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恒松  李炳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47-3152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凭借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开发原生态旅游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发展入境旅游战略等三个战略,着力建设两个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黔东南旅游形象,让黔东南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
徐燕  石秀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119-123
通过对旅游开发程度不同的肇兴侗寨和三宝侗寨的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分析了两地的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肇兴侗寨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精神文化比三宝侗寨保存的更好;区位条件、旅游开发阶段、政策措施是主要影响因素;旅游开发必然会对民族文化产生影响,不同民族村寨应该选择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贵州占里侗寨旅游发展的资源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旅游基础措施、民族文化宣传力度、民族语言等方面展开介绍。建议结合当地适宜的环境和多彩的侗族文化,通过加大资金及政策投入、提升民族品牌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参与旅游意识等,来发展占里民族村寨旅游,走当地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一些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内涵逐渐丧失,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贵州占里侗寨旅游发展资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旅游基础设施、民族文化宣传力度、民族语言等方面展开介绍。建议结合当地适宜的环境和多彩的侗族文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民族品牌影响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参与意识等途径发展占里民族村寨旅游,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杨正怀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54-5555
为了深度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产品,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把旅游产品与地方苗侗文化有机结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10-111
黔东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民族村寨旅游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上具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日益开发,逐渐出现了"千寨一面"、原生态风景及原真性人文受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合理应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才能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南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独特,气候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是开发康养旅游产业的良好区域。本文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PPP等模式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开发康养旅游产业。乡村康养旅游的发展,不仅保护利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更是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对民族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60-9262
随着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苗族古村落文化已成为当今黔东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由于对黔东南苗族古村落文化的特点认识不足,旅游开发对古村落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冲击,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古村落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田野调查,从开发条件和管理模式两个方面对贵州民族旅游进行了探讨性的思考。分析了黔东南几个村的旅游开发潜力和民族文化旅游网络的构建问题,认为在管理模式的探究中,应该明白利益是驱动器,利益分配方式是杠杆的原理,建议采取股份制。  相似文献   

11.
李会娥  徐圻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58-159,161
基于田野调查,从开发条件和管理模式两个方面对贵州民族旅游进行了探讨性的思考。分析了黔东南几个村的旅游开发潜力和民族文化旅游网络的构建问题,认为在管理模式的探究中,应该明白利益是驱动器,利益分配方式是杠杆的原理,建议采取股份制。  相似文献   

12.
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侗寨进行实地调查,从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民居接待与餐饮服务、集体接待表演、民族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村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即旅游发展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较少、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益无法挂钩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强调应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增加群众受益;把握"不参与就是最大参与"的原则,对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俗实物博物馆;营造浓重的民族文化氛围;加强与周边村寨的旅游合作,尽量做到"产业链本地化";创建肇兴侗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旅游业的青睐。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在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地区具有悠久的民族发展历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作为位于该地区门户的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事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在简述建立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馆藏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馆藏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必须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海南中部地区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一种有效途径。海南中部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而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却丰富且独具特色,因此,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必要而可行。本文首先描述了海南黎苗聚居地区的基本情况,然后对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基本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6.
湘桂黔交界区苗乡侗寨都在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实际效果目前不容乐观,依靠举办民俗活动吸引游客,投入多收益却不明显,客流起伏大无法支撑完整的旅游服务链。苗侗村寨有传统建筑、雕塑、服饰、手工艺等民间美术构成的独特人文景象、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写生与创作的优良资源,置办写生基地投入低,收效快,是无损开发,可促进村寨旅游发展,可能成为发展苗侗村寨经济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镇山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红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35-9737
在分析镇山生态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尝试对镇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结构与文化生态旅游项目进行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问卷等方法,对肇兴侗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黎平肇兴侗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等级高、原生性强等特征;游客对肇兴侗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满意度一般;体验产品种类单一且缺乏创新、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完善、传统民俗文化原本性损毁较严重等是其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游客体验视角,提出了肇兴侗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模式和对策,旨在为肇兴侗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黔南"绕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比较强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发展建设,它的涉及范围较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高的社会性意义。通过文化旅游业对民族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当地村民更加注重保护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强了黔南"绕家"内的生态环保建设,将黔南"绕家"自然的生态文化资源同黔南"绕家"人民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具有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