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随着杉木造林密度的增加,地上生物碳储量、地下生物碳储量、总生物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总碳储量都在增加,但密度超过3333株/hm2后趋于稳定;当密度为16672后趋于稳定;当密度为16672500株/hm2500株/hm2时每个轮伐期内的总生物碳储量都在减少;高密度造林会引起种间对光、水、肥等竞争的加剧,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杉木人工林适宜的造林密度应为25002时每个轮伐期内的总生物碳储量都在减少;高密度造林会引起种间对光、水、肥等竞争的加剧,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杉木人工林适宜的造林密度应为25003333株/hm3333株/hm2。  相似文献   

2.
永安国有林场1994年营造米老排杉木混交林,经过1个轮伐期试验,结果表明:米老排能够适应永安市气候表现早期速生特性;在-5.6℃极端低温和40℃极端高温天气能恢复正常生长;6年生平均树高8.35m、胸径8.46cm; 12年生平均树高10.20m、胸径10.81cm; 28年生6米老排4杉木混交林保存密度1941株/hm2,单位面积蓄积340.23m3/hm2;米老排树干通直圆满,可作为永安市及其周边中亚热带地区松林改造、杉木混交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差异,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清远市11年生3个不同密度(2 100、3 100、4 1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每个密度设置6个固定标准样地(20 m×20 m),选取大小比数、角尺度、直径结构、树高结构以及树冠结构5个参数探究林分结构特征,选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等指标探究林分生长特征,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生长指数受林分密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4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2种密度林分,3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蓄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林分。2)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小径级的林木较多,其分布曲线呈现为截尾正态分布。3)3 100株·hm-2的平均冠幅显著大于其他2种林分,4 100株·hm-2的平均树冠表面积以及树冠体积显著小于其他2种林分,3种...  相似文献   

4.
张世清 《乡村科技》2023,(19):121-124
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之一,其初植密度关系着造林成效。以甘肃省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初植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情况与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植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的树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冠幅增长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树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还是冠幅增长量,均以初植密度为3 400株/hm2时造林效果最优,初植密度为9 600株/hm2时造林效果最差。同时,初植密度为1 700株/hm2时土壤含水量最高。这表明较高的造林密度会影响油松人工林的生长,而适当增加初植密度可提高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氮素水平以及4个种植密度水平,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90 kg/hm2、135 kg/hm2、180 kg/hm2,4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为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分析了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会对油菜的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在氮肥施入量为135 kg/hm2、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油菜长势良好,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是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选择延平区赤门乡一片林地,在不同坡位上进行樟树和杉木混交造林实验,对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等各项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中、下部及山谷地带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都高于上坡;6a生混交林中的樟树,中、下部及山谷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达4.23cm以上,树高3.75m以上,蓄积4.74m3/hm2以上,而上坡地带胸径年平均生长量仅为3.53cm,树高3.12m,蓄积1.31m3/hm2。说明坡位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造林密度对油松枝条生长的影响,于甘肃省正宁县进行了田间试验,比较了5个不同造林密度下油松试验林林分特征、枝条数量及枝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密度会对油松试验林林分特征、枝条数量、枝条生长情况造成显著影响。其中造林密度为630~840株/hm2时,油松试验林长势较好、枝条生长较为理想,是适宜当地的油松试验林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闽甜107”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3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施氮量>播种期>种植密度,并优选出产量高于817.65kg/667m2的栽培措施:播种期4月17日、种植密度37207日、种植密度3720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19.75kg/667m2。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追肥次数对桉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造林密度为1 650株/hm2时,桉树生长显著优于造林密度为2 000株/hm2;2次追肥处理桉树生长优于单次追肥处理。以造林密度为1 650株/hm2与2次追肥处理,桉树生长效果最佳,树高和胸径年增长量分别高达7.30 m和4.65 cm,单株材积年增长量也高达0.035 3 m3。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密度与产量的最佳配置。【方法】选取3种花育系列花生品种(花育25号、花育33号和花育36号),设置4个种植密度水平(1.2×105、1.5×105、1.8×105和2.1×105穴/hm2)处理进行列区设计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主茎高、侧枝长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筛选最佳种植密度。【结果】密度为1.2×105~1.5×105穴/hm2主茎高要显著大于密度为1.8×105~2.1×105穴/hm2;密度处理为1.5×105穴/hm2的侧枝长比其他处理显著高出1~6.8 cm;单株果数和饱果数均在低密度下最大,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种植密度对总分枝和结果枝影响差异不显著;花育33号在种植密度为1.5×105穴/hm2时产量为最大,为4 555.58 kg/hm2,其次是花育36号、密度为1.8×105穴/hm2处理,第三是花育25号、密度为1.5×105穴/hm2处理。【结论】花育系列花生品种种植密度为1.5×105~1.8×105穴/hm2。  相似文献   

11.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种植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用途广,是建设材料中必不可少的建材。由于其优良的材质,在我国建筑中被大量采用,但是种植的面积有限而且杉木生长周期长,造成了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所以,本文将浅析通过造林密度和间伐密度调控杉木人工林密度,以及浅述密度调控对于杉木人工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会对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造成影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较为适宜的马铃薯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栽培密度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分析油松生长状况和根系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间油松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松幼苗树高、地径、冠幅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呈逐渐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30 000株/hm2和25 000株/hm2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30 000株/hm2的栽培密度对油松群体间抑制作用较小,幼苗能够充分利用光温水条件,因此,30 000株/hm2是油松幼苗较为合理的生长密度。  相似文献   

14.
陈家琛    左晓东    陈立    朱琴    孟芳芳    廖文海    范福金  曹光球    曹世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119-125
明确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持续性经营提供科学指导。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板桥管护站13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9年设置未间伐(CK,保留密度2 505株/hm2)、轻度间伐(LIT,保留密度1 500株/hm2)、中度间伐(MIT,保留密度1 200株/hm2)、重度间伐(HIT,保留密度900株/hm2)4个处理。2020年于试验林地内采用原位分解法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历经1年分解时间后,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年分解速率依次为0.27,0.34,0.32,0.30 g·g-1·a-1;相较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处理下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提升25.93%、18.52%、11.11%。不同强度间伐下,杉木林凋落物C含量在180 d前下降显著,之后波动相对平稳,N、P含量呈先释放后固持的模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和分解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玛纳斯县周边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不同采收部位籽粒品种的影响,为红花种质资源选择、良种繁育等育种手段提供一定理论支撑。【方法】 选用新疆红花主栽品种新红花4号作为试验材料,设1.5×104、1.6×104、1.8×104、2.0×104、2.2×104株/667m25个播种密度,3次重复,15个小区处理。在水肥等生长条件均同的情况下,测定不同密度条件下红花籽粒产量与不同部位的分枝数、花球数、籽粒长度、籽粒宽度、籽粒厚度、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性状指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疆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采收部位籽粒性状存在差异,下部采收红花的千粒重、籽粒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等指标均要大于中部和顶端采收的红花籽粒,而顶端采收指标略高于中部采收。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品质与红花不同部位分枝数量,花球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对红花采收部位籽粒品质及产量形成影响,当种植密度达到2.0×104株/667m2时,红花顶部、中部、下部籽粒千粒重与产量最高,整体品质优势显著。【结论】 新红花4号在玛纳斯县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10 4 株/667m2。在红花的良种繁育及生产实践过程中,应选取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下部红花籽粒作为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棉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建立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技术体系。【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灌溉定额为副区,设置种植密度13.5×104株/hm2(M1)、18×104株/hm2(M2)和22.5×104株/hm2(M3,CKd),灌溉定额3 150 m3/hm2(W1)、4 050 m3/hm2(W2,CKi)和4 950 m3/hm2(W3)。研究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株高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升高,单位面积叶片数、果枝数、蕾数、花数以及铃数在不同灌溉定额下均以高密度下数量最大。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对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单位面积结铃数和籽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植株干物质总重随密度和灌溉定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在W1下最大。棉铃生长率(BGR)与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单位面积结铃数(Boll number)和单位重(Boll weight)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铃期棉铃生长率(BGR)和群体生长率(CGR)与Boll weight呈显著负相关。籽棉产量上M3W1、M2W2和M1W3处理最高,三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76 cm等行距与传统(10+66)cm种植模式M3灌溉定额相同时,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模式单铃重较M1、M2密度显著低;降低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单铃重;降低密度和灌溉定额有利于增加生殖器官质量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增加灌溉定额有利于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优化种植密度和灌溉定额能够促进棉株生长,利于产量提高,当种植密度为22.5×104株/hm2,灌溉定额为3 150 m3/hm2时,采用76 cm等行距机采棉种植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福建省将乐县国有林场地区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胸径-树高状况,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的方法获取杉木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的胸径-树高实测数据,利用SPSS 19.0拟合3种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的胸径-树高模型。建立杉木优势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891×D0.376;杉木中庸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669×D0.504;杉木被压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643×D0.542。结果表明,3种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0.910,D1.3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树高。对指导将乐地区杉木营林生产提供了疏伐选木的依据和抚育采伐开始及采伐强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油菜高产有重要影响。为确定油菜直播最优种植密度,提高油菜产量,促进油菜种植节本增效,于2021~2022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以“绵油328”为材料设油菜直播密度试验。共设5个种植密度处理(1.0万株/667m2、1.5万株/667m2、2.0万株/667m2、2.5万株/667m2、3.0万株/667m2),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油菜相关性状均有影响,株高和有效分支高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株高最高和最低相差17.2cm,有效分支数最多为8.6个,最少为5.6个。主花序有效长度、有效分支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角果粒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花序有效长度最长为59cm,最短为48.6cm;有效分支数最多为8.6个,最少为5.6个。油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直播油菜栽培密度为2.5万株/667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177.2kg/667m2,较1.0万株/667m2增产9.32%。试验最合理...  相似文献   

19.
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西瓜佳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佳蜜的叶片日增长量、单瓜重和单株商品果数均呈下降趋势,开花期略有推迟;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密度5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32.555t·hm-2,比对照增加13.9%;中心糖度和边缘糖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略有下降。佳蜜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5250株·hm-2。  相似文献   

20.
三倍体杨树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研究造林密度对三倍体毛白杨杂种无性系径向生长的影响规律,可为三倍体毛白杨工业用材林营建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以定植于河北威县的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和S86)以及二倍体毛白杨对照无性系1316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造林密度(2 490、1 665、1 110、825、615、495株/hm2和405株/hm2)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和无性系以及造林密度与无性系间的交互效应均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以495株/hm2造林密度条件下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的胸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胸径达25.1 cm;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S86的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无性系B331和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无性系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造林密度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S86以及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内部个体间胸径与树皮厚度均呈现正相关,说明树皮厚度随着胸径生长量的增大而增厚。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造林密度对杨树径向生长的影响和指导三倍体白杨良种无性系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