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生物炭和秸秆在石灰性潮土区对麦玉轮作系统的影响,采用冬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夏玉米季小麦秸秆不还田的单季还田模式,按照观测小区内实际平均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进行倍数施用,设置玉米秸秆0.5(S0.5)、1.0(S1.0)、1.5(S1.5)和2.0倍(S2.0)还田,以及将等量玉米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进行施用(B0.5、B1.0、B1.5、B2.0),以无生物炭和秸秆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的土壤全效以及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在冬小麦季对土壤养分的改善及碳氮比的提升效果优于夏玉米季。在冬小麦季,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9.04%~21.76%和15.31%~22.96%;在夏玉米季,B0.5、S1.0、S1.5、S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产10.86%、8.72%、10.89%、12.22%。整体上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高于夏玉米,且以秸秆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在鲁西平原石灰性潮土区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在冬小麦季施加0.5倍玉米秸...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化肥施用量较高、大田作物畜禽粪污有机肥施用率低等问题,以稻麦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在相等的施氮量(稻季300 kg/hm2,麦季225 kg/hm2)条件下,以熟化垫料不同比例替代化肥[不施肥对照(CK)、施化肥(CF)、熟化垫料氮替代1/4氮素化肥氮(1/4DL)、熟化垫料氮替代1/2氮素化肥氮(1/2DL)、熟化垫料氮替代3/4氮素化肥氮(3/4DL)以及熟化垫料氮全量替代氮素化肥氮],研究了在相等施氮量条件下熟化垫料替代化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季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熟化垫料替代处理的产量达到单施化肥处理的产量.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随熟化垫料替代量增加,小麦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2DL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稻麦轮作三季后,熟化垫料替代氮素化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4DL处理最高,而磷含量及电导率则呈线性增加趋势.稻麦轮作三季后,耕层0~20 cm土壤铜、锌总含量均高于试验前土壤铜、锌总含量,各处理铜、锌、镉、砷、铅等指标均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范围内.稻麦轮作三季后,土壤内有效态铜、锌、镉、铅含量均高于试验前土壤,砷则相反.对于施肥处理,土壤内有效态铜、锌含量随熟化垫料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有效态铅含量则随垫料用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处理间有效态镉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奉贤地区粮食作物上进行连续5 a稻麦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全量)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及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5 a后,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水稻有效穗增多,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平均增幅3.6%和5.8%,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秸秆半量还田,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还田量变化呈现相反效果,平均产量降低4.2%和5.1%。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物理质量均有所提高,比还田初期增加10.9%~70.1%,秸秆半量还田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增长率高于秸秆全量还田,而容重降幅低于全量。总体上,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增产有利,对小麦增产不利,而秸秆半量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提升作用较好。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奉贤地区的稻麦两季选择秸秆全量还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早稻秸秆还田方法,稻秆分解腐熟速度慢,影响了晚稻耕作和插秧。为探索秸秆还田方法,特开展了应用秸秆腐熟剂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秸秆还田,早稻秸秆还田加施腐熟剂的产量平均增加13.8%。秸秆还田能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与不还田对照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0.2%~7.0%。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种植中稻,能加快小麦秸秆腐熟速度,与不施秸秆的对照相比,水稻每公顷增产稻谷649kg,增产率7.3%,增产效果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玉米秸秆还田下低温秸秆腐熟土著菌剂(菌剂A)田间秸秆促腐应用效果,采取小区定位试验和网袋翻埋研究方法,于上茬玉米秋季收获后,原田表面喷施清水(CK)、低温秸秆腐熟菌(菌剂A)和对照腐熟菌剂(菌剂B、菌剂C),采用3种秸秆还田深度(10、20、30 cm),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肥力、秸秆腐解率及秸秆残余物组分含量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在秸秆还田10 cm可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菌剂A效果最佳,分别较菌剂B、菌剂C增加2.72%、2.21%,深层还田20、30 cm土壤肥力各项指标增加不显著,菌剂对土壤肥力优化效果呈现菌剂A>菌剂C>菌剂B,菌剂A和菌剂C能够较好地释放秸秆中的养分,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菌剂A秸秆促腐熟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秸秆降解率提高比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以8月份降解率增幅最大;菌处秸秆残余物的粗纤维、半纤维素、全磷和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是6.81%~15.35%、3.53%~23.55%、7.06%~37.04%和21.93%~39.83%.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产量结构、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T20%处理稻、麦产量比RT处理高3.3%和4.3%,但各施肥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各施肥处理间稻季氮素偏生产力无显著差异,全年氮素农学利用率差异显著,依次为OT20%> RT> OT40%> OT60%;OT60%处理速效钾含量在麦季与RT处理无显著差异,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RT处理,OT20%处理稻季脲酶和全年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RT处理。综上,在上海稻麦轮作地区,采用有机肥替代20%化肥,可以在稳产的基础上,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水稻秸秆在秸秆腐熟剂作用下的还田效果,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水稻秸秆还田方法,开展水稻秸秆还田腐熟剂效果试验,评价其应用效果,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秸秆腐熟剂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稻施用泰谷生物腐熟剂,有助于加快水稻秸秆腐解、释放养分,对促进水稻增产、促进土壤肥力增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浙江油-稻轮作土壤基础肥力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为土壤定向培肥提供依据,根据土壤基础肥力的差异(低、中、高3种肥力水平),选取浙江8个县(市、区)24个典型油-稻轮作田块进行取土分析,同时对所在田块的油菜、水稻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田块的土壤pH值均为酸性,但大多数情况下相同样区内高肥力土壤的pH值略高于低肥力区。随土壤基础肥力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显著(P<0.05)增加,全氮、速效钾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仅在低、高肥力水平下有显著(P<0.05)差异。土壤基础肥力水平越高,油菜和水稻的产量越高。高肥力水平田块的油菜、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是低肥力田块的3.1倍和1.9倍。  相似文献   

10.
麦玉轮作体系中秸秆钾对土壤钾库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麦玉轮作体系中连续秸秆与NP化肥配施对土壤钾素肥力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非交换钾的影响最大,对矿物钾和全钾的影响很小。在不施任何化学钾肥14~18 a的连续耗竭状态下,秸秆还田能及时补给有效钾的损耗,但却提高了矿物钾的自然释放速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配合深松对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冬小麦季设置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0%(M0)、10%(M1)、20%(M2)3个主区,夏玉米季设置传统耕作(P)和深松耕作(S)2个副区,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量与作物产量等。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M0P)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深松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03%和6.57%,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高46.12%和28.01%;pH由8.17降到7.94和8.00;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深松耕作对土壤养分提升效果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在小麦季分别增加15.77%和17.28%,夏玉米季分别提高66.49%和55.30%;作物总产量分别达到39 256和36 618 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13.20%和10.46%。综上所述,冬小麦季采用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氮10%~20%配合夏玉米季深松播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微生物量,提高作物产量,可作为改良华北平原农田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麦玉轮作和麦稻轮作是我国一年二熟区重要的种植制度,该种植制度下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它也存在抑制作物生长、传播病虫害等弊端。对麦玉和麦稻一年二熟轮作制度下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经分析比较,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麦玉和麦稻轮作制度下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3.
籽粒苋与粮食作物轮作对土壤肥力及作物栽培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籽粒苋与粮食作物轮作结果表明:籽粒苋对速效养分消耗明显,这虽对后茬轮作作物的生长发育虽然抑制不明显,但对其主要栽培性状及产量影响较大。尽量减少籽粒苋的轮作次数,并适当安排一些豆类作物,可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早稻秸秆还田后应用有机物料腐熟剂腐熟和对后茬晚稻作物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田施用南京富典腐熟剂,培肥了地力,较对照增产幅度可达9.5%,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通过连续3年定位监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究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商品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开始于2011年,于山东禹城设置3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T1);单施化肥(T2);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T3)(氮、磷和钾替代比例分别为11.3%、13.7%和58.8%)。于2011-2014年连续3年进行田间取样,分析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产量构成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1)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后,冬小麦和夏玉米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7 700和9 175 kg·hm-2,与当地栽培条件下高产水平相当,但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2)与单施化肥相比,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未表现出显著影响。(3)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3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9.5%、土壤全氮提高了12.3%,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结论】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保证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作物稳产、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砂姜黑土区周年麦玉轮作下沼液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对作物和土壤的养分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方法】设置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F)、沼液+常规施肥减量40%(BRF)和缓控释肥(较CF减量20%,CRF) 4种施肥处理开展田间试验,在小麦和玉米播种和收获时测定作物和土壤的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结果】周年麦玉轮作,BRF和CRF处理可提高0~60 cm土层中的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但对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小;CRF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BRF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玉米季,CRF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小麦季,BRF处理>20~6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麦玉两季各处理土壤Cu和Z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BRF处理土壤Cu、Zn和As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且麦玉两季作物籽粒中Cu、Zn和As含量未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结论】周年麦玉轮作下,沼液+常规施肥减量40%不会增加作物和土壤重金属含量,沼液+常规施肥减量40%和缓控释肥能提高土壤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稻草还田、施用腐熟剂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秸秆还田且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晚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腐熟剂能明显加快水稻秸秆腐解速度,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施用“肥老伴”和“宁粮”腐熟剂处理的水稻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稻田的多熟制度所具备的生产潜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稻田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稻田的土壤肥沃力,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某稻田实施了三种主要产物的布置,并实现稻田的翻压,最终对稻田的生产产量以及稻田的土壤肥力的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根据这三种植被的不同情况来分析比较绿肥对于稻田的促进作用,得出植被的增产效果分析,却动增产的稳定性情况,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水稻上的使用效果,开展对比试验,设计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不同施肥方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农作物品质、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大米品质提升、颗粒形状均匀且口感更好;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大米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同时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试验结果可以为筛选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田土壤质量,更好地发展有机水稻,在有机水稻生产区实行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有机水稻—小麦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长分别比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万穗/hm2,饱满率提高19.80百分点,千粒质量增加0.32 g,稻谷产量增加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但可能是因为有机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年增幅均低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有机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持续稳定增长,是有机生产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