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洪建 《农家致富》2011,(10):30-31
一、品种选择根据不同茬口、品种特性及安全齐穗期,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稳产、分蘖性强、抗劣性好的穗粒并重型或大穗型品种。1.沿江及苏南地区以早熟晚粳稻品种为主,迟熟中粳稻品种为搭配。早熟晚粳重点选择南粳44、宁粳3号、扬粳4038、武运粳23、镇稻11号等品种;迟熟中粳重点选择武运粳24  相似文献   

2.
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用适宜品种。宜选用中早熟中粳稻品种,部分空白茬及让茬较早的大麦、油菜茬也可选用中熟中粳稻品种,不宜选用生育期长的迟熟中粳或大穗水稻品种。同时为便于管理措施的统一落实,应选用同一品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为宜。  相似文献   

3.
沿江地区水稻塑盘育秧抛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产量及群体质量指标 选用耐肥抗倒、分蘖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较强、品质优的高产稳产优良品种,如武运粳 7号、武香粳 9号等早、中熟单季晚粳稻.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粳产量要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常规中粳和杂交中粳区域试验产量前三位品种产量要素的比较可知,杂交中粳的大穗大粒优势明显,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穗粒等穗型指标上,而穗数等群体指标和结实率低于常规稻。利用常规粳稻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发挥杂交中粳的杂种优势,是提高江苏省粳稻产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优质超级粳稻品种南粳44在适宜种植地区多年示范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南粳44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提出南粳44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确保颖花数达45 000万朵/hm2以上,同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1、进用适宜品种.宜选用中早熟中粳稻品种,部分空白茬及让茬较早的大麦、油菜茬也可选用中熟中梗稻品种,不宜选用生育期长的迟熟中粳或大穗水稻目种.同时为便于管理措施的统一落实,应选用同一品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为宜.  相似文献   

7.
优质粳稻“南粳5055”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优质粳稻"南粳5055",阐述了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5055"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料运筹、科学灌水、病虫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使用粳稻材料、爪哇稻材料进行三交育种,后代差异大、分离广、稳定慢,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优良的粳旱稻材料,在株型和穗型上取得突破,株型"叶里藏花",冠层高于穗层10~20cm;穗型紧凑,穗大,穗粒数突破400粒,个别达到500粒。  相似文献   

9.
选择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北粳1号和半直立穗型粳稻品种铁粳11作为试材,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7.5 t/hm2和15 t/hm2)对不同穗型粳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北粳1号和铁粳11抽穗期及成熟期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施用7.5 t/hm2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为7.7%和6.6%,但对铁粳1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影响;施用1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分别提高9.8%、4.7%和11.2%,铁粳11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分别增加6.0%、6.1%和7.4%。生物炭能够促进北粳1号和铁粳11干物质积累并提高产量,但存在差异性,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比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对生物炭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动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推广杂交粳稻种植,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BJ-1A与中粳恢复系ZC2035配组育成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型较好,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穗大粒多、生态适应性广等优点,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规程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省江都市、扬中市、金坛市3个示范区试验的结论制定。本规程适合于上述各示范区推广常规稻机插秧使用。其他地区可参照本规程执行。1适用品种选用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优良的高产稳产优良品种,如武粳15、武香粳14、武运粳7号、盐稻9号、、宁粳1号、2105等早、中熟单季晚粳稻。2产量及群体质量指标2.1产量指标产量650 kg/667m2以上。以武粳15为例,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20万/667m2,每穗130粒,结实率95%,千粒重27 g,理论产量可达650 kg/667m2以上。2.2壮秧指标2.2.1秧龄秧…  相似文献   

12.
武运粳31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于2010年育成常规粳稻新品种,2015年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1508),2017年通过安徽省引种(皖引稻2017012)。2015~2019年对比试验表明,武运粳31号在桐城市作单季粳稻种植为中熟品种,产量较高,具有穗型大、综合抗性强、适应性广,熟期转色佳等特点。提出了武运粳31号在桐城市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攻关试验,提出了浙北地区稻、麦两熟高产的配套技术。即以大麦茬接常规早中熟晚粳中迟熟晚粳(杂交粳稻)为主,选用高产品种。单季稻主攻大穗,调整播种期,实行早播早栽;调整播量和栽插密度,实行稀播稀栽;调整肥水运筹,实行浅灌多次搁田、提高后期施肥比重。大麦攻多穗、小麦攻大穗,调整播种期,大麦调迟、小麦调早;调整播种量,大麦调增、小麦调减;调整肥料运筹,大麦重前、小麦重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粳稻各产量性状间的关系,为粳稻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江苏省17个粳稻品种(系)(南粳9108、南粳94140、南粳44、武运粳24号、武运粳23号、武运29154、武运粳21-1、扬粳806、扬粳4227、宁9213、宁9210、宁0212、淮稻5号、淮6188、迟815、盐9029、常粳11-5)为材料,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产量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产量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关系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粒数(d2=0.836)>有效穗数(d1=0.630)>千粒重(d4=0.158)>结实率(d3=0.158);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产量与4个因素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粳稻的高产栽培过程中,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促大穗、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穗粒数和穗数以及千粒重间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毕粳43是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贵州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和生产实际采用优势亲本组配、定向单株选择育成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表现高产稳产,群体整齐,分蘖强,成穗率高,有效穗多,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协调,结实率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2008-2009年参加贵州省粳稻区试平均产量570.2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23.3%;2009年贵州省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85.4 kg/亩,比对照毕粳37号增产6.6%.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二等优质食用粳稻品种标准.2010年7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粳3818是以粳型超级稻南粳44与具有日本优质、抗条纹叶枯病血缘的粳稻中间材料JD6301杂交,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迟熟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95 cm左右,基部节间粗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穗型较大,每穗粒数130粒左右;分蘖力较强,有效穗330万~345万/hm~2;生长势较旺,叶色淡绿,后期熟色好,灌浆速度快;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7~28 g。米质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中抗穗颈瘟和白叶枯病。201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南粳52是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以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粳13为母本进行杂交,经多代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1~158 d。该品种株高95~101 cm,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叶色淡绿,后期转色好,灌浆速度快;产量一般在9 000 kg/hm2以上,有效穗315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 g左右;抗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优,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南粳52于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和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