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韭黄是韭菜经软化栽培蔬菜产品。韭黄传统方式是将韭菜覆盖麦草秸秆进行生产,即"埋于地屋沟中,盖上厚干草,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嫩黄,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其次是窖藏生产,将韭菜移植到土窖里,利用土窖无光、温暖条件进行生产。目前,传统方法受制于秸秆大量作为饲草,缺乏来源以及劳动力需要多,劳动强度大,面积和产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韭黄,由于它含纤维素少,口感鲜嫩且脆.糖分较多,经济价值较高。我所从1995年开始,进行韭菜软化栽培生产,至今冬季韭黄软化面积达1亩,年平均亩产700公斤,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韭黄栽培可分为二个主要阶段,即韭菜苗栽培和韭菜软化栽培。现将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兰州韭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韭黄是韭菜冬季覆盖软化栽培的产物,兰州韭黄栽培是使韭菜根株在严密隔绝阳光的条件下,在原韭菜田里加盖保温、保湿、遮光等材料,以创造软化栽培的条件,使韭菜宿根发生新芽,长成韭黄的一种栽培技术,其产品以茎粗叶壮、新鲜细嫩、色黄娇艳、香气浓郁、富有营养的特点而闻名于世,是甘肃省的名特优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2.4韭黄栽培的方式韭黄栽培方法各地不尽相同。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在露地进行,利用各种覆盖物(培土、草棚、盖瓦筒和草筒、秸秆、马粪、落叶等)加以覆盖,使韭菜叶或假茎不见阳光,从而形成韭黄。见于广东、福建的瓦筒覆盖黄化栽培、四川成都的草棚黄化栽培以及甘肃兰州的麦草黄化栽培,北方地区主要是保护地韭菜软化栽培(大拱棚、中拱棚、小拱棚和日光温室),现今普遍采用的是培土黄化栽培、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栽培等。  相似文献   

5.
韭黄栽培是使韭根处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黑暗的条件下,依靠自身贮藏的养分生长,在形不成叶绿素的情况下,生产出肥嫩可口、风味极、颜色淡黄、纤维素极少、质地柔嫩的韭菜植株即韭菜黄。用韭黄专用型新品种墩黄韭,每年阳历3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南方可在晚秋0-10月份播种。每亩用种子量1.50-2千克。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栽培韭菜,可满足无光、保温、保湿的软化栽培条件,使叶片不能形成叶绿素而生产韭菜黄。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韭菜经软化栽培,可培育出柔软鲜嫩的韭黄,既可满足淡季蔬菜市场的需求,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其栽培方式分为就地软化和移植软化.  相似文献   

7.
韭黄栽培是使韭根处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黑暗的条件下,依靠自身贮藏的养分生长,在形不成叶绿素的情况下,生长出肥嫩可口、风味极佳、颜色淡黄、纤维素极少、质地柔嫩的韭菜植株即韭菜黄。用韭黄专用型新品种墩黄韭,每年阳历3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南方可在晚秋9~10月份播种。每亩用种子量1·50~2千克。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栽培韭菜,可满足无光、保温、保温的软化栽培条件,使叶片不能形成叶绿素而生产韭菜黄。其栽培技术:1根株的培养一般选用2年生的健壮根株,露地只收割1~2刀青韭,使根株多积累养分,有利于提高韭黄的产量。在覆盖前要重施腐熟…  相似文献   

8.
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er)是百合科葱属中以嫩叶和柔嫩花茎供食用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我国,自古栽培.韭菜一次播种后可以生长多年,每年又可多次采收.青韭经软化栽培生产韭黄.福州建新镇的韭黄是将圆瓦筒罩在韭菜上,利用瓦筒遮光而培育的.这种软化栽培生产的韭菜黄营养丰富,没有直接与农药接触,是一种无公害绿色蔬菜.几十年来,由于品质好、商品性高,经济效益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200多hm2.现将栽培技术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9.
韭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韭菜是诸城市蔬菜生产的传统蔬菜,近几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市种植面积已超过4万亩。而传统的盖韭种植模式和经营理念导致大面积集中上市,形成短期市场压力,经济效益下滑,为继续提高传统韭菜栽培的经济效益,诸城市龙都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从2009至2011年,分别在本镇的汉车、高相、小英村、大英村等进行韭菜软化栽培(生产韭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中小英村的200亩韭菜软化栽培,在2010至2011年度,年净收入平均每亩8200元。现将主要栽培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恕忱 《新农业》2005,(1):20-21
韭黄是韭菜通过软化栽培生产的高档蔬菜。韭黄色淡黄,质地鲜嫩,风味独特,是高档菜肴配料和馅料。传统的沙培法生产韭黄,因受地域气候限制,而不能在东北寒冷地区应用。因此,历来韭黄价格较高,冬季沈阳市场每公斤售价10~16元。为使李相镇蔬菜保护地生产再上新台阶,在小面积试验用黑膜覆盖生产韭黄基础上,东陵区科技局主项栽培试验,在较大面积上取得了优质、无公害,每亩产量2000公斤的成果。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将韭菜进行软化栽培,培育出柔软而鲜嫩的韭黄,既可供应淡季市场,又能增加经济收入,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特种疏荣.栽培方式可分为就地软化和移植软化.  相似文献   

12.
韭菜是本地区传统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以软化生产韭黄为主,并以培土软化、盖草软化为多,其中夏季以盖草软化法为主。近年来随农业市场进一步发展,蔬菜淡季生产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门路,夏季以盖草软化栽培韭菜在本地具相当规模。实践证明,夏季韭菜软化栽培具有周期短、操作  相似文献   

13.
韭黄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韭菜通过软化栽培即为韭黄,其利用韭菜夏秋季生长中贮藏根部的养分,通过冬季覆盖保温,使茎叶在缺乏光照的黑暗环境下生长,叶组织中不能形成叶绿素,韭叶失绿变黄.韭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人们十分喜爱的高档蔬菜.据测定,每100 g鲜韭黄中含碳水化合物3.2~4.0 g、蛋白质2.1~2.4 g、脂肪0.5 g、维生素C 39 mg,并含有其它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挥发性物质硫化丙烯.韭黄具有辛香味,可增进食欲,同时由于韭黄含有纤维素较多,对老年人便秘也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14.
韭黄是乐都区的南凉商标注册品牌,也是乐都区重要的蔬菜栽培品种之一。为保持品牌效益,探索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积极培育韭黄规模化栽培技术,在乐都区高庙镇长里村进行了韭菜早春温室内麦草覆盖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乐都区温室韭黄栽培的关键技术,为乐都区进一步韭黄品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韭黄是韭菜通过培土、遮光覆盖等措施,在不见光的环境下经软化栽培而生产的黄化韭菜。冬季韭黄栽培是在秋季韭菜回根后,利用韭窑、阳畦等保护设施,在弱光条件下利用贮存的养分进行生产的栽培。1培育壮苗1.1品种选择。一般选择生长快、产量高,抗性好、分蘖能力、强叶片宽厚的青韭,如791雪韭王、独根红、汉中雪韭等。1.2种子处理。把选好的种子放在50℃左右的水里浸种12 h,然后把种子上的黏液洗净,用湿布包好,放在20℃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韭菜作为中国的本土蔬菜,自先秦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民餐桌上最基本的菜品之一,并在相关礼仪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先秦秦汉以来韭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该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框架。韭菜的栽培技术自唐代中晚期以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即唐末《四时纂要》中出现了能够节省土地种子并提高生产效益的移栽技术;元代农书则分别记载了育苗移栽与分根移栽;明清时期,该技术在南北方均获得广泛的应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韭菜的软化栽培技术,通过地窖软化和覆土粪软化培育出味道更为鲜美的韭黄和韭芽。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人的收入。韭菜栽培技术在历史时期既获得稳定的传承,同时也有可喜的发展和创新,这或许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四色韭黄是源于韭菜的软化栽培产出品,产量受培土品种选择影响。因此,通过考察根韭品种农艺性状的优劣以及其抗性、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用优良韭菜培土品种。结果表明,改良苔韭和汉中冬韭适宜桓台四色韭黄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软化栽培对韭菜、蒜苗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和蒜苗的总糖、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的含量高于韭黄和蒜黄,含水量、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韭菜和蒜苗中钙、镁、锌、硒等矿质元素的含量高于韭黄和蒜黄,其他元素的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正>韭黄作为一种高档的保健蔬菜,近年来发展种植速度很快。现将种植经验总结如下。一、选择优良品种用作韭黄栽培的韭菜品种很多,按叶片的大小分有大叶、小叶2种;按熟性的早、晚分有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及晚熟品种。"犀浦韭"比较好,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耐寒、耐肥、抗病等优点,较一般的韭菜分蘖能力强,叶片宽、厚、多,苗高,假茎粗硬不易倒伏,跑马根少,不易浮蔸上长,而且病害较少,产量高,但目前生产上较理想的软化栽培品  相似文献   

20.
正韭黄作为一种高档的保健蔬菜,近年来发展种植速度很快。现将种植经验总结如下。1选择优良品种用作韭黄栽培的韭菜品种很多,按叶片的大小分有大叶、小叶2种;按熟性的早、晚分有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及晚熟品种。"犀浦韭"比较好,该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耐寒、耐肥、抗病等优点,较一般的韭菜分蘖能力强,叶片宽、厚、多,苗高,假茎粗硬不易倒伏,跑马根少,不易浮蔸上长,而且病害较少,产量高,是目前生产上较理想的软化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