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用地呈现双上升态势,土地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该文分析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从经济、社会、自然3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4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宝泉岭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宝泉岭垦区所辖13个农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为:集约利用3个,适度利用6个,低度利用1个,粗放利用3个;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在充分考虑各级分区特征及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垦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相对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协调度测算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结果](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十字形”扩散态势。(2)系统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间存在相对差异。(3)高度集约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健康和低碳环保有关的指标上;中度集约区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土地利用程度和布局相关的指标上,石家庄、邯郸和保定地区则集中在与生态健康相关的指标上;低度集约区的沧州、廊坊和邢台地区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环境和低碳投入相关的指标上,承德和衡水地区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土地投入相关的指标上;粗放利用区的张家口,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关的指标上。[结论]将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可以较为科学全面地刻画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今后城市土地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体系松散,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对存在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调整已显得十分必要。对宝鸡市各区县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比较了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与《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各级的上限值。结果表明,2007年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1999年减少了7.37 m2,较国家设定的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上限超出了39.67 m2,在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得到宝鸡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可达11 168.07 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伊犁河谷绿洲生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合理化建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法]采用PSR—熵权TOPSIS模型对2000-2018年伊犁河谷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建立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进行障碍度诊断分析.[结果]①总体来看...  相似文献   

6.
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为研究区,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县级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06—2011年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县级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2006—2011年耕地利用集约度从0.202 3上升到0.867 0。耕地投入强度障碍度以年均36.23%的速度增加,而利用效益和利用程度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4.63%和23.46%的速度下降,由此得出,耕地利用投入强度是影响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的最大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地混合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少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系统解析。该研究探索性提出基于多样性和兼容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测度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抓取、GIS与遥感技术,以珠三角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谷吓村和福隆村为例,剖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其中,土地利用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住宅用地非居住功能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工业用地商业功能多样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塘尾村、福隆村;2)农村居民点用地兼容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其中,土地利用兼容性从小到大为福隆村、谷吓村、塘尾村,业态兼容性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3)综合多样性和兼容性指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从小到大为谷吓村、福隆村、塘尾村。塘尾村受乡村旅游政策及村域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高;谷吓村交通和区位良好,但仅有沿交通干道两侧的村民发展商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度相对较低;福隆村受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带动并充分利用产城融合更新政策发展工业,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由多样性和兼容性共同决定,研究可为编制村庄规划、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土地生态化利用、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以珠三角9市为例,构建基于低碳生态城市视角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9市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各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广深莞要显著优于其他城市。整体效益水平稳步提升,惠州增幅最大,肇庆增幅最小;(2)各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呈现明显的等级层次性,经济、社会效益增速快且均为正增长,生态环境效益增速小,部分城市出现下降情况;(3)要素层面各市得分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效益差异扩大最明显;(4)经济发达、经济持续与社会和谐障碍度呈下降态势,社会发展、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呈上升趋势。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研究基于ArcGIS10数据处理平台,结合成本加权距离,选取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4个方面的7个因子综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其面积分别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9.52%、50.87%、34.58%和5.03%。研究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根据自然条件本底因素,结合库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进行适宜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不仅有利于库区土地资源实现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遵循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内涵与表征要素归结为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用2个方面,构建以用地规模、布局、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效用为准则层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脱钩原理和指标偏离度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居民点集约度指数与变异系数计量模型以及障碍度诊断模型,以北京市平谷区275个行政村作为案例基础评价单元,评定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划分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模式,解析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子,归纳农村居民点集约化调控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化水平整体上偏低,以中度和低度集约为主;生态型和耗损型农村居民点占主导,集约与粗放之间的过度类型数量相当,乡镇间差异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障碍因子整体显著,用地规模偏大、内部结构不合理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强度偏高的主要障碍,生产效用低、生活条件差是制约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短板。生态型到集约型再到粗放型利用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化障碍因素依次增多,从降低用地强度与提升用地效用的角度,内涵挖潜、集约增长、生态均衡和持续发展是不同模式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形指示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个行政村的集约利用水平普遍不高;(2)集约水平呈现空间分异,主城片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的6个行政村均属于适度利用类型,而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6个行政村均属于低度利用类型;(3)宅基地闲置率、道路网密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土地空闲率、三废用地比率等指标是引起集约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加强土地整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乡村经济、配套卫生公厕及污水处理设施有助于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受农户生计方式多元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工更为明显且呈多功能性,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及农户个体利用的差异性特征,既利于客观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资产价值,又能为合理设计农民新居内部构型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1 923处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基础上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优势功能,进而辨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性。其结果为:按照二级分类体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居住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非农生产用地、附属用地4个1级地类,堂屋用地、圈舍养殖用地、院落用地等11个2级地类;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差异明显,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优势度达1.987 8),而兼业发展型农户优势功能不明显,具均衡性;农业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多样化发展型农户、非农专业化发展型农户分别以服务功能(优势度1.873 0)、居住功能(优势度1.569 2)、非农生产功能(优势度2.387 9)为主导。农户生计方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势功能是相适应的,农民新居建设应根据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生计方式设计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使用同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采用了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北京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图,分析了现行土地分类下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用土地存在及其结构,测算了其所具有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点作为一种混合地类存在,具有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生态服务类型的存在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服务功能组成发生着规律性变化。研究结果对于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增加的挂钩”工作的开展、建立区域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地协调视角下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综合开展农村居民点质量评价、全面改善质量障碍要素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居环境品质相互协调的视角界定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变异系数修正的弹性系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高,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村居民点利用综合质量则中等偏低。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表现为中等质量主导、高质量次之、低质量偏少,对应着从脱钩F弱型、脱钩T弱型、正向挂钩F强型、负向挂钩F弱型、正向挂钩T强型、负向挂钩T弱型、正向挂钩T-F同强型、负向挂钩T-F同弱型的村庄数量依次降低。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的障碍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强度、空间布局、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4个维度,从高质量到低质量利用类型,障碍因素数量增多、作用程度逐渐增大。4)平谷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   总被引:25,自引:16,他引:25  
在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与GIS栅格技术进行评价指标的单因素量化分析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北京市平谷区划分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平谷区现状的275个行政村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限制扩建区和优先整治区,进而分析了各区域用地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用地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现势性,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乡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地测算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是为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汪清县9个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理论潜力,并选取整治意愿、整治能力和景观细碎化因素,构建腾退潜力综合修正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综合修正。然后综合考虑自然、区位和土地利用结构因素,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ArcGIS 10.2软件平台生成Voronoi图,测算汪清县各乡镇新增耕地潜力和新增耕地系数,最后以新增耕地潜力作为潜力分级标准,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整治潜力划分为4个级别。结果表明:(1)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Voronoi图的Cv值为134.82%,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群性;(2)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为265.06 hm2,新增耕地系数为6.33%;(3)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15~0.65之间,东光镇综合修正系数最高,为0.65,天桥岭镇最低,为0.15;(4)建议将Ⅰ级和Ⅱ级潜力区作为整治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挖潜,合理有序地推进汪清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用地区位评价与分区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研究区域,采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将丰都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类分析法将丰都县划分为重点发展区、适度挖潜区、优先整治区和禁止建设区。最后,对研究区居民点的用地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如何衡量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以广州市1990—2007年建设用地数据、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适合广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其集约利用程度,并与前人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90—2007年广州市整体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1990—1994年、1996—1997年处于粗放利用,1995年、1998—2003年处于中度集约,2004—2007年处于高度集约。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平均误差为4.37%。  相似文献   

19.
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受到政府、学者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村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该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以太仓市浏河镇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及综合指数模型法等计算了其集约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浏河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为57.87%,处于基本集约水平,集约利用的结构潜力为3.43 hm2,强度潜力为399.48 hm2,整理潜力较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基于浏河镇的“引导集中式”和“加大规划力度”的挖掘潜力的建议,为浏河镇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根据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的特点,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为该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宜兴市2010年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小累积阻力面,借助ArcGIS 9.3软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自然断点法对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结果]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4种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57.67%,12.82%,22.83%,6.68%。[结论]不同适宜程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应当分别采取重点发展、适度建设、限制扩张以及优先整治的对策,基于生态环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能够满足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