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球藻饵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球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单胞藻,前人在轮虫和贝类饵料方面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文从小球藻大规模培养方式,浓缩小球藻的保存效果,作为轮虫、贝类饵料的饲喂效果,以及小球藻的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酵母轮虫和以小球藻、螺旋藻粉强化培育5 h的酵母轮虫为饵料,投喂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仔鱼,比较其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酵母轮虫仔鱼的成活率为0-4.3%,而投喂小球藻和螺旋藻粉强化的轮虫仔鱼成活率显著提高,分别为85.3%-97.3%和79.3%-94.3%。  相似文献   

3.
分别采用酵母轮虫和以小球藻、螺旋藻粉强化培育5 h的酵母轮虫为饵料,投喂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仔鱼,比较其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酵母轮虫仔鱼的成活率为04.3%,而投喂小球藻和螺旋藻粉强化的轮虫仔鱼成活率显著提高,分别为85.3%4.3%,而投喂小球藻和螺旋藻粉强化的轮虫仔鱼成活率显著提高,分别为85.3%97.3%和79.3%97.3%和79.3%94.3%。  相似文献   

4.
短穗扦插是当前繁育茶树良种较快的一种方法。如何提高扦插成活率与快速育成健壮的茶苗,成为茶业界的一个研究课题。新昌县名茶协会从1998年开始引入上海卡达生化工程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5.
微藻目前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生物燃料、生物固碳及废水生物修复的开发对象,其高附加值产品在医学药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及新型饵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以小球藻活性物质的功效为出发点,探讨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分离纯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与生物学活性,分析小球藻产品商品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发应用小球藻高附加值产品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试验系采用不同方法培养小球藻观察其生长情况。小球藻在水泥地中培养,最高密度是40.0cm组的2880.0×104cells/mL,但培养液深度在20.0~60.0cm范围内生长无显著差异;在三角烧瓶中培养指数生长末期的最高密度达8000.0×104cells/mL;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一次性培养指数生长期末期的最高密度达13000.0×104cells/mL,半连续培养时适宜的起始密度为4500.0×104cells/mL,每天可以采收1/3藻液,密度约为6800.0×104cells/mL,这样每天就有较高的、稳定的收获量。结果表明小球藻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其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培养小球藻的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系采用不同方法培养小球藻观察其生长情况。小球藻在水泥地中培养,最高密度是40.0cm组的2880.0×104cells/mL,但培养液深度在20.0~60.0cm范围内生长无显著差异;在三角烧瓶中培养指数生长末期的最高密度达8000.0×104cells/mL;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一次性培养指数生长期末期的最高密度达13000.0×104cells/mL,半连续培养时适宜的起始密度为4500.0×104cells/mL,每天可以采收1/3藻液,密度约为6800.0×104cells/mL,这样每天就有较高的、稳定的收获量。结果表明小球藻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其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杏仁粕为主要原料,利用固体发酵和蛋白酶水解技术,再加入适当的辅助成分所制备而成的氨基酸营养液,研究这种营养液对草莓生长的效果。采用直接对比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观察并分析出喷施氨基酸营养液后,草莓的生长效果;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草莓的生长情况;使用测糖仪测定处理后草莓的甜度,在试验设置范围内,得出草莓生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测轮虫对2种微藻(小球藻和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的摄食情况,研究轮虫对不同微藻的摄食量,确定轮虫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每天摄食单细胞藻的量,并比较了2种细胞大小相差悬殊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方法]分别置于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每天计数轮虫密度,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微藻的OD值。[结果]结果表明,轮虫每天摄食量与饵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高摄食量越大,而且小球藻的饵料效果好于转金属硫蛋白聚球藻。[结论]为有效地促进轮虫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素芹 《新农村》2007,(6):22-22
蜗牛属杂食性动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因此,饲养蜗牛,首先要科学配制饲料。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饵料和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0种饵料,不同日采收率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变化,比较饵料,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比单独使用酵母高,轮虫的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怀卵率差异显著(P<0.05)。投喂第6种饵料时轮虫达到的密度最高,最高密度达2123个/mL,怀卵率也最高,最高达59.9%,轮虫怀卵率高低提前反映轮虫密度的变化。(2)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酵母的不同用量对轮虫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酵母最适投喂率为2.0。(3)日采收率20%对提高轮虫培养的密度和怀卵率有显著作用,明显高于10%(P<0.01)。  相似文献   

14.
采用10种饵料,不同日采收率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变化,比较饵料,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比单独使用酵母高,轮虫的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怀卵率差异显著(P<0.05)。投喂第6种饵料时轮虫达到的密度最高,最高密度达2123个/mL,怀卵率也最高,最高达59.9%,轮虫怀卵率高低提前反映轮虫密度的变化。(2)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酵母的不同用量对轮虫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酵母最适投喂率为2.0。(3)日采收率20%对提高轮虫培养的密度和怀卵率有显著作用,明显高于10%(P<0.01)。  相似文献   

15.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分别以0、0.4、0.8、1.2 g/L的牛磺酸处理轮虫,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牛磺酸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264 h。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轮虫种群增长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0.8 g/L处理组在整个试验周期内轮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对照组种群密度和日平均增长率在试验进行至144 h时均达到最大值,而处理组种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68 h,且0.8 g/L处理组的种群密度峰值最大,168 h后对照组轮虫种群增长极显著下降。0~24 h时,对照组怀卵率迅速升高,而其余各组缓慢升高。168~264 h阶段内,对照组怀卵率迅速下降,而各处理组则缓慢下降。试验初步证实,牛磺酸可以促进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且当牛磺酸添加量为0.8 g/L时,轮虫的种群增长动态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cells/m 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cells/m 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cells/m 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cells/m 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cells/m 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cells/m 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典型的盐水种,因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对毒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等特点,常被用作生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试验中的重要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褶皱臂尾轮虫对极端环境因子的抗逆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温度、盐度、pH、紫外线耐性,以及在受到氧化和有毒污染物及其他不利因素胁迫下的抗逆机制,介绍了其应对食物缺乏和抵御捕食者的适应策略,以期为高效培育褶皱臂尾轮虫及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利用制备维生素C所产生的发酵废液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可行性,并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在温度为(29.0±1.4)℃、盐度为23.0±1.1的海水中接种轮虫,密度为20 ind./mL,分别用微拟球藻(A)、发酵废液(B)、裂殖壶藻(C)、微拟球藻+发酵废液(D)、微拟球藻+裂殖壶藻(E)、微拟球藻+发酵废液+裂殖壶藻(F)、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G)7种饵料投喂7组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连续培养7 d。结果表明:混合投喂微拟球藻+发酵废液固型物的G组轮虫密度最高,为211 ind./mL,其抱卵率、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69.4±7.1)%、(27.3±4.6)ind./(mL·d)和(33.5±2.6)%/d;只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轮虫密度最低,为11 ind./mL;各组轮虫密度依次为G>E>D>F>A>C>B;饵料中含有发酵废液的B、D、G组水中总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均较高,其中,仅投喂发酵废液的B组氨氮浓度最高,为13.81 mg/L;各组水体中pH均有下降,其中B、D组下降趋势明显,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7.13、7.17,而C组全程无显著性变化。研究表明,以制备VC的发酵废液培养海水褶皱臂尾轮虫具有可行性,建议施用前将其进行固液分离,配合微藻等其他饵料混合投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