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黄英慧 《南方农业》2008,2(6):78-79,84
通过对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外出务工、参加生产技能培训情况等因素分析,认为造成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劳动力生产技能欠缺,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务经济收入,推动秀山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平邑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是研究农村居民点自组织演化规律的重要内容。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应用分形几何学方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影响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维的关系,阐明了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周长、人口和分维具有内在联系性;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维值随高程变化和坡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农村居民点分维值明显高于交通维数和水系维数;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呈异速生长关系,农村人口相对变化率低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率,未来该区域农村居民点分维值呈上升趋势;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点分维值呈上  相似文献   

3.
大豆是绥棱县主栽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5.34万hm^2左右。由于种植大豆较其他作物省工省时。销路顺畅,特别是近年来大豆价格一路走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豆面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然而由于连作重茬严重.使大豆达不到理想的产量水平.甚至有些地块呈逐年减产的趋势。从2007年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对大豆低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低产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4.
农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综合素质和农村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国家坚持以减少农村人口压力、提高农民思想素质为准则,加强农业体制改革,完善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增加农业产出,为国家培育素质化农业从业人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改进了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论模型,采用泰尔指数、ESDA,GWR等空间分析方法,在河南省108个县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各子系统及其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县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关联性分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各县市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海拔、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建筑业总产值、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建筑业总产值与地方财政人均农林水利支出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其余指标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祁宦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138-142
选取淮北平原6个典型代表气象站的逐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趋势拟合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增加并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降水平均变异系数0.26,最大极差在1150mm以上;主汛期降水量变异系数0.39,极比达到5.07,导致旱涝频繁发生。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平原多雨年和少雨年都呈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R/S分析得出,未来淮北平原的降水仍呈宽幅震荡的趋势,旱涝灾害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为了改善生活,更多的农民转城市,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实现现代化,奔向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经济建设不仅是农产品种植,还包括农村交通、供水、供暖、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管理建设,由此,将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单产稳步提高,油菜产业成效显著。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基于此,结合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为害情况,提出油菜根肿病的防控对策,降低产量损失,达到控病增产、增加农户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预测未来10 a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以期制定农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基于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地理探测器及GM(1,1)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发展趋势。[结果](1)研究期内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呈逐年减少趋势,且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碳源方面,畜牧业碳排放占据较大比例,且以牛、羊、猪碳排放为主。碳汇方面,小麦、玉米和蔬菜对碳吸收的贡献较大。(2)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北部、南部高,西部低的格局,经济贡献系数呈东南高,西南低的特征。(3)农业从业人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财政教育支出是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且各因子交互作用较强。(4)2021—2030年河南省农业净碳排放量持续下降,预计全省在2029年可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结论]未来应加强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各地应注重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农业碳减排区域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1996-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1996-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7062.1671亿元增加到7168.987亿元,共增加106.8139亿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在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废物处理价值最高,水源涵养价值次之,原材料价值最低,13a间各服务类型的价值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新疆在13a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0.82万元,减幅达19.52%。这表明新疆地区由于人口的增长,环境压力呈持续增大趋势。影响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人文因子可归纳为经济、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而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14 — 2016年《甘肃发展年鉴》的数据,对甘肃2010 —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变化、增长趋势和区域分布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甘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主要是经营性净收入,其次是工资性收入,两者合计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2.8%。在经营性净收入中,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经营的净收入占82.0%。甘肃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经营性净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来源。甘肃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其中河西走廊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农业生态条件的限制,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充沛的土地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先天便利的条件。农村光伏项目为区域内生产生活提供可持续的清洁、低碳电能供应,对光伏电站建设企业、农民、村集体等参与主体产生了正向或负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研究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农村光伏项目对参与主体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给出了电能、建设收益等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以及节能减排、水土流失等环境价值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参与主体之间的收益和支出关系,提出主体利益平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优化方案。选取炎陵县农村光伏项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20—2022年期间,未采取生态补偿优化方案时,农民承担的负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无法得到补偿,随着光伏组件功率衰减,农民群体获得的并网发电收入由66.29万元下降至61.99万元,低收入农民占比率由52.72%上升至76.09%;采用本研究提出的生态补偿优化策略后,农民群体获得的总收入由88.28万元提升至97.36万元,低收入农民占比率保持为0,同时,光伏电站建设企业、村集体的总收益均为正,生态补偿机制并未损害任何参与主体的经济收益。案例研究表明,生态补偿优化策略在保障所有参与主体适当盈利、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低收入农民全部脱低,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贫富差距加大。为了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同时要重视乡村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保障农村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共生发展。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努力规避几种倾向,更好地发挥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克什克腾旗大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调查,选取反映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大东沟小流域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东沟小流域经过9 a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大东沟小流域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逐年提高,土壤侵蚀模数逐年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减少;人均产值、人均纯收入以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小流域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虽然大东沟小流域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协调状态在治理过程中呈波动性递增趋势,但是在治理末期(2020年)仍未完全实现协调发展,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建设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仍需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乡村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流行趋势,在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农民群众收入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生态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注入动力。基于此,对生态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江苏省山联村为例分析当前农家乐销售模式、服务营销模式、品牌宣传模式,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咸阳市1999-2006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原理,对咸阳市1999-2006年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人均生态赤字、生态压力不断增加,表明该市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生态环境具有不安全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万元GDP生态足迹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大于1999年的全国水平,说明咸阳市的资源利用方式仍处于消耗型、粗放型阶段.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咸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注农村生活用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成本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相关数据,建立核算模型估算了不同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下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废料量。结果显示,现状户均消费2 018.16kg标煤,人均731.41kg标煤,总体用能水平较低;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生态成本很少考虑;与现状相比,9种能源结构类型下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以及废料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综合成本较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结构转换的发展方向。其中沼气可以成为替代薪柴的最有效资源,是该区农村实现能源利用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用能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畜禽排泄物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快速增加,并成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5省的养殖户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2005年和2010年畜禽散养户和专业户畜禽粪便的处理方式、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粪便循环利用率在过去5年都呈下降趋势,废弃率明显增加;散养农户和专业养殖户在动物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与散养相比,专业养猪的粪便循环利用率较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畜禽粪便处理方式与当地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家庭非农收入、播种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未来我国畜禽养殖进一步向专业化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畜禽污染可能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东胜区从1999年4月实行"禁牧令"以来,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实施封禁,大力推广牲畜舍饲圈养,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林草面积逐年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初步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禁牧舍饲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水保治理成果,促进了当地生态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事关粮食安全,也关乎到农民增收、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文章基于松嫩平原2005-2019年46个县域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实证测度松嫩平原县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并探讨其与农民收入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判别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外部因素,提出了推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1)松嫩平原农业发展质量水平空间格局出现由“南高北低”向“北高南低”的调整趋势,区域内部发展差距逐步缩小;15年间松嫩平原46个县域农民收入均呈不断增长态势,2005-2012年和2012-2019年8年间增长幅度均在50%~53%,但增长趋势渐缓,后劲不足;县域间收入差距减小,呈均衡发展趋向;(2)农业发展质量水平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较好的县域,农民收入相对也高,大多数县域协调性发展向好,且各县域协调差距也在不断缩小;(3)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二者协调水平多数处于初级与中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提升空间大;影响因素中经济实力与政府支持、人民生活水平、产业发展情况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