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2.
组合与拼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组合根艺品是将两个以上独立的作品的单体,通过作者巧妙的构思并采取适当的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同一主题的作品。如反映一个寓言故事,历史片断,或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生活画面。拼接则是在某一件单体素材上上拼下接,力图达到作品的完整性。近年组合根艺作品日益增多,同时也创作出不少意境深远的优秀作品。以-中国首届根艺展览会为例,参展3000件作品中,组合根艺竟占了相当大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3.
我的眼前兀立着一只单腿劲挺的鹰(见右下图),它昂然回首,傲然睥睨,恰似一身正气的英雄面对人世。随着这件根艺品的创作结束,我也想到根艺创作与欣赏的视点问题。这一问题大致涉及三方面,即:第一视点——真似;第二视点——神似;第三视点——近似。真似即一件根艺品必须具有的第一前提。无真似即无根艺。所谓真似,当然指根艺品塑造的对象与自然界中具体对象的高度契合。这种契合,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但相互形态吻合是完全可以的。有经验  相似文献   

4.
根艺品与其他艺术品有许多不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在于它保持了树根的“根味”。根艺品的“根味”,是指具备树根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从树种及其木质、纹理、皮色和枝节等方面反映出来。一件根艺品经过加工制作,若能保持以上特征的全部或一大部分,那就是具有“根味”的上乘佳作了。可是,有些根艺品制作者往往忽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缺乏“根味”,人们看了不知它是根艺还是木雕。笔者于去年十月初,参观《南昌首届根雕盆景展览》,就  相似文献   

5.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树根艺术品贵在发现。发现什么?首先,根艺作者要善于发现“先天”条件好的材料,这是好的根艺品的物质基础。一件根艺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料“先天”条件的优劣。因为根艺有别于人工巧作的木雕,它是以自然造化之美、天然巧成之趣而见长。所以根料的“基调”要美、雏形要  相似文献   

6.
根艺,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每次展览,模禽拟兽的根艺品济济一堂。但单纯追求“像什么”的作品很多,表现物象“做什么”的较少,有哲理、有深邃意蕴的作品就更不多了。故有“千人一面”之感,使人乏味。根艺面临一个“创新”课题。而“根艺组合”则是一条很好的创新途径。如果把动物与动物,静物与静物,动物与挣物,以及根艺品与盆景等组合起来,根艺的形式就更新颖多样,内容也更丰富多采了。下面是笔者对“根艺组合”创新的部分创作实践: (一)动物与动物的组合图(1)《伺机》,是以“鹤”和“小鸟”组合在一起,以树洞作为“阵地”使两者处于冲突之中。鹤  相似文献   

7.
我作为一名根艺业余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铁画和树皮画的启发,把根艺有机地同国画相结合,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的根画挂屏。这可说是在根艺创作上的新尝试。根画是建立在根艺品的基础之上。它的制作关键在于挑选根艺作品。它的正面与背面不宜太厚,最佳视线角度与背面的厚度在三厘米左右为好。作品凸出画面太多不但不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内容选定  相似文献   

8.
在江南或沿海地区,因受潮湿气候和季风的影响,特别是梅雨季节的到来,上蜡后的根艺品一般都要变腐或变白,致使作品不能长久保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摆在根艺爱好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从事根艺二十余年,经长期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了一条解决上述难题的路子。我用新法上蜡后的根艺品,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梅雨季节考验,作品既不发腐又不变白,又不沾手,膜质感极强,得到了本地区同行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9.
求新,是创作者艺术生命得以保证的前提,亦是艺术客观向前发展的必然。作为在单体根艺品基础上产生的组合根艺品正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姿态,逐渐为根艺爱好者们所接受。组合是与单体相对而言的,即它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根材,经过艺术构思,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画面。构图的各个局部一经组合,有机的联系随之就产生了。笔者以为,组合根艺品的创作有以下三方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黄荆根块为材料的古根艺品。在江西婺源县一户农民家祖传至今。据专家考证,作品已有五百年之久。其创作手法独特,实为根艺作者借鉴的好教材。它的整个根块上没有一点加工痕迹,包括打磨工序也没有,只是在恰当的部位上雕刻了两个小人头(一个在左  相似文献   

11.
福建著名根艺家林祥梧,多年来致力于根艺研究,创作技巧不断提高。大自然的朽木枯根,一到他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动感性强的根艺品,具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创作的《天姿态国色》87年获首届中国根艺展一等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根艺的快速发展,根艺品分类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根艺品展览时如何设计布置,如何进行评比,还有生产销售、学术交流等环节上,都要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根据树根艺术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参考了本人过去曾提出的盆景分类新系统,在此提出一个根艺品分类系统,即“类——型——亚型——式——号”五级分类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文章及根艺照片。我难以放下对作品的欣赏。我从这件作品中得到这样两点启示:一是如何利用状牛、状马来开拓创新。在根材中能制作似牛、似马的作品太多了,各种动物在某种意义上无任何意蕴,只具有观赏  相似文献   

14.
雕塑大师刘开渠指出:根艺是美术领域中一个独特门类,重发现,轻雕刻,删削讲究巧。他一言道破了根艺创作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我通过实践认为,“重发现,轻雕刻”这一创作特点是由根之天趣所决定的。这里简单谈一下对“轻雕刻”的认识。能成为根艺品的根材,是有天然造化美的独特的有个性的根。对这些根材的选用和取舍,都离不开根材本身的天趣之美。根艺作者,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一件局部雕刻的根艺品,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7期的彩页上。看了任凤山先生这件作品之后,感到有两句题外话要说。作品的用材是一块柞树根。这在不喜欢雕琢作者的眼里,只是不成器的废料。但在任先生的眼下,则是一块再现“老子”形象的可用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了几次根艺展览,发现有些作者求全求细求完美,精工细作,仿佛如雕塑一样。有的将人物的五官镂刻得纤毫毕现,甚至刻出人物领口的线条等等。我觉得这与根艺的特性相距甚远。因为根艺品不同于普通的雕塑,它是一种象形艺术,作品仅是“象”某物而已。过于写实,刻意求工,反而会失去一种天然之美。  相似文献   

17.
判断一件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美。凡是能再现自然美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自然美再现得越充分,其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创作中,不能更多的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那么根艺也就没有它独特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了。为此,根艺作者应像罗丹指出的那样,遵循“以自然为唯一神明”的宗旨,“永勿矫揉  相似文献   

18.
我是浙江省根艺研究会会员。十几年来制作了不少根艺品。其中以整体独立式作品为最佳,在几次展览会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所谓整体独立式,就是挑选一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已有两件题为《维纳斯》的根艺作品问世。一件刊于1987年1期第18页,属抽象型,无雕琢与拼接;另一件可见1992年1月第28页,为具象型,有雕琢,无拼接。这两件作品的根味如何,试想作一品说。“维纳斯”的原作,是一件雕塑作品。根艺要有根昧,要鲜明反映出树根的特征,不可能类如原作  相似文献   

20.
96年第3期《中国花卉盆景》上李润先生的《根艺配座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根艺制作与欣赏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这里对作者所持的某些观点提几点不同看法。一、作者在文章中所举的三个例证,其实两个并无配座。一件是李久贡的《冲浪》(见1995年第4期《中国花卉盆景》彩页)。这件作品中三只鸭下面的部份,显然是“浪”,作品既然题名《冲浪》,那么这“浪”就应视为主体,是与鸭相辅相成的主体的构成部份,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