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湾牛樟在海南引种栽培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海南成功引种台湾牛樟,以获得适合当地种植、推广的优势树和栽培技术,对半年生台湾牛樟幼苗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台湾牛樟幼苗在3种不同郁闭度(郁闭度0、0.3、0.8)和3种基质类型(酸性砖红壤,椰糠+红壤,河沙+红壤)下的成活情况、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台湾牛樟一年3~4次抽稍,属中期生长型,嫩叶与新梢颜色呈棕红、浅绿相间,树体主干分叉生长。在郁闭度0.3条件下,幼苗成活率、保存率为最大值,分别是100%和93.3%;郁闭度0和0.3条件下,2年生台湾牛樟树高、地径、冠幅的总生长量较高,引种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郁闭度0.8黄桐林下套种表现最差;3种基质类型中幼苗成活保存率以"椰糠+红壤"基质最高。说明郁闭度是影响台湾牛樟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栽培基质具有促进其生长发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茄红树林适应七都岛的滩涂生长环境,它顺利的通过1999年的百年不遇的-4.0℃低温考验,仍能生长良好且自然开发结果,表明引种试种已获成功,经四年的引种造林已形成了一个秋茄红树林与本地潮间带动,植物共存地的相对复杂的生态系统,这对改善,丰富、美化七都岛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芦苇是影响秋茄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重要因素,清理芦苇,平整高洼地,以提高秋茄红树林造林成效,秋茄红树林北移到七都岛潮间土含盐量仅0.08%的滩涂上生长,表明对环境的盐度适应性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3.
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红树外来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与本地种海桑(S.caseolaris)在热带地区混种17年后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红树树种均适合在滩涂前缘生长,且长势良好,但无瓣海桑的长势要优于海桑,无瓣海桑树高、胸径、冠幅甲均值分别为10.6 m、15.06 cm和3.43 m,海桑为9.56 m、12.69 cm和2.23 m,两者在群落中的重要值指数分别为68.02%和24.69%;(2)群落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等乡土红树植物的自然更新现象,表明"引进种 本地种"的人工恢复模式可以促进乡土红树的更新,尤其是在滩涂前缘;(3)通过数量和立木结构分析可推测,随着群落的发展,群落中的无瓣海桑和海桑会逐渐被秋茄、桐花树等乡土物种替代,从而达到本地物种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山地杉木萌芽条扦插造林成效。[方法]在山区开展杉木萌芽条扦插造林试验,第1年造林成活率80.5%~88.4%、抽梢高度5.1~6.7 cm,第2年存活率76.0%~85.3%、幼苗高度27.4~43.8 cm。[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山地不同部位杉木萌芽条扦插造林之间的第1年杉木成活率差异显著、第2年保存率和幼苗高度差异极显著。[结论]以山坡下部山湾处造林对杉木生长最较为有利,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3个野生稻品种(系)和常规稻品种吉粳301(CK)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对野生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野生稻和常规粳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NaCl浓度≤0.3%时,盐胁迫对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没有影响,但促进吉粳30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NaCl浓度≥0.5%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的根长、苗长、根冠比逐渐变小;NaCl浓度与3个野生稻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负相关性;NaCl对野生稻幼苗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作用;不同野生稻品种对NaCl溶液的耐受能力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MY-3、延引红、HY-1。  相似文献   

6.
台湾牛樟引种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平和国强国有林场、龙海林下国有林场开展不同立地环境条件下台湾牛樟引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取1年生扦插容器苗造林,造林成活率为80%~100%,幼苗生长健壮,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台湾牛樟幼林调查表现为较低造林密度、低海拔、土壤疏松肥沃的丘陵地林木生长较好,早期生长具有良好的速生性,造林第7年的树高生长量达160~170 cm。幼林在引种地能安全越冬,抗病、虫害能力强,树形优美,可美化景观,在漳州地区低山丘陵、中高山地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海巴戟幼苗对盐的耐受范围及盐胁迫对海巴戟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水培180d的海巴戟苗为材料,基本培养基为1/8 MS液体培养基,其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0.2%、0.4%、0.6%、0.8%和1.0%的NaCl进行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与胁迫时间的推移,海巴戟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与生物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solubleprotein,SP)、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海巴戟幼苗的保护酶活性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与胁迫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变化,在NaCl浓度0.8%以下范围,海巴戟可以通过调节渗透物质和抗氧化物酶来减轻伤害,保证生长;当NaCl浓度在0.8%及以上范围时,保护酶系统与细胞膜受损严重,进而影响海巴戟生长。因此,海巴戟幼苗可以在0.8%以下NaCl浓度范围的区域试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Strahler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内不同密度木麻黄一年实生幼苗的枝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在密度II(5~10株/m2)时枝径比较大,冠幅表现出向上延伸及向外拓展的趋势,综合生长情况优于密度I(5株/m2)和密度III(10~20株/m2);上层位置(2/3~1H)表现出冠幅向上伸展的趋势,下层位置(0~1/3H)则表现为拓展冠幅的生长趋势,而中层位置(1/3~2/3H)介于两者之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选择萌发、生长和生理3个方面的8个变量作为响应指标,采用荧光光谱分析等方法 ,利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秦优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土元素镧、铈及钙调蛋白抑制剂氯丙嗪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幼苗DNA的荧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低浓度镧(30~40 mg/mL)和铈(30~40 mg/mL)显著提高了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指标,明显促进了幼苗的株高、苗重、侧根数和根长等生长指标,降低了幼苗叶片细胞相对电导率,对细胞膜有一定保护作用,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含量;镧和铈在低浓度下对油菜生长的促进作用与胞内钙调蛋白有关,氯丙嗪可以不同程度逆转镧和铈的促生作用;镧和铈处理后,油菜幼苗DNA荧光有所增加,对DNA的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对甜菜叶、根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营养液中不同盐度(0.2%~0.8%)对甜菜代号K叶片和根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甜菜幼苗叶片的单株叶面积、相对含水量、肉质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中呈逐步升高趋势;在根内则呈下降趋势。研究证实了NaCl浓度低于0.4%,对甜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超过0.6%的高浓度NaCl对甜菜的生长有胁迫作用,浓度越高胁迫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1.
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才生  秦燕  宗盼 《玉米科学》2010,18(3):98-100
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进行处理,研究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对玉米幼苗的鲜重、苗高、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相对外渗率都有明显影响,在水杨酸浓度为1.5mg/L时效果较好,鲜重和苗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5.6%和28.2%;叶绿素含量、SOD和POD的活性也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47.7%、53.8%和72.4%;MDA和相对外渗率分别比对照下降9.6%和17.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γ射线辐照对剑麻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用6个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剑麻H.11648的干种子,测定处理后种子的萌芽率,以及种子萌芽后幼苗叶片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测辐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y的辐照对剑麻H.11648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剂量的辐照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幼苗叶片SOD酶的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辐照对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目前江苏省滩涂新垦农田盐渍化、农作物生长受抑制及产量较低的问题。在小麦播种后用45 t·hm~(-2)醋渣覆盖滩涂新垦麦田,分析醋渣覆盖对滩涂新垦麦田土壤电导率、盐度相关矿质元素和氮离子含量以及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醋渣覆盖后的土壤电导率分别为1 199.44、820.00和748.89μS·cm~(-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16.9%、36.7%和22.9%;醋渣覆盖后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分别为104.71、63.14和58.40mg·kg~(-1),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降低23.0%、42.9%和33.1%;醋渣覆盖后宁麦13、扬麦20和扬麦25的产量分别为2 757.69、3 326.69和3 647.13kg·hm~(-2),较未覆盖醋渣处理分别增产259.9%、74.5%和43.2%。说明,醋渣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氯离子含量,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此外,醋渣覆盖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的有效穗数、株高和千粒重,但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等存在差异。综合来看,醋渣覆盖可降低新垦滩涂农田盐渍土的盐度,促进滩涂新垦麦田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4.
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艳 《玉米科学》2015,23(3):76-79,85
分析不同时间的50%甲醇老化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明确甲醇老化处理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与蒸馏水浸泡40 min(CK)相比,50%甲醇老化处理10~30 min时种子发芽指标(活力指数除外)均无显著变化;40 min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降低5.67%、8.67%、11.08%和41.22%;50 min时分别降低6.00%、10.00%、18.05%和47.70%;60 min时分别降低21.33%、28.00%、35.62%和61.80%;70 min时种子发芽指标降至较低水平。甲醇老化处理10 min时,玉米幼苗苗高、根长、根苗比、苗重和根重均显著降低,且降低幅度高于发芽指标。与CK相比,甲醇老化处理10~30 min时对种子脱氢酶活性和相对电导率无显著影响,40~70 min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显著增加。因此,50%甲醇老化处理应选择40~6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阐明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学活性作用,分别采用滤纸片法、水培、沙培或盆栽的方法,测定植物幼苗的生长量(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叶绿素的含量及大豆的结瘤情况。探究2株PGPR(DB17、DB58)的生防作用及对水稻、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B17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甜瓜枯萎菌的抑菌率可达37.10%;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对水稻幼苗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可使幼苗总叶绿素含量提高29%~79%;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可以提高大豆根瘤质量;DB58和混菌(DB17+DB58)可显著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下外源水杨酸对玉米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叶面喷施外源水杨酸(SA)0、25、50、100、150 mg/L不同浓度处理,比较分析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等农艺指标和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Fv/Fm、Pn、MDA含量、SOD和POD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抑制玉米幼苗生长条件下,低浓度SA(25~50 mg/L)减缓玉米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其中,50 mg/L SA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比较,玉米自交系B125和昌7-2株高分别增加12.9%、14.5%,相对含水量分别提高60.4%、64.5%,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47.6%、57.5%,POD活性分别增加29.6%、35.6%。适宜浓度的SA在常温条件下可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和缓解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周兵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7):1229-123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满江红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就提取物浓度与水稻生长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4 000μg/mL的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不产生显著影响;1 000μg/mL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分别对水稻幼苗根长和苗高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对应的促进率为27.32%和9.15%;25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1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2 00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单株鲜重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1.85%、14.28%、23.41%、16.49%和10.94%。拟合满江红醇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215x2+1.541x+5.133,p=0.001;苗高y=-0.035x2-0.062x+5.574,P<0.001;鲜重y=-0.685x2+1.484x+100.0,P<0.005)以及水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005x2-0.276x+7.012,P<0.001;苗高y=-0.123x2+0.760x+4.490,P<0.001;鲜重y=-1.742x2+10.49x+89.27,P<0.005)均以二次曲线函数较佳。  相似文献   

18.
利用供试品种小麦扬麦16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区开展3个播种量水平处理的小麦种植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量水平对沿海滩涂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滩涂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盐分、pH值、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沿海滩涂小麦种植过程中,0~20 cm和20~40 cm土壤盐分(电导率)变化幅度分别为0.258~0.478 dS/m和0.258~0.496 dS/m,且各处理土壤盐分表现为12月至翌年3月底处于稳定期,4月上旬开始出现土壤返盐状态;2)不同播种量处理下土壤pH值和土壤水分均具有一致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值变化幅度分别在7.80~8.55、8.52~9.37,各处理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分别在19.35%~24.13%、21.51%~23.66%;3)不同播种量水平处理下各土层温度(0、5、10、15 cm)与大气温度变化均表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各土层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1);4)沿海滩涂种植小麦过程中,D2(22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水分胁迫下桂花幼苗的生理生化响应。[方法]以2年生桂花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计田间持水量的10%(A1)、25%(A2)、40%(A3)、55%(A4)、70%(A5,CK)5种不同的水分胁迫条件,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桂花幼苗的生理响应。[结果]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抑制桂花幼苗的生长,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根冠比增大;桂花叶片SOD和POD的活性呈现出"升高-降低"的模式,A1处理保护酶的升高和下降表现最为显著;桂花幼苗叶片MDA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研究结果为桂花的水分管理和抗逆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硫胺素对防腐剂胁迫小麦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复合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2∶3,m/m)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对不同浓度硫胺素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10.0g·L-1复合防腐剂显著抑制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出苗延迟,植株矮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膜脂过氧化加剧。经适宜浓度的硫胺素处理后,幼苗的上述形态和生理指标均发生良性转变,且以0.4g·L-1硫胺素处理效果最好,说明外源硫胺素能够缓解复合防腐剂对小麦幼苗生长的胁迫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