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文以盐池县为研究区域,以1986、1989、1995、1999、2003、2006和2010年7期同一季相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对不同时期TM影像进行解译,获得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荒漠化程度类型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荒漠化程度综合指数(IIDD)模型,对研究区25年来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1986~1995年间,盐池县土地荒漠化呈发展趋势,1995~2010年间,土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  相似文献   

2.
宁夏盐池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盐池县土地利用中耕地、草地多,林地少,农业用地占绝对重要地位.土地资源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不断增长的荒漠化趋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此外,还有耕地、草原土地产出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针对盐池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全面推进生态恢复与重建;强化土地管理,健全管理体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集约化经营,稳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水平和推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市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苏香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35-237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2004年和2009年TM遥感数据,对克拉玛依市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2009年为727472.85hm2,占总面积的94.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431803.62h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56.23%。2004年荒漠化总面积为732893.96hm2。近5a来,克拉玛依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略微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变轻,主要表现为极重度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荒漠化分别减少了21.96%和7.44%。  相似文献   

4.
2000—2015年中国土地荒漠化连续遥感监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荒漠化评价的指标,利用2000—2015年序列影像计算的年均植被覆盖度和气温、降水等数据,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多年间荒漠化动态的变化过程、自然因素对土地荒漠化动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呈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呈扩大的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因子未发生显著变化,西藏东部和云南山区气温上升和降水下降对土地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政策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保护天然林等重大工程对遏制我国土地荒漠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陕西省荒漠化、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荒漠化、沙化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准确掌握陕西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陕西省已开展了4次(即1994、1999、2004、2009年)荒漠化、沙化监测工作。研究采用这4期监测数据,通过对15 a来监测数据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994 -2009年15 a来,陕西省沙化总面积减少了34 974.9 hm2,平均每年减少0.16%;1999-2009年10 a来,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66 337.9 hm2,平均每年减少0.53%。15 a来,陕西省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状况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技术为手段,以NOAA-AVHRR为数据源,提取荒漠化信息植被指数(NDVI),利用植被指数(NDVI)与植被盖度有较高的相关性。以植被指教为土地荒漠化评价的定量依据,对科尔沁地区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划分,探讨了科尔沁地区近十年来的荒漠化状况,得出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严重、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宁夏盐池土地沙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宁夏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选取1989、1999和2003年8月的TM遥感影像3景,通过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阈值划分沙化等级,得到沙化土地等级图.通过对3时段不同类型的土地沙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趋势明显,尤其是流动沙地和非沙化土地,2003年较1989年变化分别为-64.64﹪和303﹪.同时,这种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盐池土地沙化在此时段内出现了逆转;这主要归功于荒漠化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禁牧封育等)以及降水增加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原有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发生退化,因此,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大对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地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增强和自动分类识别,得到1986,1993和2000年3个时期土地荒漠化分布图(数字地图)、空间数据库及其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近15年来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严重荒漠化土地大幅度减少,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多;荒漠化土地的时空转换频繁且复杂,耕地沙化和林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来源,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自然恢复使荒漠化土地发生逆转,区域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土地生态系统还相当脆弱;其中人畜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荒漠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在加剧.2001年比1987年面积减少了3.07万hm2,其中戈壁、盐碱地减少较多为2.10万hm2、0.64万hm2;绿洲防风固沙林向荒漠化土地类型(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转化,转化率分别为4.46﹪、3.82﹪、3.67﹪、6.56﹪.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荒漠化处于逆转趋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思想,进行生态建设并建立完善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宁夏盐池县1989、1995、1999、2003、2006和2009年6期TM影像为基础,运用GIS方法提取各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盐池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89-2009年间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域面积小幅波动变化;研究期内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面积的增加起到主导作用;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草地居于主导地位,贡献率在49.8%-60.4%之间,林地的贡献比例持续增加,致使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格局发生良性转变;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盐池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1.
利用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89—2007年的遥感数据,采用ENVI4.5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研究区3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处理,同时使用ARCGIS统计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数据模型,探讨其荒漠化响应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有意识的干扰下,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有利于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和对土地荒漠化的遏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MODIS NDVI的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程度划分,得出2000年、2004年、2008年荒漠化等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不同等级荒漠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区荒漠化程度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荒漠化转移方向主要为严重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非荒漠化。  相似文献   

13.
以20世纪80年代航片、90年代SPOT和2007年ALOS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小尺度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7年间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总荒漠化面积减少1 246.5hm2,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2 247.1 hm2和1 236.1 hm2,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 729.7 hm2,荒漠化主导类型由严重荒漠化转变为中度荒漠化,荒漠化程度有所减轻;(2)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上升,轻度、中度荒漠化景观的边缘密度越来越高,边缘效应逐渐增大;(3)各荒漠化景观斑块数量呈增加趋势,斑块平均面积指数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高,景观类型呈离散型分布;(4)研究区严重荒漠化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景观形状指数变得越来越低,斑块形状趋于复杂,易受周边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京津风沙源蔬菜业和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家口坝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锡林郭勒盟南部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近年来,大规模发展蔬菜业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更加剧了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趋势,所以蔬菜业发展应该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马军  朱庆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45-10447
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论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作为1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研究区1989年、200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在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荒漠化遥感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人机交互判读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建立土地荒漠化空间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并呈逐渐恶化态势,平均荒漠化率近80%,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面积比大致为65∶10∶5.风蚀荒漠化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水蚀荒漠化以中度和重度为主,盐渍化以极重度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荒漠化程度最轻,2005年最重.监测期内,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35%.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均呈增加趋势,水蚀荒漠化呈减少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36%、0.97%和-0.06%.未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之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之间转化比较普遍,导致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荒漠化程度由1989年的0.308升高为2005年的0.324;以极重度荒漠化面积计,年均荒漠化变化速率为0.103%,年均扩展面积2 088.62hm2.  相似文献   

17.
以达茂旗1990、2000、2008年TM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经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换判读获取土地荒漠化数据,建立数据库。结果显示,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明显,1990、2000、2008年土地荒漠化总面积分别为155.37万、155.50万、155.40万hm2;但荒漠化总的趋势仍为加强。在3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占主导,面积最大,占荒漠化总面积的92.66%,恶化程度最强。气候干旱、风大、沙土广布等自然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潜在条件,人类经济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荒漠化致使土地生产力下降明显,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为了控制土地荒漠化,提出了退化土地生态恢复重建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中游垦区1992和2000年两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了研究区土地覆被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水文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的增长使得农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灌溉需水量、农业废水排出量等也随之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塔里木河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植被面积锐减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塔里木河中游垦区土地的荒漠化现象正在加剧。最后,为遏制塔里木河中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了科学利用水资源、控制流域人口增长、进行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防止荒漠化的工程措施等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蒙古国2003-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荒漠化监测。结果表明,蒙古国是一个受荒漠化危害极为严重的国家,极重度、重度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0.70%;2003-2017年,极重度和重度荒漠化所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从前期的55.99%减少到后期的50.70%,而轻度和非荒漠化土地所占面积比例从前期的26.11%增加到28.1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显示,2003-2017年研究区极重度荒漠化和重度荒漠化转出面积均>转入的面积,呈减少趋势。而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转入面积要>转出面积,呈增加趋势。近15年蒙古国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改善,荒漠化的发展态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2月29日,在国新办召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从2013年开始,历时2年多,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