数、瓦斯乐斯卡指数和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降低,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提高,表明采煤矿区环境降低了土壤质量。煤矿开采时间越长、采样点距离矿井愈近,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越大。【结论】秀丽隐杆线虫生长发育指标对水环境的响应,以及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土壤环境的响应,很好地指示了淮北采煤矿区的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因此,可以利用线虫对采煤矿区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中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并对其进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提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重建并控制水土流失为根本,根据各地区的发展规划,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和恢复生态学原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结合矿区废弃地的具体情况,在生态恢复和尊重现实,尊重当地人民群众和政府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诸如旅游业等产业,以求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煤矿区生态脆弱性相关理论,借助3S技术,以鹤岗市煤矿区为例,从环境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属性出发,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鹤岗市煤矿区生态脆弱性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煤矿区生态脆弱性影响因素中适应性影响力大于环境暴露性和敏感性,说明生态环境受外界干扰影响大;10个影响因子指标中植被覆盖率权重最大即影响力显著,耕地面积比例次之。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植被覆盖率和耕地面积比例是煤矿区生态建设的最佳选择,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