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土富含钙、磷、钾,但有机质含量低,物理风化强烈,土壤固结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宁化是全省闻名的紫色土水土流失重点县,到处可见紫褐色荒山秃岭,如何开发性治理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已成为农业和水保技术人员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实践研究,采取“坡改梯+经济作物(油茶)+草(圆叶决明)覆盖”模式进行开发性精准治理,达到开发与治理有机结合的效果。本文从紫色土理化性状入手,分析“坡改梯+经济作物(油茶)+草(圆叶决明)覆盖”模式进行开发性精准治理优势,总结其技术,重点总结圆叶决明的种植技术,为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是地道的清热解毒良药。在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种植金银花,能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防止风蚀和水蚀,绿化山地,净化空气,同时还可获得可观的收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从修梯整地、育苗定植、田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等各环节介绍了在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种植金银花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土层浅薄,土壤坚硬,透水性和持水性差,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更好地治理紫色土水土流失,本文以宁化县的紫色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圆法、干湿筛法、容重法等方法,研究在紫色土上种植金银花的效益。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种植金银花能够促进周围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等;在紫色土上种植金银花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模式,可以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紫色土是宁化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因其水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强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全省。紫色土具有土层浅薄、结构性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成土速率快、生产性能高的优点。近年来,宁化县推行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引进了营养丰富、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看好的猕猴桃在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进行栽培实验,以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持续、高效地推进,取得较好的效益。笔者通过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栽培猕猴桃的引种试验、栽培管理、跟踪观察、分析探索,从建园、定植、管理和采收等方面总结了紫色土水土流失山地栽培猕猴桃技术。  相似文献   

5.
通过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阐明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开发有效结合的协同性,并以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为例提出提升建议。结果表明:1)进行山地植被恢复,可推广"乔-灌-草"立体覆盖种植;2)山区开展生态养殖,可采用"林-草-牧-肥"优化耦合模式,有利于农牧结合优势的充分发挥;3)应用固液分离收集处理猪粪技术,生产果树专用肥,COD累积去除率达99.8%;4)长汀县79.94%耕地适宜烟稻轮作,并可循环利用秸秆培肥地力;5)紫色土壤区的山地适宜发展"草-牧-沼-油茶"生产模式。提出的提升建议:水土流失治理要实施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应与循环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双赢互利发展;要健全政策机制,鼓励更多企业、个人投入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之中,以取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信丰县是江西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油茶种植由来已久。信丰县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区域,坚持水土保持措施先行,大力培育扶持油茶主导产业,使全县油茶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3 050.0 hm2增长到2014年的5 422.1 hm2,新开发种植油茶区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促进了油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介绍了信丰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经济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油茶自身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其所产茶油属于优质食用油,不仅能够食用,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业中,而油茶种植还可起到改善土壤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基于此,总结油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以促进其高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油茶相关产业不断发展完善,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油茶种植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油茶在种植推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政策、技术、宣传以及种植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分析油茶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赤水市雨量充沛,沟深坡陡,母岩为易风化的紫色沙岩为主,土壤以紫色土、黄壤为主,水土流失强度大,危害严重,通过与竹产业、旅游业相结合,打造和发展水土保持生态经济产业等有效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福建省面积在6.67hm2以上的山地果园、茶园、旱地和其他园地水土流失调查的结果表明,山地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以轻度流失为主,且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果园,其流失面积达174251.13hm2,其次是茶园。漳州、泉州、宁德和南平4市水土流失严重。针对山地水土流失危害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 连翘间作模式、山药 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项产业的发展,也给油茶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油茶种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但是,油茶种植推广却存在推广技术水平低、油茶管理难度大、种植投入不足以及油果种植存在矛盾等问题。基于此,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油茶种植推广质量,激发林农种植油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黔东地区山地主要的特殊地理条件,总结多年的油茶山地种植经验,探索山地油茶种植关键技术,以供油茶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南方地区,油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而在当前,油茶种植不仅能够给地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种植地区的经济和环境发展,相关栽培人员要不断提高油茶种植技术,以提升油茶种植的产量与质量。基于此,简要介绍油茶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关键技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种植在我国的发展态势良好,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技术管理是促进油茶种植和油茶生产的重要农业技术,基于此,对其进行分析,介绍油茶种植的好处与重要性,并研究嫁接技术和栽培技术管理,以促进油茶种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油茶的种植和推广也在不断革新,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油茶的种植技术。但是,在油茶种植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基于此,分析了广西油茶种植发展现状,提出了油茶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油茶种植推广的相关策略,以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山地茶果园的开垦种植日趋广泛,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随之加剧。泉州市200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茶园水土流失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63.1%,果园水土流失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45.1%,已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山地茶果园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规划和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油茶作为一种木本油料树种,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油茶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随着市场对其需求量的增加,油茶逐步成为农业种植的优质对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油茶产业虽然种植面积大,但产量较低,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当前油茶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广油茶种植的策略,以改善油茶低产现状,提升油茶产品质量,为当前油茶种植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赞红 《水土保持研究》2001,8(2):88-89,156
分析了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原因,认为造成其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脆弱生态因子导致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应依靠含有人工投入的生态重建方式.提出治理冀西北山地水土流失的有效生态重建途径是植被建设体系、径流调节体系、经济开发体系和社会行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油茶作为特有的经济树种,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并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龙胜县也通过种植油茶来提高当地经济收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但是油茶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存在落花、落果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油茶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明确造成落花落果问题的原因,并从品种、种植环境等多方面来实施促花保果技术,为油茶丰产提供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