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0 毫秒
1.
【目的/意义】总结台湾茶产业发展经验并从中获得启示,可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大陆茶业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台湾茶叶种植情况、市场概况、分布区域、种类及销售方式等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茶业发展经验在于通过茶园观光与茶艺文化、茶叶评鉴比赛、茶文化馆和亮点茶庄、开发多元化产品等发展休闲茶业,通过茶叶厂农合作体制及产销班茶园健康管理、卫生安全制茶厂评鉴,以及产销履历标章来提升品质,并建立茶叶品牌。茶产业六级化和提升产品品质是两岸茶业发展的共同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研究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为我国大陆农业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方法/过程】选取台湾休闲农业政策发展的3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即20世纪80年代的拓荒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成型阶段和21世纪初期的完善阶段,总结梳理休闲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成功和不足。【结果/结论】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有:主管机构确立政策、土地供给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经费资助政策、休闲单位评估与认证政策。台湾当局的主导作用、法律法规健全,以及民众的支持使政策得以成功实施,但是由于存在政策漏洞,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执行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分析安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为安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安徽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出口平均价格、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以及徽茶出口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就安徽茶业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所能带来的革新,为促进徽茶出口提供相应对策。【结果/结论】"互联网+"背景有利于实现茶叶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有利于避开贸易壁垒、有利于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等,基于此提出构建茶业互动平台、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茶农茶商互联网意识、多渠道面向客户,以及构建"龙头企业+基地"的模式等对策来促进安徽茶叶的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4.
川渝黔茶产业发展经验及对广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借鉴西南茶叶主产区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成功实践,以谋划广西茶叶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和努力方向。【方法】通过对四川、重庆、贵州主要产茶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借鉴其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理念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茶叶商业品牌拓展、茶业一二三产融合经营实践经验,提出广西茶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结果】川渝黔的茶产业规模和效益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我国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的优势、政府的推动、行业的共识、地方的努力是三地茶叶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思路及主要实践经验。【建议】明晰目标定位,集中发力;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培养与引进人才;走生态茶业之路,建设品牌;加强一二三产互动,茶旅文养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台湾“优良茶比赛”自其举办以来,在提升台湾茶品质与品牌效应、提高茶农收入及制茶技术、推广饮茶理念与文化、带动台湾茶内需消费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探讨台湾地区“优良茶比赛”制度对于当今大陆的茶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相关文献与数据资料的汇整,以及对台湾茶业改良场工作人员的半结构式访问,梳理出台湾“优良茶比赛”的缘起和发展过程,分析其相关策略运用,探讨台湾农政机构如何运用该比赛作为推动台湾茶产业发展的动力。【结果/结论】台湾举办“优良茶比赛”过程中,相关公共部门并非只倡导举办比赛以利营销,而是更加注重对于台湾茶产业整体的辅导规划与发展升级。通过对茶农相关技术辅导与理念疏导、开设感官品评的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比赛评鉴的公信力;推行各区相对统一的分级包装展销以强化品牌概念;注重消费终端体验,完善“台湾茶分类分级系统”等方面措施的实施,与台湾茶比赛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了区域茶产业的良性发展,相关策略可为大陆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演变、政策特征,有助于学习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当前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台湾当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呈现的政策特征及对福建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当局在制定法规、金融支农、组建农会、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健全规划建设的机制化和法制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构筑农业产业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启示。  相似文献   

8.
受鸦片种植扩张、茶叶出口受阻等因素影响,民国初期黔茶产量骤减。国民政府西迁后,极力发展贵州茶业,对贵州茶叶进行改良。其通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进行茶叶改良实验、提升茶农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贵州茶业产量。但国民政府碍于自身的剥削属性,其茶叶改良政策忽视了种植茶叶对于农民的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此政策未能激发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影响茶叶改良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龙胜茶业产业优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03-204
针对广西龙胜县种茶经济效益低、茶叶附加值低和种茶不划算等问题,分析了龙胜茶业产业的优势,提出政府应继续推行奖励政策,劝导农民种茶,对茶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鼓励企业对茶叶进行精加工,争创"龙脊茶"名茶品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总结台湾苗栗茶产业发展经验并获得启示,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情况相似的福建茶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台湾苗栗茶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转型策略和成效等进行总结提炼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苗栗茶产业三产融合转型发展的举措主要在于通过多方参与推进产业发展、社区主导的产业规划先行、夯实茶叶种植生产基础、提升茶产业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升茶叶加工品质、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苗栗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值得借鉴学习,并基于此提出福建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袁凯琳 《农业考古》2020,(1):153-161
本文深入考察中国台湾地区的档案、报刊、数据库资料,对"改进"时期台湾渔会改进与渔业复兴进行探讨。在此次改进过程中,台湾当局、议会及渔会三方分别从行政、提案、实施层面形成促渔发展的政策条件。本文通过社会经济史视角,将台湾农业社会与经济史结合,探讨其20世纪50年代复兴渔业的路径与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福建省作为产茶的大省,茶产业资源相当丰富。目前福建省茶园主要是由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的发展。该文从服务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出发,探讨解决茶农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瓶颈。【方法/过程】以茶叶规模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进行研究,并分析影响茶叶社会化服务的因素。【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是否加入合作社、家庭涉茶人数、家庭涉茶年收入和土地流转价格等因素影响着规模农户对茶叶金融服务的需求;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干部、家庭涉茶年收入、茶园面积、土地流转价格影响着规模农户对茶叶技术服务的需求;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加入合作社、家庭涉茶人数、家庭涉茶年收入、茶园面积影响着规模农户对茶叶加工销售服务的需求。并据此提出了完善茶叶社会化服务、加大服务供给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广东大埔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围绕茶叶"化肥零增长"和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工作主线,集成可推广应用的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方法】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在大埔县代表性茶园建立定位试验点3个和应用监测点14个,根据试验和监测效果集成茶园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并通过培训和示范观摩进行推广。【结果】对3个试验点调查表明土壤质量明显提升,有机质提高0.3~2.0 g/kg;土壤酸化缓解,pH值提高0.02~0.18;茶青产量增加5.2%~17.1%,品质改善明显,种植效益提高3 960~16 110元/hm~2。对监测点调查表明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环境一级标准、茶叶重金属含量100%符合国家安全标准。通过技术示范和观摩培训,改变了农户的施肥观念,提高了施肥技术水平,茶园有机肥用量提高895.5 kg/hm~2,化肥用量减少184.5 kg/hm~2,全县2018年化肥用量较2017年减少1 676 t,减幅8.0%,初步实现了大埔茶园 "化肥零增长"的目标。推动培育茶叶品牌超过20个,新建水肥一体化茶园面积330 hm~2,茶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结论】基于测土配方、有机替代和水肥一体化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化肥用量,实现茶叶增产提质,为推动茶叶绿色高效栽培、茶业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进一步了解台湾花卉产业发展经验并从中获得启示,为大陆花卉产业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台湾花卉产业的生产现状、区域布局、销售市场等进行梳理与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花卉产业发展经验在于政策引导与推动、注重科技研发和异业结盟。  相似文献   

15.
硒对春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硒对春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硒调控茶叶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氨基酸螯合硒作为硒源,对土壤进行淋施,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硒肥对春茶茶叶含硒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茶叶中茶多酚、茶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2~21 L/hm~2的各处理下茶叶硒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9 L/hm~2和对照处理,其中15 L/hm~2浓度处理时茶叶硒含量最高,为0.64 mg/kg;硒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茶叶的GSH-Px活性,硒肥浓度在15 L/hm~2时,酶活性最强。施硒后,可以增加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18 L/hm~2硒处理下春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为各处理最高。【结论】在适量的硒浓度处理下,可以明显提高茶叶的GSH-Px活性,并增加茶的茶多酚、茶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6.
台湾是中国产茶大省,在世界茶叶市场中占据独特地位。从荷占与明郑时期、清朝时期、日据时期、战后时期等4个历史阶段,系统梳理台湾茶业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发展历程,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茶文化随之变迁的总体风貌。认为品质的不断提升是台茶行销世界的重要原因,台湾茶文化发展轨迹同茶叶国际贸易命运息息相关,两者又受台湾历史和政治局势的深刻影响,与大陆茶文化同根相连,又别具地域特色。台湾茶业在外销不振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各界倡导的茶文化自觉,实现了内需市场的发展,这给大陆茶业以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徽州茶业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徽州茶叶栽培、茶叶生产工艺、茶叶销售贸易以及徽州民间茶俗的探讨。实际上,徽州茶业经济一直与当时官府管理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次新发现的宣统初期徽州茶商与征收皖赣铁路茶股的文书,从一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茶叶作为徽州大宗商品,成为当时官方筹集社会资金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农村再生”与“地方创生”是现阶段台湾当局推进台湾农村建设的两把抓手。从多元发展角度对现阶段台湾农村建设主要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结合实践案例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目前台湾农村建设的重点及经验,可为大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农村再生”三个期程的列项比较与“地方创生”策略的阐述与解构,结合台湾农村建设中“农村再生”与“地方创生”的具体实践案例,对大陆乡村振兴发展提出几点思考。【结果/结论】通过对台湾农村建设五个具体案例的剖析,从中得出明确“公”的角色定位,发挥“私”的建设潜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软环境,留住乡贤与后继人才;重视优质农产品牌协同,拓展合作模式与内容;创新农村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近年来,绿色发展新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安溪县作为全国的产茶大县,在茶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探讨其绿色化转型对策,对解决安溪茶产业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PEST分析法对影响安溪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得出结论,安溪县政府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制度保障;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茶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内驱动力;加强主体建设,提升茶产业绿色化转型实施能力;强化市场导向,夯实绿色茶产品消费的群众基础这四个方面进行安溪茶产业改造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线上购买茶叶,了解消费者在线上购买茶叶行为的影响因素,促进更多的人去尝试、习惯网上购茶,对解决我国茶叶的产销失衡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该文对218份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法,从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对购物平台认知因素、环境因素、营销因素4个因素对影响消费者"双十一"购物节茶叶网购的行为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消费者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茶叶购买行为主要受对消费者吸引度、消费者关注度、消费者便捷度这3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协调影响。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多样化促销方式,以及快捷、简便的服务,可以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有助于培养消费者的饮茶习惯,进而解决目前我国茶叶产大于销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