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区发展草牧业,在山西省孝义市煤矿沉陷区测定老芒麦、狼尾草、披碱草和无芒雀麦四种禾本科牧草的产量、鲜干比及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计算四种牧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牧草的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采煤塌陷区种植的禾本科牧草.结果 表明:无芒雀麦鲜草产量...  相似文献   

2.
段倩雯  成慧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6,33(10):2041-2053
为了预测景泰绿洲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vena sativa)、黑麦(Secale cereale)的产草量和营养品质,通过田间试验,测得牧产草量、株高和分蘖,室内测定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收获干草的3种小谷物分蘖和株高均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之外其它5个营养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模拟轮牧的春小麦和黑麦株高与营养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燕麦和黑麦的分蘖与6个营养指标均呈显著相关(P0.05)。建立了根据株高预测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模型、用分蘖预测牧草营养品质的模型、用产草量预测牧草营养品质的模型、用分蘖和产草量两个因子综合预测营养品质的模型。经过与实测值对比,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黄土高原高糖黑麦草(Lolium perenne)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等指标及产草量与其生长时间、株高、分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结合预测模型的方法,利用生长时间、株高、分蘖对高糖黑麦草在模拟轮牧和收获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的牧草产量及品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收获干草的Aberavon、Aberstar、Premium和Abermagic黑麦草生长时间、株高和分蘖均与各营养指标显著相关(P0.05);模拟轮牧的Aberavon、Aberstar、Premium和Abermagic黑麦草株高与各营养指标均不相关(P0.05),生长时间、分蘖与粗蛋白、粗灰分之外的其它品质指标均显著相关(P0.05)。利用生长时间、株高、分蘖对4个黑麦草品种的产草量和饲用成分建立一元回归预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经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预测结果准确度均较高,可为高糖黑麦草在黄土高原栽培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施肥和刈割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于201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刈割实验平台(建立于2016年)进行取样,对2个施肥梯度和6个刈割留茬高度处理下的植物样品进行品质测定,并分析牧草品质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下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而不施肥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施肥处理.刈割留茬高度3 cm时牧草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相对牧草品质和产奶量最高,而不刈割处理的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施肥和刈割无显著交互作用.牧草中的相对牧草质量、相对饲用价值、产奶量、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钙含量与牧草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牧草中性洗涤纤维与牧草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提高牧草的营养品质.因此,维持草地植物群落中植物物种丰富度可能是对呼伦贝尔草原家畜生产的有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车前(Plantago asiatica)饲用品质高,能提高反刍动物的蛋白利用率。为此在黄土高原开展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长叶车前(P.lanceolata)在多次刈割(模拟轮牧)和一次刈割(收获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多次刈割下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均高于一次刈割,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和产量均低于一次刈割(P<0.05)。多次刈割的车前产草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和≥0℃积温增加呈上升趋势,而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利用生长时间和≥0℃积温,建立了预测长叶车前品质和产量的线性和Logistic模型,≥0℃积温2069~2984℃是长叶车前产量和品质形成较为关键的时期,研究区对应的生长时间为102~161 d。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栽培草地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车前(Plantago asiatica)饲用品质高,能提高反刍动物的蛋白利用率.为此在黄土高原开展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长叶车前(P.lanceolata)在多次刈割(模拟轮牧)和一次刈割(收获干草)两种利用方式下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多次刈割下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均高于一次刈割,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和产量均低于一次刈割(P<0.05).多次刈割的车前产草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和≥0℃积温增加呈上升趋势,而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呈下降趋势(P <0.05).利用生长时间和≥0℃积温,建立了预测长叶车前品质和产量的线性和Logistic模型,≥0 ℃积温2 069?2 984 ℃是长叶车前产量和品质形成较为关键的时期,研究区对应的生长时间为102?161 d.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栽培草地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不仅具有明显生物量优势,而且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更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2016年到2018年),单播和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方式下C4牧草在沿海滩涂的生产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3种不同类型的C4牧草在江苏沿海滩涂进行种植,采取覆膜、起垄、覆膜+起垄等3种栽培方式,从分蘖期到开花期等不同生育期分4次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株高、单株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单株干重和干物质含量等产量性状,并分别测定茎、叶及全株饲用品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体外消化率)。结果表明,覆膜、起垄、覆膜+起垄3种栽培方式均能有效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饲用品质,其中以覆膜+起垄方式改善效果最显著;杂交狼尾草和高丹草在9月3日收割能获得最优的产量和品质,墨西哥玉米则在9月24日收获饲用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墨西哥玉米和高丹草饲草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高于杂交狼尾草;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植株体内WSC主要集中于茎秆,且两者茎中WSC含量明显高于叶中的含量,而杂交狼尾草茎中的WSC含量稍高于叶片。本研究的结果明确了不同栽培方式下3种C4牧草生产性能的差异,为加快滩涂种草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收获调制期间,极易遭遇雨淋,雨淋及干燥方式对紫花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以未雨淋和雨淋紫花苜蓿为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烘干、晒干和阴干处理,并分析紫花苜蓿干草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雨淋后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升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相对饲用价值降低;雨淋对紫花苜蓿干草粗蛋白、木质素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经烘干和晒干处理的紫花苜蓿干草粗蛋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显著高于阴干处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是烘干和晒干处理显著低于阴干处理;干燥方式对紫花苜蓿干草中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雨淋和干燥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干草的营养成分和相对饲用价值,未雨淋×烘干处理下的粗蛋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最高,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及木质素含量最低。总之,未雨淋紫花苜蓿的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高于雨淋后的紫花苜蓿。干燥方式以烘干最能保存紫花苜蓿的品质,其次是晒干,效果最差的干燥方式为阴干。遭受雨淋后,采用烘干和晒干的方式能较好的保存紫花苜蓿干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1.
种质资源是遗传研究与作物改良的基础。饲草产量与品质是决定饲草型小黑麦品种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113份国内外小黑麦种质为材料,通过2年田间种植,对其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小黑麦种质的饲草产量及其品质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36.000~111.560 g与36.310~159.780 g,单株干草产量分别为12.000~27.000 g与9.150~30.150 g,鲜干比分别为2.380~4.370与2.610~6.210,饲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894%~13.259%与6.680%~14.304%,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8.480%~74.850%与53.850%~67.98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26.600%~42.780%与29.000%~39.280%,饲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分别为69.650~128.150与79.840~113.170。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74~2.075。主成分分析表明,饲草纤维品质因子、饲草产量因子与综合品质因子为前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2.198%。依据单株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2.
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氮和刈割是天然草地有效管理方式。为探究退化草地高效利用方式,以辽宁省西北部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添加(0、10 g N·m-2·a-1)和刈割处理(留茬高度3、6、12 cm、不刈割),通过连续两年测定牧草产量和22项牧草品质指标,分析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提高了2018和2019年产草量、粗蛋白和2019年牧草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奶吨指数,极显著降低了2019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对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净能以及养分含量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2)刈割显著影响了2018和2019年牧草中性洗涤纤维、钙元素、磷元素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2018年粗灰分、镁元素含量以及2019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和相对饲草品质,在对退化草地进行适度利用的同时牧草品质也有较大提升。3)施氮和刈割交互作用对退化草地牧草粗蛋白、粗灰分、产奶净能以及奶吨指数有显著影响。4)牧草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镁元素、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奶吨指数、总可消化养分以及相对饲喂价值共12项营养品质指标与粗蛋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氮和刈割作为退化草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方式,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反馈,其中以施氮结合留茬3 cm刈割处理下牧草产量和品质最高,可为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藏北高原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试验样地,探讨了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冷季牧场,冷季放牧分别减少了24.29%和18.98%的杂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41.05%的杂草粗灰分含量,从而增加了杂草营养品质;而没有改变群落和优势牧草营养品质。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暖季牧场,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31.82%和27.45%的群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分别增加了137.35%和24.73%的群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从而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22.04%和22.50%的优势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202.19%的优势牧草粗灰分含量,从而增加了优势牧草营养品质;而没有改变杂草营养品质。在一个高寒草甸暖季牧场,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37.18%和25.10%的杂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增加了杂草营养品质;增加了26.55%的优势牧草粗蛋白含量,从而趋于增加了优势牧草营养品质;而对群落营养品质无影响。植物群落营养品质与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相关,优势牧草营养品质主要与土壤变量相关,杂草营养品质与土壤变量和杂草α多样性有关。因此,藏北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因草地类型和放牧季节的不同而不同,高寒草地应该采取分类放牧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茜  李志坚  李晶  周帮伟 《草业学报》2019,28(12):149-158
在吉林省西部对来源不同的7种裸燕麦和13种皮燕麦各时期的饲草产量、种子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饲草品质性状进行对比,采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对观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期筛选出能够评价不同类型燕麦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而对该系列品种的饲草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皮燕麦在抽穗期和开花期的饲草产量、成熟期的籽粒产量都要比裸燕麦具有优势,而较高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又降低了皮燕麦的饲草品质。皮燕麦和裸燕麦的粗蛋白含量并无差异,但是开花后的粗蛋白含量降低可引起饲草品质的下降。皮燕麦的干草产量与籽粒产量、粗蛋白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饲草产量与饲草品质之间存在着权衡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裸燕麦上并不显著。综合各品种灌浆期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分析,甜燕1号和白燕16号是最优的饲草型品种,适宜在本地区以收获饲草为目的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昭苏县域内沙尔套山分布的12种主要牧草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物质和瘤胃体外消化率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各牧草营养物质和消化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牧草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消化率特征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通过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综合营养物质(干物质、粗蛋白、中/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和瘤胃体外消化率特征(有机物消化率、代谢能)的8项指标进行综合营养价值评价,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放牧草地12种主要牧草中针茅、芨芨草、紫花鸢尾综合营养价值最佳季节在春季营养生长期(6月),其余牧草均为夏季开花期(7月)。2)春季营养生长期(6月)和秋季果后营养期(9月),综合营养价值最好的均为鸭茅;夏季开花期(7月),综合价值最好的牧草为西伯利亚羽衣草;秋季结实期(8月),综合营养价值最好的牧草为红花车轴草;冬季停止生长(10月)和枯草期(11月),综合营养价值最好的分别为针茅和紫花鸢尾。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湖南地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的最佳刈割时期,本试验研究了2个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冀饲2号’)和2个小黑麦新品系(‘中饲3297’,‘中饲1257’)在3个刈割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农艺性状、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株高、分蘖数、绿叶数、鲜草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灌浆期的鲜草和干草产量(46.92和12.97 t·hm-2)最高,拔节期的绿叶数(4.10片)最多,成熟期的株高(176.76 cm)最高,分蘖数(329.17万个·hm-2)最多。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中(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综合分析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最佳刈割时期为灌浆期,此时鲜(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甘南碌曲和合作地区冬夏季节高寒天然牧草的生产特性、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试验通过化学分析法结合牧草品质评定预测公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试验处理为4种来自甘南碌曲和合作的夏季和冬季牧草,分别记为碌曲夏季牧草、碌曲冬季牧草、合作夏季牧草、合作冬季牧草。结果表明,无论碌曲还是合作,夏季牧草粗蛋白(CP)、总磷(TP)含量和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量(DDM)、粗饲料相对值(RFV)、有机物质消化率(OMD)以及产鲜草量总体上都显著高于冬季牧草(P<0.05),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C)含量、钙磷比(Ca/TP)都显著低于冬季牧草(P<0.05)。合作冬季牧草的半纤维素(HC)、无氮浸出物(NFE)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牧草(P<0.05),钙磷比(Ca/TP)、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高于碌曲牧草(P<0.05)。夏季时合作牧草干物质采食量(DMI)、粗饲料相对值(RFV)显著高于碌曲牧草(P<0.05)。这表明甘南高寒天然牧草的营养成分、生产特性、饲用价值夏季牧草明显优于冬季牧草,碌曲牧草优于合作牧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宁夏干旱区饲草产量低、品质差问题,本研究在滴灌条件下设置不同播种量(S0:0 kg·hm-2,S1:16.5 kg·hm-2,S2:33.0 kg·hm-2,S3:49.5 kg·hm-2,S4:66.0 kg·hm-2)拉巴豆与甜高粱混播,对甜高粱农艺性状和混播草地生产性能以及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综合分析。2年试验结果表明,拉巴豆播种量对甜高粱株高、茎粗、茎秆1~4节强度和茎秆5~7节强度及混播草地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甜高粱株高、茎粗、混播草地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随拉巴豆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草地总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在S3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为32.12 t·hm-2、4....  相似文献   

19.
对甘农3号、三得利、旱地、WL343、巨能601、威神等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开展根瘤菌接种试验,以越冬率、分枝数、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等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行评价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可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株高、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P<0.05),对紫花苜蓿的分枝数、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喂价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可促进紫花苜蓿提前接瘤,促进提高苜蓿产量和饲草品质,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饲草品质的有效措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成都平原地区玉米(Zea mays)与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间作的最佳比例及其对混合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德美亚一号’玉米分别与不同密度的‘润高’拉巴豆进行间作,对适宜收获时期玉米的农艺性状以及混合饲草的鲜、干草产量和饲草营养成分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混合饲草的鲜草产量增加部分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拉巴豆播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茎叶比等指标较玉米单播处理有所降低,混合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体外消化率和干鲜比等指标高于玉米单播处理。其中,52 500株·hm?2玉米间作112 500株·hm?2拉巴豆处理的混合饲草鲜草产量最高,为63 711.86 kg·hm?2,与单播玉米处理相比净增收20 081.69 CNY·hm?2,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将鲜草产量和营养成分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112 500株·hm?2拉巴豆与玉米间作的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83,此处理下混合饲草综合评价最佳。综合分析表明,在成都平原地区,52 500株·hm?2的玉米与112 500株·hm?2的拉巴豆间作处理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