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叶部病害,它柄在侵染特点、发病规律及危害特性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薲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
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陇南和阿坝地区小麦条锈菌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康县至略阳的近正西气流轨道和文县至广元的西北气流轨道,主要对汉中地区和绵阳的大多数地区小麦秋苗吹送,并可波及陕西安康地区和商洛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县和万县等地。四川阿坝州越夏区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汶川至灌县的西北偏北气流轨道。其菌源与成都平原麦区的关系密切,对绵阳地区的北川、平武和绵竹等地也很重要,并可波及南充、内江及江汉流域等地区。湖北秋苗的初始菌源多来自西北越夏区。  相似文献   

4.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条锈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衣剂17号内含三唑醇等杀菌剂和其它化学成分,小麦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出苗后一叶期接咱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整叶透明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对对叶表的夏孢子萌发和芽管入侵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菌丝扩展和菌丝分枝严重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数目减少,每一侵染点的吸器一般不超过2个,并且对吸器具有致畸作用。在多数侵染点内可观察到寄主细胞坏  相似文献   

5.
陇东发现一种小麦条锈菌的天敌昆虫高兆国,吴中堡,鱼洁波,张明科(甘肃省泾川县农技推广中心744300)小麦条锈病是陇东地区小麦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几年我们在调查锈病病情时,发现一种取食条锈菌的夏孢子堆,约2mm长的桔红色小虫,经室内饲养并初步鉴定,确认...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条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相似文献   

7.
临夏地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多年对临夏州小麦条锈病的调查,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临夏州的流行规律及越夏条件。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具有流行危害时期长,越夏菌源量大,突发性强,发生范围广及新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高等特点,提出了综合治理临夏州小麦条锈病对保护全国小麦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核相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电镜和荧光染色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细胞核相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观察发现夏孢子通常为双核体,夏孢子萌发的芽管可为双核、三核或四核,但仍以双核芽管为主。尽管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双核细胞,但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经连续切片观察证实,吸器的细胞核可为双核、三核、四核、五核和六核,一般以四核为主。夏孢子堆中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均为双核。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细胞核相状况较为复杂,并且显然不向于其它锈菌。关于小麦条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991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陕西、甘肃、四川、山西、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协作,监测了采自晋、冀鲁、豫、陕、甘、川、青、宁、滇、黔、皖、鄂、浙等14省(区)的共1049个小麦条锈菌标样。  相似文献   

10.
 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自然条件下在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不仅是条锈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也为病害的流行提供了初侵染源。目前条锈菌与小麦互作已经有较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而条锈菌与小檗分子互作的研究未见报道。NPR1是植物调控防卫反应的一个关键基因,本研究克隆得到小檗NPR1基因(BhNPR1),并对BhNPR1及其下游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与小麦NPR1基因受条锈菌夏孢子侵染诱导不同,BhNPR1的表达水平在条锈菌担孢子侵染小檗过程中保持稳定。另外,条锈菌侵染小檗过程中NPR1下游的病程相关基因BhPR5BvPDF1.2a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而BhPR1BhPR2则显著上调表达。这些结果表明BhNPR1及多个病程相关基因不参与对条锈菌的防卫反应,这可能是导致小檗先天免疫缺陷而成为多种锈菌共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11.
 山西晉中一带麦田边生有大量碱草(Elymus chinense),严重感染条锈病。接种試驗証明小麦条銹菌与碱草条銹菌在致病力方面有显著差异。碱草对14个小麦条銹菌种均抵抗,碱草条銹菌虽能侵染小麦,但13个小麦推广品种对所有5个碱草菌种都表現抵抗。田間調查結果亦示明碱草条銹菌虽能侵染小麦,但麦叶仅产生抗性的枯斑及形成极少量的夏孢子堆,并証实其不能在小麦上继續繁殖。不同小麦的种对碱草条锈菌亦均免疫或高度抵抗。小麦条銹菌能侵染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等11种禾草,其中旱雀麦(Bromus tectorum)及西伯利亚碱草,(Elymus sibiricus)高度感染。碱草条銹菌較小麦条銹菌能适应更高的气温,在25℃仍能正常侵染碱草且产生大量孢子堆,其夏孢子(28.94μ×22.41μ)亦显著較小麦条銹菌的夏孢子(26.10 μ×19.48μ)为大,因此是条銹菌(Puccinia glumarum)的一个較为特殊的生理小种(YIE)。西伯利亚碱草(Elymus sibiricus)、山大麦及麦穗草(Agropyron spp.)的条銹菌均能正常侵染小麦,但尚未发現其大量感染条銹病的羣落。  相似文献   

12.
条锈菌侵染早期小麦叶片RNA和rRNA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示踪方法研究了条锈菌侵染早期小麦叶片的RNA和rRNA合成。结果表21h期间,表现不亲和性反应的叶片总RNA合成有所增加,而亲和性反应寄主叶片则低rRNA合成未受侵染影响。在接种后39~45h期间,只有呈亲和性反应的寄主叶片RNA和大幅度增加。对rRNA各组分合成的测定表明条锈菌侵染所影响的只是大分子量rRNA,胞质和叶绿体rRNA的合成也存在差别。文中讨论了上述变化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2年和1963年,分别在信阳和郑州进行三次田间药剂防治小麦条銹病試驗結果表明:在叶面防治效果方面,超过0.5%对氨基苯磺酸10%以上的有0.5%与0.3%“閩农五号”、氟化鈉600倍、1000倍、氟矽酸鈉600倍、1%氨基苯磺酸鈉、1%氨基苯磺酸鋅、1%氨基苯磺酸鎳、0.1%与0.2%氮化鎳、0.2%氟化鎳及0.2%醋酸鎳等12种;超过1—10%或基本上相等的有1%常州氟鋇、1%氨基苯磺酸铁、0.1%与0.2%硫酸鎳四种;其中药效較好而又无药害、比对照增产10—35%的有1%氨基苯磺酸鈉、0.5—1%常州氟鋇、0.3—0.5%“閩农五号”、0.5%氨基苯磺酸铁及0.5%对氨基苯磺酸等;药效尚好而药害輕微、比对照增产10—20%的有1%氨基苯磺酸铁盐、0.5%鋅盐、0.5%鎳盐、0.1%醋酸鎳及氟矽酸鈉600倍等。田間药剂防治的适当时期和次数,根据病情动态和噴药效果分析,在河南省中南部地区建議以小麦的孕穗初、孕穗末或抽穗初、揚花期三次噴药为最好,灌浆以后噴药一般不起作用,如早春气温较高,病情上升迅速,則可在拔节期加噴一次。  相似文献   

14.
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对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规则地加厚,菌丝细胞的隔膜发育受阻而成为畸形;两病菌的吸器外间质变宽,并沉积有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小麦条锈菌的部分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部分吸器不能正常发育,吸器体呈分枝状,不能完全扩张、膨大。此外,被侵小麦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可将条锈菌吸器完全包围起来。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以上的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它们进一步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条锈菌异核新菌系的筛选及核游离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研究小麦条锈菌的异核作用。不同小种的单孢菌系间的混合接种繁殖筛选出三个新菌系。新菌系的毒性明显不同于相应的原始菌系,新菌系夏孢于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表明三个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异核体的多核率随继代接种而降低,但有的菌系的毒性仍保持稳定。在采自陇南自然条件的条锈菌的夏孢子群体中,存在有3核和4核体,感病品种上夏孢子的多核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这一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在感病品种上的发生机率较在抗病品种上的为高。  相似文献   

16.
华北冬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麦条锈病(Puccinia glumarum Erik.et Henn.)是我国冬小麦区小麦最主要的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50的年曾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据估计损失约在一百三十亿斤左右。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及其预测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组建了6年周期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 (1,1):ŷ=496.8e0.4353k-414.4,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的理论值。在以往中短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工作为校正系数,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y=ŷ·x),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各年度的实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大量的鉴定结果,进一步证明德国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除个别品种外,不能反映我国条锈菌交异的实际情况;为此,选出了比较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套鉴别寄主,它们是:Trigo Eureka F.G.S.、Fulhard、Strubes Dickkopf、保加利亚春麦 Lutescens128、碧蚂1号、西北丰收、西北54号、玉皮、甘肃96号。应用所选出的鉴别寄主、四年来共分析了325个标样,它们可划分为10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定名为条中1号到10号。条中1号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它能侵染碧蚂1号、西北54号、西北丰收、农大183、石家407等品种及含有3037血统的许多品系。近年来碧蚂1号抗锈性退化即系由于该小种的猖獗。条中8号出现频率仅次于1号,它的特点是对玉皮、甘肃96号有很强致病力。条中2号出现频率虽很低,但它能侵染重要推广品种西农6028。条中3号对碧蚂1号、石家庄407、玉皮、西农6028都没有致病力,这一小种1957年出现频率很高(37.3%),但以后几年未再鉴定到;作者等推测它可能是条中1号取得优势以前的一个主要小种。已经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工作应以条中1号、2号和8号三个小种作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