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完善农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院校在实施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应以构建完善的学科课程体系为主,以浓郁的校园农耕文化氛围为辅,突出继承传统为现代服务的教学理念,注重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并突出地域特色,采取线上线下授课、第二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形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育人的实质内容就是文化的价值导引,在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文化育人必不可少。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文化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农业类高职院校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实施农耕文化育人,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传统农耕文化实际紧密相结合,打造特色农耕文化品牌活动和作品,提升尚农乐耕文化品牌社会影响力,成效显著,为培养“三农”人才贡献职教力量。农业类高职院校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人才培养中,如何积极利用农耕文化,创新探索“农耕文化+X”的研究与实践,对于高职院校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徐健 《现代农业》2021,(3):97-99
课程思政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有效途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培养...  相似文献   

5.
胡泽学 《古今农业》2022,(4):7-16+136
中国作为农业古国,农业生产及农耕文化不仅是国家经济和民众生存的基础,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提升和发展,离不开中华农耕文化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贡献。本文从五个典型思想探讨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农耕文化的育农、乐农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6.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培养乡村人才、重塑淳朴民风、建设生态乡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优秀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主体流失、话语体系缺失、价值认同危机的生存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塑造优秀农耕文化场域、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对策来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食粮。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对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培育优秀“三农”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阐述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困难,并结合农林高校的办学特色,从校史文化、教学方法、资源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4个方面提出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农林高校育人的实施路径,以期让优秀农耕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在培养拥有知农爱农深厚情怀和强农兴农理想信念的乡村振兴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育人目标、育人模式和育人格局看,耕读教育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意蕴。耕读教育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而具有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全面把握和精准施策,构建实现耕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内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州的黔南州,其乡村振兴关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力助推黔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以毕节市为例,通过对其多个乡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乡村文化振兴存在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不良乡村社会风气蔓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深入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找到毕节市乡村文化振兴持久向前推进的路径,对其他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农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通过调研和走访,分析农林高校就业育人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向以及就业育人的路径,旨在培育能够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实现精准就业的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林高职院校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助推器,在开发人力资源、释放人口红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林高职院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既是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需求,在明晰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价值、厘清高职教育评价改革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逻辑的基础上,以学生评价改革为切入口,按照“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新体系,改革评价方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化学生“三农”情怀,匹配学生岗位需求,重视学生职业发展,增强乡村振兴服务能力,探索农林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凝聚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远去,传统文化自信的根基受到威胁。如何树立一个鲜明的农耕文化符号,是广大民众特别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破解农村问题的关键举措便是振兴乡村人才。农业高校作为农科专业人才培育的集聚地,不仅具有相关教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也相应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农业人才的责任。但是农业高校在培养农业人才过程中面临着招生数量减少、培养模式固化、通识教育普及率低、院校经费不足等瓶颈,应当厘清农业高校人才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目标逻辑、价值逻辑,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增加院校经费投入等路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新型人才,切实回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给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人才兴旺则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大量掌握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农业产业,勇于创新,敢于善于创业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该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17.
赖慧欢  傅琼 《河南农业》2023,(12):52-54+57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基于乡村振兴的要求,从已有条件出发,建构文化基地,重塑乡村文明风气;挖掘红色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区域优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重视人才培育,做好振兴主体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文化不仅关乎当今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精神保障。新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和涵育的瑰宝,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进行培育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乡村社会出现重要转型,新乡贤文化面临新的挑战,也是其培育的现实逻辑;新乡贤文化发展出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其培育提供了理论逻辑;同时新乡贤文化的培育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实践中不断凝练而来,有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进行培育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关键举措,人才振兴是其中重要一环,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一懂两爱”新农人的生力军。为了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江苏省3所优质的农林类高职院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等问题,建议政府统筹,精准施策,高校多措并举,落实落细,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担当,让农林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