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禄祯 《农业考古》2001,(4):115-116
当都市休闲成为一种时尚时 ,茶馆即应时而出。在古筝丝竹的清音雅乐中 ,在瓷碗陶壶的拙朴浑厚中 ,品一品东西南北的茶香 ,看一看文房四宝的雅致 ,恍如在时光隧道中回看文化长廊、观赏历史风情画卷 ,那是何等的惬意啊 !不要以为这是文学意境 ,其实这种意境以及衍生出的这种氛围就在我们身边。在省城郑州 ,在不知不觉中已有五十来家茶馆竞相出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上 ,而位于省会北二七路上的一壶缘茶楼堪为其中的代表。记者日前与朋友小聚时曾领略了郑州茶馆的“美、健、性、伦” ,贪图了它的“清、敬、和、乐”。置身其中 ,一壶缘茶楼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2.
认识茶艺馆     
范增平 《农业考古》2000,(2):173-175
本文为范增平先生参加“2000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一、茶艺馆的出现 茶艺馆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在台湾社会创造了“茶艺”这个名词之后,无巧不巧,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管寿龄小姐,在台北市仁爱路四段27巷8弄6号芙蓉大厦开设了“茶艺馆”,这是第一个挂出“茶艺馆”招牌的茶艺馆,根据管小姐的说法是,她从小喜欢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她游学欧洲三年的体会,她觉得中国人的艺术天份固然极高,但如果要在西洋艺术上求发展,则往往囿于对西洋文化的体验不够,无法得到其神髓而难…  相似文献   

3.
王秀华 《农业考古》2001,(4):118-118
在茶文化热不断升温的大气候下 ,河北省会各类茶艺馆像雨后春笋越开越多。它不仅为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的快节奏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品茗、商洽的幽雅场所 ,也为我国传统的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为省会文明建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然而从省会茶艺馆业的总体经营情况看也不尽相同。从市场竞争的规律来看 ,它同其他行业一样 ,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危机。茶艺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在经营策略上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体现自己的经营个性和特色。首先要营造闲逸、舒适的品茗环境。品茶历来讲究环境 ,或青山翠竹、小桥流水 ,或琴棋…  相似文献   

4.
《农业考古》2001,(4):103-104
青藤阁茶艺馆 ,人称“杭州入沪第一茶”。创建于 1 999年 6月 ,现有连锁店四家 ,分布于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各区 ,为上海规模最大的中国茶茶艺馆。她形式独特、格调清雅、文化韵味浓厚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被上海市茶叶学会评为上海市十佳特色茶馆 ,被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评为上海市十佳休闲茶馆 ,成为上海市“双十佳”茶艺馆 ,为沪上茶界的一道新的风景。走进大堂 ,绿树林荫 ,卵石覆地 ,木栅花窗 ,阁楼回廊。加上藤制桌椅 ,古乐雅音 ,无不渗透出古朴典雅的江南庭院风韵 ,使人油然产生回归自然、心旷神怡的感觉。青藤阁是沪上首家全…  相似文献   

5.
茶饮、茶艺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因为个人兴趣,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茶艺馆,它既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一处品清茶、平心情的好去处,同时又能让人们闲暇之余品茗赏艺。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荼艺馆越办越多,有时在一条街上会出现好几家不同的茶馆。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在中国提起茶馆、茶艺馆来,一般人都会知道,那是:休闲娱乐喝茶,说茶品茶,搞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学术活动的地方。如今它已遍布全国城市和乡镇。出现这么多的茶馆、茶艺馆,在上世纪五十代后期的一段时间里,那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吕维新 《农业考古》2003,(4):143-143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 :开元间 ,“自邹 (今山东省邹县 )、齐 (今山东省临淄 )、沧 (今河北省沧州 )、棣 (今山东省惠民等县 ) ,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 ,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 ,投钱取饮。”诗人王建有 :“水门向晚茶商闹 ,桥市通宵酒客行”句 ,佐证古老传统的茶馆业始自唐代。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时期 ,也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由于茶具有高雅特殊品格 ,使它成为画家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因而出现了以茶为题材的书画 ,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丰富了茶文化蕴含的哲理。陆羽从小酷爱书法 ,由于贫穷 ,“以竹画牛背为字。…  相似文献   

8.
刘洋 《农业考古》2002,(2):164-165
凡是到过邢台三剑茶艺馆的客人 ,不管是本地的 ,还是外埠的 ,初次走进都会“小”吃一惊 :邢台居然还有这样的场所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 ,创办一家颇具规模和品味的茶艺馆在当初可说是毁誉参半 ,但随着现代人观念意识的进步 ,茶艺馆从出现到兴盛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三剑茶艺馆的成功有其社会需求的必然性 ,偌大一个邢台 ,难道还容不下一个茶艺馆吗 ?其实公众初次走进三剑时那种莫名的感慨多半和地域性的因素无关 ,更多的还是三剑茶艺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她所营造的浓郁文化氛围对人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憾和冲击。三剑茶艺馆座落在邢台仿古一条…  相似文献   

9.
茶饮、茶艺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因为个人兴趣,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茶艺馆,它既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一处品清茶、平心情的好去处,同时又能让人们闲暇之余品茗赏艺。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  相似文献   

10.
梁军波 《农业考古》2004,(2):201-202
品茶是中国人最具闲情逸致的一种生活艺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缕缕茶香,茶艺馆应运而生。为着促进茶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探究茶艺市场的发展趋势,日前,我们走访了威海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宗旨的高品位茶艺馆——品雅居的经理张苇。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农业考古》2004,(2):199-200
如今的中国可能已经没有哪个城市没有茶馆了,但是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以五星级规格的标准来建设的茶楼绝对是屈指可数。陕西福宝阁茶艺馆正是其中一家。今年3月12日本报记者有幸慕名参观访问了福宝阁。  相似文献   

12.
周宝战 《农业考古》2001,(4):124-126
古城邢台地处河北省的南部 ,太行山的东麓 ,是一个有着近 4 0 0 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剑茶艺馆就座落在古城标志性建筑清风楼傍。 2 0 0 0年的仲夏 ,就是这座茶艺馆的开业在邢台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动 ,一时间各种议论纷起 ,社会各界用复杂的心情对待它的出现。一年多之后 ,面对它的成功 ,当人们再去审视它的时候 ,投去更多的是由衷赞叹的目光 ,引发更多的是三剑所以成功的思考。(一 )其实 ,三剑茶艺馆很简单 ,员工 30人 ,面积不过 50 0平米 ,仅相当于城市三、四个家庭居室的面积。室雅何须大 !走近三剑茶艺馆才会真正发现它小小的天地中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艺馆往何处去?——中国茶艺馆三十年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茶艺馆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农业考古》2012,(5):124-13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文化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饮茶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出巴蜀地区传入中原,形成全国性的习俗。(1)茶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国饮,饮茶文化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所示的日常文化,还是文人雅士的艺术生活"琴棋书画诗曲茶"所示的高雅文化的一个方面。饮茶从东传到日本;经陆路中国西藏到达蒙古、中东、伊朗、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由海路到西欧、北美、南美、印尼、印度……直  相似文献   

15.
茶艺馆与休闲茶坊最大的区别在于,茶艺馆定位于白领、商务、文化人士,讲求文化、格调与精致,以高雅的茶艺和温馨的环境而称道,以享受茶文化为营销口碑。  相似文献   

16.
茶叶自17世纪传播到英国后,深刻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念。本文从茶与风景、亲自然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观念萌发的机理,得出了英国茶文化中人们融入自然,重视康体,将茶与休闲观光、文化艺术之旅相结合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据此,进一步对中英茶文化休闲旅游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倍受世人青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当代的茶文化休闲旅游风行国内外。岳阳君山岛茶生条件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观光休闲茶业的有利条件,但必须立足全岛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实施精品发展战略,进行茶资源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8.
休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台湾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发展中的福建茶文化产业借鉴。该文通过探讨台湾休闲农业和福建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对如何促进福建茶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该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视角,提出充分挖掘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注重农耕文化体验、融入民俗风情等福建茶文化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必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未来人们外出旅游的首选.据统计,在世界旅游市场中,休闲旅游占到62%,[1]休闲旅游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近几年来,江西各旅游区纷纷推出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江西在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各景区分散开发、产品缺乏特色、专业人才缺失、产品流于低层次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目标侵蚀基模和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分析当前江西荼文化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